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葛亮死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便成为众人眼中兴复汉室的希望。在诸葛瞻34岁时,与他的父亲诸葛亮一样成为蜀汉的军师大将军,掌握蜀汉的朝政大权。但是诸葛瞻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上却远远不及诸葛亮,这便造成了诸葛瞻试图改变蜀国军政方向时却无能为力的状况。
我们说到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大致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诸葛亮的学生姜维为首的少数北伐派,另一派便是有大多数人的休战派,其中主要人物便是诸葛瞻。
虽然说在早期,姜维受制于费祎等休战派的制约,难以控制蜀国大量的军权,同理难以调动大量的军队。但是到了后期费祎等人身亡以后,诸葛瞻失去了强有力的帮手,再也难以限制姜维的行动。于是执掌蜀国军权的姜维数次发动北伐,除去几次胜利外,其余的战争皆没有战果,只是徒伤蜀国国力。
虽然诸葛瞻试图劝阻姜维的北伐行动,但是由于权力不够,根本无力限制姜维的挥霍之举。原本蜀国便是三国之中国力较弱的那位,虽然经过诸葛亮的数年调整,蜀国国力得以恢复发展。但是经过姜维这些年的北伐,蜀国经济已经非常脆弱,就像再次回到了刚成立蜀国的那会儿。
诸葛瞻清楚明白地知道蜀国的现状,也深深的知道不间断的战争对蜀国将会带来何种打击。只是苦于能力有限,权力不够,既没有能力限制姜维的行动,也没有能力在北伐时促进蜀国的经济增长。
于是诸葛瞻才会在遗言中留下不制姜维的这句话,以表示自己的遗憾。
虽然说诸葛瞻能力的确不及诸葛亮,但是其忠于蜀国的心依旧值得称赞。虽说没有什么伟大的建树,但对于维持蜀国的政治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