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三国中算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不管是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三国志中,他的身上好像反应了太多的问题,有人说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良将,也有人说他是导致蜀国最先灭亡的罪魁祸首。
在三国演义中个,魏延被诸葛亮死后用计斩掉,也成就了诸葛亮神一般军师的威名。诸葛亮之所以斩魏延,是因为他看到了魏延骨子里的背叛。他在襄阳之时,为迎刘备入城,第一次叛主;在长沙之时,为救黄忠,第二次叛主。这样的背景让诸葛亮很不信任他,所以他在投降刘备的一开始,就想把他杀了,但是被刘备保了下来。后来证明果然他脑后生有反骨,在诸葛亮死后背叛蜀国。
但只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的情节,历史上到底怎么回事呢?提到魏延,那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他就是杨仪。因为导致魏延被杀,真正的原因是在杨仪,而不是诸葛亮的预测。
熟悉三国正史的朋友应该对这段很熟悉,诸葛亮死后,蜀军马上出现了混乱,军心涣散,无心在北伐。这个时候杨仪和姜维也都打算退兵。但魏延反对,他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司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从这里可以看出,魏延是很有责任心,同时很有自信的一位将军吗,但是他的想法却受到了杨仪的疯狂反对。要知道,魏延和杨仪同是荆州派,为何杨仪要攻击自己人?
这就涉及到军功和政治问题了,其中也有诸葛亮用人的方法问题。魏延和杨仪同在诸葛亮手下做事,两人都很有能力,且功绩突出。也正是因为这样,诸葛亮让两人相互较劲,暗中攀比,这样就发挥出了两人最大得能力。
但是,这却让杨仪心里很是不平,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各方面比魏延好,而且出身将军世家,不像魏延是野路子出身。更可恶的是当时魏延显然比杨仪更受重用。所以杨仪要千方百计的打压魏延。
果然诸葛亮死之死,这个是个机会,他利用了魏延的性格,让军中上下都排斥魏延。而且马岱在杀了魏延,把头颅给杨仪看时,杨仪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庸奴!复能作恶不?”
这句话包含得愤恨之心可谓十分明显了,如果诸葛亮听到杨仪说的这话,没准能气的活过来,因为在诸葛亮眼里,杨仪最大的问题就是嫉贤妒能且看不起平民出身的魏延。
而且大家可以想想,虽然诸葛亮早就有防着魏延的私信,但是刘备却是百分百信任和器重魏延得。如今杨仪这么说魏延,那不就等于否定了刘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