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杀了杨修后,笑问其父杨彪怎么瘦了?杨彪的回答成千古名言

曹操杀了杨修后,笑问其父杨彪怎么瘦了?杨彪的回答成千古名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潇湘历史坊 访问量:2075 更新时间:2024/2/12 3:08:13

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才子,杨修的聪明才智甚至连曹操都不得不佩服。然而也正是这份过人的才智,杨修招来了杀身之祸,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死。不过从来做事都讲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却没有把杨修的家族连根拔起,反而“心慈手软”地只杀了杨修一个人。

那么,杨修到底是怎样得罪了曹操,以至于惨遭杀戮?对于杨修的死,他的父亲杨彪又会在曹操的询问下,作出怎么样的反应呢?向来杀人不眨眼的曹操,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什么会放过杨家呢?

一、聪明绝顶,引来猜忌

作为东汉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出了不少朝廷重臣,传到杨修这一代时,已经出了四位太尉,家世堪比“四世三公”的袁绍。而成长于世家大族环境中的杨修,注定是一位引人注目的才子。

自从凭借着家世和才学应征做了曹操的幕僚后,杨修聪明外露,做事很符合曹操的心意,因此时常受到曹操的赞誉。或许正因如此,杨修忽略了功高震主的大忌,在曹操称赞他的才能远超自己后,杨修依旧没有收敛。

更为要命的是,杨修自恃聪明绝顶,居然掺和到曹操继承人的政治斗争当中。杨修看好才高八斗的曹植,为此甚至替曹植出谋划策,暗中中伤曹丕。杨修的小动作自然瞒不过曹操,由此更加加重了曹操对杨修的猜忌。

于是乎,在洋洋得意道破曹操行军令“鸡肋”的含义后,曹操最终对杨修忍无可忍,下令处死了杨修,结束了这位才子的生命。而对于杨修背后的弘农杨氏,曹操自然也会予以打击,而曹操在杀了杨修之后,跟杨修父亲杨彪的一番对话,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杨家人的命运。遭遇丧子之痛的杨彪,到底是如何应对的呢?

二、一番对话,挽救杨家

与儿子杨修的锋芒毕露不同,杨彪老成持重,是一位忠于汉室的大臣。面对董卓及其同党的威逼利诱,杨彪虽说也是凭借着家世才进入朝廷为官,却敢于据理力争,多次舍生忘死地护卫汉献帝的安全,称得上是忠心耿耿。

曹操掌权之后,一度诬陷杨彪谋逆,把他打入大牢。幸亏朝廷百官为杨彪说情,根基未稳的曹操也担心处死杨彪会损害自己的威望,这才放了他一马。出狱后的杨彪心如死灰,眼见大势已去,最终决定谎称自己患有脚疾,不便上朝,辞掉了官职在家休养。

令人唏嘘的是,韬光养晦的杨彪却无法约束住自己的儿子杨修。曹操杀了杨修之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杨彪难掩心中的悲痛,由于思念儿子而日渐消瘦。而曹操也一直对杨家放心不下,有一次碰见杨彪之后,曹操就笑问他,为什么这么瘦了?

要知道,虽说杨修是因曹操的猜忌而死,但不管怎么说杨修都是被曹操依据律法处死的,如果杨彪为儿子杨修辩护,那么整个杨家就有可能被曹操以此为名再加以处置。对此一清二楚的杨彪自然不会上曹操的当。

于是杨彪回答曹操说,“愧无金日磾先见之明,尤怀老牛舔犊之爱”,杨彪的回答看似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因为情真意切而又包含深意成为千古名言。原来,金日磾是西汉时期的大臣,曾经大义灭亲,杀死触犯了律法的儿子。

杨彪的意思是说,他为没有能像金日磾那样大义灭亲感到惭愧,同时又还有老牛舐犊的情感,在这样复杂的情感影响下才导致日渐消瘦。杨彪的回答没有否认杨修的过错,反而还说自己为没有亲自处理杨修而感到惭愧,而后并不否认自己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思念。

这样一来,曹操自知杨修死的冤枉,听完杨彪的回答后也体会到了杨彪的心情,向来心狠手辣的曹操自觉做得过火了,一改脸色,郑重向杨彪致歉。就这样,一场危机被杨彪的机智回答消弭得无影无踪。

三、风烛残年,守住气节

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杨彪此时也进入了晚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为了家族的存亡杨彪仍不得不与曹操周旋。曹操死后,继位的曹丕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逼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权。

面对曹魏的建立,已经垂垂老矣的杨彪选择冷眼旁观。曹丕称帝后原本想让杨彪继续出任太尉的官职,但杨彪并不领情。杨彪对曹丕派来的使者说,自己曾经做过汉朝的太尉,已经证明自己无法匡救国家,怎么好意思再当新朝的官呢?

碍于杨彪的威望,曹丕没有勉强,准许他继续在家养老。五年后,年老体衰的杨彪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四岁。尽管杨彪无法挽救汉朝的灭亡和自己儿子的性命,但他总算守住了气节,没有为曹魏效命,此外也保全了弘农杨氏的威名与存续。相比于锋芒毕露的杨修,知进退的杨彪无疑更有智慧。

小结

作为一个曾经放话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主公,曹操并非完全没有容人之量,他的麾下就招纳了不可胜数的文臣武将为他效力。只不过,自恃聪明绝顶的杨修虽然确实才思敏捷,却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自然不能为曹操所容。而杨彪作为杨修的父亲,又曾因忠于汉室被曹操陷害,却能凭借一番话让曹操高抬贵手,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奇。

话说回来,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杨彪作为杨修的父亲,未必没有儿子的才华与学问,只不过杨彪显然更加懂得为人处事之道,不像杨修这样锋芒毕露罢了。遗憾的是,杨修的才学或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在这一点上却比不上父亲杨彪,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参考资料:《三国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杨修

更多文章

  • 曹操处死杨修后,问其父杨彪为何不开心?杨彪回怼17个字流传至今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杨修

    曹操和杨修都是三国时期比较著名的人物,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杨修则是一个恃才放旷的人。他作为丞相曹操府上的主簿,深得曹植的欣赏和推崇,并在“夺嫡事件”中站在了曹植一方,这也是曹操杀杨修的真实原因。杨修作为东汉太尉杨彪之子,被狡诈的曹操杀害之后,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但在他死后曹操问其父杨

  • 曹操杀死杨修后,笑问其父杨彪怎么瘦了?杨彪一语已成千古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洪莉标签:杨修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以一句对历史规律的精炼总结,开启《三国演义》120卷浩浩荡荡的历史风云。他从东汉末年写至西晋初年,将近百年的群雄割据、权谋暗算刻画得入木三分,上千名英雄人物也随之跃然纸上,牵动亿万读者的心弦。在《三国演义》中,谋士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料事如神的诸葛亮

  • 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轻叹一句,成千古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咸鱼话史标签:杨修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麾下才华横溢的谋士杨修,是个聪睿超群但同时又骄傲自信的人,按理来说这样一个智者本应被惜才爱才的曹操信重,日渐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但杨修却在刚刚小有名气的时候便丢掉了性命,被曹操借“鸡肋事件”将其除之而后快。杨修死后,其父杨彪心中的丧子之痛久久难消,曹操看见了便问杨彪何故消瘦至

  • 鸡肋之后,司马懿的酒与杨修的真正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杨修

    “想去见杨修?”曹操凝神看着舆图,并未回身。语气虽不徐不疾,却足以让令人难以畏惧。 “相携一路走来,临到终时,理应有此一别。”司马懿语气极为恭谨,全身跪伏在地上,将脸紧紧地贴在地面,无法看清神色。曹操转过身,很认真地着司马懿,未语。司马懿陡然紧张,身体不自觉地战战兢兢,微微

  • 如杨修不事曹操,另有主公,还会被杀吗?

    历史人物编辑:钱六六标签:杨修

    如果换个人做主公,杨修的结局真不一定如此凄惨,我们看下曹操为何要杀杨修,有以下几个说法:*杨修爱耍小聪明说。一、“阔字门”,一次曹操修建花园,走到门前时,皱了皱眉头,啥也没说提笔在门框上写了个“活”字,人皆不解,唯杨修矜持一笑,道:“丞相嫌此门太窄,门内一活,岂不是阔字?”二、“梦中人”,曹操多疑,

  • 曹操杀了杨修,还笑问其父杨彪怎么瘦了?杨彪回答成千古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钧儒说史标签:杨修

    三国时,曹操身边有很多谋士,杨修便是其中之一。杨修字德祖,出身汉魏名门,博学多才,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家。建安年间,曾任曹操府上的主簿。杨修聪明,虽才华深得曹操之心,但太过聪明能洞察人心的人,对性格多疑喜怒无常的曹操来说,不见得能有什么好前程。一开始,曹操确实非常欣赏和信任杨修。主簿这个官看起来好像不大

  •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杨平说历史标签:杨修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问题第一: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第二: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一、曹操要杀杨修的理由当时魏国发生的事情,就是曹操正在准备选世子,选接班人。他的手中有两个人选:曹丕和曹植。这两个人,各有优点各有缺点。曹植聪明,诗才很好,但是做事有些浮浪,不够稳重。曹丕人比较稳重,但是格局不大,诗

  • 历史上的杨修才不是因为“鸡肋”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杨修

    杨修被曹操赐死后,曹操遇见杨修他爹,看到老人家清瘦了不少,于是上前故做关心状,问:“杨公清瘦了不少啊,这是为何啊”。杨修他爹也是老江湖,知道曹操的意图,于是回答说:“我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趁早除去逆子,到现在还如老牛想念小牛般想念我的儿子。”曹操听了,被这父子情打动,原本想着只要这老头有一点点怨言

  •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杀了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杨修

    曹操,一生戎马天下,辛辛苦苦打下了的曹魏江山,在其死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被司马氏所窃取,其中缘由很多,但多数缘由则是来自于他的儿子曹丕。曹操既然觉得让曹丕来即位,那么他就要大力的巩固曹丕的地位,首先就是要打压曹植一党了,否则曹丕的即位不可能会顺利的。杨修作为曹植的首席心腹肱骨之人,曹操肯定会先拿其开

  • 历史探秘|杨修被杀,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吗?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杨修

    杨修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出身于名门望族,家族中四世太微,这让杨修在东汉末年颇具名气。他天资聪颖,学识渊博,深受曹操的赏识。曹操任命杨修为主簿,兼领相府内外的诸多事物。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曾多次猜到曹操的想法,比如曹操在园林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被杨修猜到是嫌门太宽了。还有外臣进贡的一盒酥,被杨修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