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邓艾率领偷渡阴平的部队仅数千人,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的精锐呢?

邓艾率领偷渡阴平的部队仅数千人,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的精锐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申伟 访问量:1268 更新时间:2024/1/29 2:01:33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并不多,仅数千人,却是魏军精锐中的精锐,邓艾用兵有方,出奇制胜。而诸葛瞻没有听从黄崇坚守不战的建议,贸然出战,结果绵竹丢失,诸葛瞻父子俱战死,魏军长驱直入兵进成都。

蜀汉在经历了诸葛亮的北伐之后,执掌朝政的蒋琬费祎采取休养生息、保境安民的国策使蜀汉有过一段难得的太平时期。而大将军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连年用兵北伐曹魏,导致兵不思战、民望太平,在这种大环境下,执掌曹魏大权的晋公司马昭,抓住时机,整军备马准备伐蜀,并自信的说“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兵分三路大举伐蜀。以征西将军邓艾,领兵三万多人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多人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万魏军主力,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三路魏军,三路进发,欲一战而平蜀。

不过,魏军虽计划周密,但姜维却巧妙的用计使诸葛绪离开阴平桥,并联合北上增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死首剑阁,挡住了钟会的十余万大军。两军在剑门关相持不下之际,征西将军邓艾欲联合诸葛绪避开剑阁,走涪城直取成都,诸葛绪准备在白水与邓艾会合硬杠姜维,拒绝了邓艾的要求。曹魏伐蜀大军几乎全部被挡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外,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一度想过退兵,而一旦退兵,伐蜀大业将前功尽弃功归一篑。而要想兵进成都,剑阁却是魏军难以逾越的必经之路。

这个时候,征西将军邓艾巧妙的另辟蹊跷,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冒险计划。之所以说冒险,是因为阴平小道人迹罕至,根本没有路可走,且到处都是悬崖绝壁,这条小道知之者甚少,蜀汉也并没有派兵把守,邓艾虽统率三万多人马,但阴平小道只能容一人通过,显然三万多人不能全部从小道走,因为这么多人一旦被蜀军发觉,则必定会被封死在里面。因此,邓艾留下大部人马,挑选数千精锐,自己身先士卒,史载邓艾邓忠父子:

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就这样靠着这种不怕死的精神,邓艾和他的几千精锐魏军在鬼门关外走了一遭,终于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走出阴平小道,犹如天兵下凡出现在涪城。而涪城守将马邈,面对突然间出现的数千魏军疲劳之师,竟不思据城死守,反而心胆俱怯,开城投降。涪城的沦陷,使得蜀汉的形势急转直下,邓艾的军队从死亡的边缘被拉了回来,涪城成为了魏军整顿恢复的重要补给站,通过涪城,魏军进可取成都,退可与钟会大军会合。如果说历经九死一生走出阴平小道是魏军迈向成都的一小步,那么意外收取涪城,则就是魏军迈出的一大步了。

兵不血刃占领涪城,与其说是一种运气,倒不如说是邓艾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涪城一占,魏军在这里得到了补给休整,数千疲劳之师很快就成了虎狼之师。很快,这支魏军就打到了成都外围的最后一道防线绵竹。镇守绵竹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父子。

诸葛瞻有足够的自信与邓艾军对抗,就在不久前诸葛瞻已经击败过邓艾之子邓忠和将军师纂率领的前锋部队,面对区区几千魏军,诸葛瞻并没有表示胆怯,成都已经危在旦夕,而要想保住成都等待援军,就绝不能让魏军通过绵竹,诸葛瞻急需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稳定人心。而魏军这边同样没有退路,只能死命拼杀,进退都是死,不如死的壮烈点,拿下绵竹,成都便指日可下。

诸葛瞻拒绝了黄崇据城死守,等待援军的建议,与儿子诸葛尚出城迎战,令蜀军意想不到的是,这支魏军彪悍勇猛,个个都能以一当十,蜀军很快陷入崩溃,诸葛瞻父子全部战死阵前,邓艾率领魏军进入绵竹,成都,已经及目可见。

曹魏灭蜀之战,十几万魏军被阻挡在剑门关外。而征西将军邓艾,另辟蹊跷,只率数千精锐之师,偷渡阴平小道,置之死地而后生,占领涪城后休养整顿,在绵竹大破诸葛瞻,邓艾能成功,除了自己有胆有谋,其众虽少,却是魏军精锐中的精锐,深入蜀境后,进退都是死,故而作战非常勇猛。诸葛瞻没有听取黄崇的意见,过度自信,轻敌出战,结果全军覆没,绵竹的丢失,使得成都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

标签: 诸葛瞻

更多文章

  • 诸葛瞻临死前大喊6个字,道出了他一生的悲哀和蜀汉灭亡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夫子道历史标签:诸葛瞻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就生在罗马,是不是生在罗马的人就一定会很幸福呢,别人不知道,但对于诸葛瞻这个超级二代来说,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什么你不知道诸葛瞻是谁,他爹你肯定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流芳百世流传千古的诸葛亮,以前有种文章的讨论,叫做不转不是中古人。但是关于诸葛亮,没有任何讨论,你

  • 诸葛瞻死前大喊8个字,刘禅听后悔恨交加,姜维听后心如刀割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诸葛瞻

    诸葛瞻死前大喊8个字,刘禅听后悔恨交加,姜维听后心如刀割中国历史上,有着大量的厉害的历史名人,我就不一一说了,也说不过来。那么,他们非常厉害,那么他们的儿子又如何呢,是否得到了父亲的能力与性格呢?大家一定都说过一句俗语,叫做“虎父无犬子”。意思很简单,很好理解,通常用来夸赞一个强人的儿子也不会弱。

  • 诸葛瞻死前,怒喊6个字,无意间道出蜀国亡国的根本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诸葛瞻

    诸葛瞻死前,怒喊6个字,无意间道出蜀国亡国的根本原因!文|乐乐说历史对于三国里面蜀国的丞相孔明的故事,相信了解三国的朋友也都比较清楚,孔明一辈子也是为了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为了将国贼打败拼尽了自己最后的一口气!他有神机妙算的智慧,用兵也是非常的出神入化,这些事情也是早就烙在了后人的心中!

  • 导致蜀汉灭亡不是刘备,也不是诸葛瞻,而是刘禅身边的“大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半仙儿标签:诸葛瞻

    提及三国“蜀汉”政权,可谓刘备奋斗一生的励志史;但“蜀汉”的覆灭,大多声音归罪于“刘备”伐吴、“刘禅”无能、“姜维”屡次北伐,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滥竽充数等等。当然,这些原因或多或少都成了“蜀汉”政权最终覆灭的原因,但并非“罪魁祸首”;尤其是“蜀汉”最后一战,数十万蜀军竟然毁在一个“太监”手

  •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精锐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诸葛瞻

    “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一一《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一个七十岁的老军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和征战,仍能以两万多精兵长途奔袭蜀国,与统领中央国事的军师将军诸葛瞻在绵竹大战,歼灭绵竹蜀军,阵斩诸葛瞻,出其不意打下成都,一举攻灭蜀汉政权,以一己之力,立下泼天大功!邓艾无愧于仅次于司马懿的统帅型

  • 陈寿虽为一代良史,但与诸葛瞻很可能存在私怨,并带入《三国志》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诸葛瞻

    陈寿是一个著名的史家,他所作的《三国志》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也是现在研究了解三国时期历史的最权威的史籍。不过关于陈寿这个人,尤其是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后世的史学家们还是颇有微词的。认为陈寿由于与诸葛亮父子存在私怨,所以疯狂地贬低二人,给他们头上甩锅。那么陈寿与诸葛亮父子之间究竟存在不存在私怨

  • 刘禅真的是昏君吗?诸葛瞻临死前说出了真相,原来他只是大智若愚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诸葛瞻

    说起三国时期,可以说是诸雄争霸,战火纷飞。此后刘备去世,诸葛亮更是不得不辅佐他的儿子,刘禅。而在古代,更是有很多的词语典故,被人们流传至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和“乐不思蜀”,可以说很是典型了。而乐不思蜀,这一典故,或许很多人都并不清楚。根据不少史书上的记载,皆说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么刘禅

  • 诸葛瞻约三万蜀军以逸待劳,为什么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残兵”?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诸葛瞻

    诸葛瞻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魏国三路大军伐蜀,诸葛瞻以三万人之兵防御绵竹,抵御偷渡阴平成功的魏征西将军邓艾,结果轻敌冒战,诸葛瞻及子诸葛尚全部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率军长驱直入,很快便兵临成都城下。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北伐败归,遭诸葛瞻与董厥弹劾,以连连北伐,劳而无功,国内兵疲民乏为由,上表

  • 诸葛瞻拥有七万人的雄兵,为什么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呢?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诸葛瞻

    说实在的,诸葛瞻要是真的有七万雄兵,即使拿木棍也能击败邓艾的两千残兵。实际情况是,诸葛瞻的兵力远远低于7万之众,而且士卒并不精锐,谈不上是雄兵,而邓艾的兵力也远远高于两千,因此在历史上,诸葛瞻确实败得非常惨,这个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至于他为何会败得如此之惨,我们就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站在诸葛瞻

  • 诸葛瞻临死前大喊24个字,姜维听后心如刀割,刘禅听了后悔莫及

    历史人物编辑:微历史之中山古国标签:诸葛瞻

    诸葛瞻临死前大喊24个字,姜维听后心如刀割,刘禅听了后悔莫及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是一位尽职尽忠的将领,诸葛亮由于常年北伐,教育诸葛瞻的事都落在了妻子黄月英身上,黄月英虽然相貌丑陋,但是却及有才华,正是在她的教育下,诸葛瞻才一步步成长起来,诸葛亮去世之时,诸葛瞻才年仅八岁,在诸葛亮临死之际,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