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才子,杨修的聪明才智甚至连曹操都不得不佩服。然而也正是这份过人的才智,杨修招来了杀身之祸,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死。不过从来做事都讲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却没有把杨修的家族连根拔起,反而“心慈手软”地只杀了杨修一个人。
那么,杨修到底是怎样得罪了曹操,以至于惨遭杀戮?对于杨修的死,他的父亲杨彪又会在曹操的询问下,作出怎么样的反应呢?向来杀人不眨眼的曹操,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什么会放过杨家呢?
一、聪明绝顶,引来猜忌
作为东汉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出了不少朝廷重臣,传到杨修这一代时,已经出了四位太尉,家世堪比“四世三公”的袁绍。而成长于世家大族环境中的杨修,注定是一位引人注目的才子。
自从凭借着家世和才学应征做了曹操的幕僚后,杨修聪明外露,做事很符合曹操的心意,因此时常受到曹操的赞誉。或许正因如此,杨修忽略了功高震主的大忌,在曹操称赞他的才能远超自己后,杨修依旧没有收敛。
更为要命的是,杨修自恃聪明绝顶,居然掺和到曹操继承人的政治斗争当中。杨修看好才高八斗的曹植,为此甚至替曹植出谋划策,暗中中伤曹丕。杨修的小动作自然瞒不过曹操,由此更加加重了曹操对杨修的猜忌。
于是乎,在洋洋得意道破曹操行军令“鸡肋”的含义后,曹操最终对杨修忍无可忍,下令处死了杨修,结束了这位才子的生命。而对于杨修背后的弘农杨氏,曹操自然也会予以打击,而曹操在杀了杨修之后,跟杨修父亲杨彪的一番对话,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杨家人的命运。遭遇丧子之痛的杨彪,到底是如何应对的呢?
二、一番对话,挽救杨家
与儿子杨修的锋芒毕露不同,杨彪老成持重,是一位忠于汉室的大臣。面对董卓及其同党的威逼利诱,杨彪虽说也是凭借着家世才进入朝廷为官,却敢于据理力争,多次舍生忘死地护卫汉献帝的安全,称得上是忠心耿耿。
曹操掌权之后,一度诬陷杨彪谋逆,把他打入大牢。幸亏朝廷百官为杨彪说情,根基未稳的曹操也担心处死杨彪会损害自己的威望,这才放了他一马。出狱后的杨彪心如死灰,眼见大势已去,最终决定谎称自己患有脚疾,不便上朝,辞掉了官职在家休养。
令人唏嘘的是,韬光养晦的杨彪却无法约束住自己的儿子杨修。曹操杀了杨修之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杨彪难掩心中的悲痛,由于思念儿子而日渐消瘦。而曹操也一直对杨家放心不下,有一次碰见杨彪之后,曹操就笑问他,为什么这么瘦了?
要知道,虽说杨修是因曹操的猜忌而死,但不管怎么说杨修都是被曹操依据律法处死的,如果杨彪为儿子杨修辩护,那么整个杨家就有可能被曹操以此为名再加以处置。对此一清二楚的杨彪自然不会上曹操的当。
于是杨彪回答曹操说,“愧无金日磾先见之明,尤怀老牛舔犊之爱”,杨彪的回答看似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因为情真意切而又包含深意成为千古名言。原来,金日磾是西汉时期的大臣,曾经大义灭亲,杀死触犯了律法的儿子。
杨彪的意思是说,他为没有能像金日磾那样大义灭亲感到惭愧,同时又还有老牛舐犊的情感,在这样复杂的情感影响下才导致日渐消瘦。杨彪的回答没有否认杨修的过错,反而还说自己为没有亲自处理杨修而感到惭愧,而后并不否认自己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思念。
这样一来,曹操自知杨修死的冤枉,听完杨彪的回答后也体会到了杨彪的心情,向来心狠手辣的曹操自觉做得过火了,一改脸色,郑重向杨彪致歉。就这样,一场危机被杨彪的机智回答消弭得无影无踪。
三、风烛残年,守住气节
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杨彪此时也进入了晚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为了家族的存亡杨彪仍不得不与曹操周旋。曹操死后,继位的曹丕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逼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权。
面对曹魏的建立,已经垂垂老矣的杨彪选择冷眼旁观。曹丕称帝后原本想让杨彪继续出任太尉的官职,但杨彪并不领情。杨彪对曹丕派来的使者说,自己曾经做过汉朝的太尉,已经证明自己无法匡救国家,怎么好意思再当新朝的官呢?
碍于杨彪的威望,曹丕没有勉强,准许他继续在家养老。五年后,年老体衰的杨彪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四岁。尽管杨彪无法挽救汉朝的灭亡和自己儿子的性命,但他总算守住了气节,没有为曹魏效命,此外也保全了弘农杨氏的威名与存续。相比于锋芒毕露的杨修,知进退的杨彪无疑更有智慧。
小结
作为一个曾经放话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主公,曹操并非完全没有容人之量,他的麾下就招纳了不可胜数的文臣武将为他效力。只不过,自恃聪明绝顶的杨修虽然确实才思敏捷,却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自然不能为曹操所容。而杨彪作为杨修的父亲,又曾因忠于汉室被曹操陷害,却能凭借一番话让曹操高抬贵手,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奇。
话说回来,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杨彪作为杨修的父亲,未必没有儿子的才华与学问,只不过杨彪显然更加懂得为人处事之道,不像杨修这样锋芒毕露罢了。遗憾的是,杨修的才学或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在这一点上却比不上父亲杨彪,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参考资料:《三国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