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以一句对历史规律的精炼总结,开启《三国演义》120卷浩浩荡荡的历史风云。他从东汉末年写至西晋初年,将近百年的群雄割据、权谋暗算刻画得入木三分,上千名英雄人物也随之跃然纸上,牵动亿万读者的心弦。
在《三国演义》中,谋士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足智多谋的周瑜、运筹帷幄的贾诩、百举百全的郭嘉……他们知己知彼、才气逼人,连君王都为之惊叹折服;他们或忠心耿耿,或审时度势,各有独特的品性和脾气,设计出各种各样精妙绝伦的权谋故事,令众人赞赏不已。他们以聪慧灵敏的头脑震撼读者的见识,也以“伴君如伴虎”的险峻人生冲击读者的心灵,真可谓《三国演义》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在众多能人之中,杨修也以其盖世文才为人熟知,可他最终却落得了被曹操处死示众的结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杨修出生于显贵的官宦世家,父亲杨彪、祖父杨震都是东汉的名臣。杨修继承良好的家风,自幼天赋过人,并且勤勉好学,年纪轻轻便成为担任孝廉、郎中等职,不可不谓年少有为。不久之后,他得到了曹操的赏识,任主簿一职,负责管理军中内外之事。
能在生性多疑的曹操手下办事并担任要职,说明曹操对杨修是极其器重和信任的。而杨修之所以能够如此受宠,要归功于他“读心”的本事——他总是能摸透曹操的心意,并做出迅速的反应。
比如,他能立马从曹公题写的“一合酥”中看出“一人一口酥”的旨意,也能于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的时候领悟“阔门”的意图,可以说在当时他对曹操的了解几乎无人能及。有一次,曹操见一字谜尚在迷惑,杨修一眼观之便得出正解。坚持自己解谜的曹操终于在走过三十里地后得出与杨修一模一样的答案,他不由得大笑,说杨修多自己“三十里地的才识”。而曹操对杨修的重视在朝野上下也是有目共睹的,正所谓“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当时杨修的地位之高、风光之盛,竟引得太子都来攀附,真是一场奇观。
有人说这些都只是小聪明,比不过其他谋士的战略大才,但若没有真学识,又怎能获得曹操的青睐?杨修的才学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读心之术”最终也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原来,曹操虽然看重杨修的头脑,却也不满他的自以为是,尤其是杨修总能一眼看穿他的心思并不加以掩饰地表现出来,其“炫技”之举久而久之也成了曹操的一个心患。而杨修不知收敛的做法,最终授曹操以柄,为自己的死埋下伏笔。
当时,曹操正在曹植和曹丕之间挑选世子。尽管二人的能力不相上下,但杨修自知曹操爱好文才,而曹植的诗赋文采更佳,因此他笃定地认为曹植的胜算更大,便加入了曹植的阵营,屡屡为曹植献计。杨修的猜测本也没错,曹植好几次差点就成了世子。可当曹操知道杨修参与其中,有意左右自己的判断时,更加动了杀心。后来在与刘备争夺汉中之地的作战中,曹军不敌马超,使曹操心中萌生了“弃汉中”之意。为了不伤及自己的颜面,曹操隐晦地下了“鸡肋”的口令。没想到杨修一眼看破“鸡肋”出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擅自揭穿并让军中整理行装准备撤退,令曹操勃然大怒。而最终曹操以此为借口除掉了杨修。
杨修死后,曹操召来其父杨彪,明知故问道:“你怎么瘦了?”面对这样的挑衅,杨彪无言以对,只能以“老牛舐犊”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作为谋士,揣摩君主的心意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也再重要不过的事,杨修虽精于此道,却不懂得分寸多次越界,最终让多疑残忍的曹操忌惮自己,实属不应该的失误。在那个尔虞我诈、纷争不断的年代,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拥有“读心术”的谋士,也最终因此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