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仪奉命除掉魏延后,为何落得自杀身亡的悲惨下场?

杨仪奉命除掉魏延后,为何落得自杀身亡的悲惨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孙悦说历史 访问量:255 更新时间:2023/12/22 23:11:55

我们按照《三国志》来分析这件事,而不是《三国演义》。首先这里要说明的就是,杨仪魏延的关系一直就不咋地,诸葛亮临死的时候,魏延的职务是丞相府司马、前军师,南郑侯。但没有明确职权。也没有实际军权。杨仪虽然是长史,没有实际军权,但诸葛亮死后全军却是最高职务。魏延自然要夺权。二人还彼此不对付,一个性矜高,一个性狭隘,说白了就是一个看不起人,一个容不得人。最终结果就是魏延被杀是挺冤枉的,但杨仪被杀也是咎由自取。但杨仪的的死和魏延没有关系。

杨仪被杀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自量力,他自以为带兵回朝,自己就是法定的丞相接班人,无论刘禅还是诸葛亮都没有把他当盘菜,杨仪自以为是,感觉良好。因功高而未得未得到丞相之位,口出怨言。自言后悔没有率兵投魏,并上书诽谤朝廷,终被流放,最后自杀。只能说杨仪该死。实际上,杨仪与魏延都是一路货色,都属于有才无德的不安定分子。眼里没有别人,就自己。狂的都没有谁了。就凭杨仪对费祎那番讲话:“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费祎是谁,这才是诸葛亮法定接班人。杨仪这番牢骚也说明此人没脑子。自己作死谁也救不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惜杨仪没有,杨仪回朝以后满以为可以做丞相,不做丞相做有实权的高官也行,可惜,刘禅让杨仪当中军事,既管不了兵又管不了民,闲职而已。杨仪因此自暴自弃。后来被逼自杀,陈寿评价道:“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也就是说,他们这样的下场都是自己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杨仪从个人才能来说,他显然是不具备丞相的能力的,他实际上就是一个秘书。杨仪不但无才干,而且器量狭小不能容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自我感觉良好,最后都是孤家寡人,一败涂地。实际上,杨仪不仅仅是和魏延关系不好,和蜀汉朝廷高级官员如刘巴蒋琬关系都不好,杨仪认为自己资历比蒋琬老,功劳比蒋琬大,能力还比他强,为什么诸葛亮的继承人不是杨仪而是蒋琬。为此愤愤不平,他唯一看好的朋友是费祎,但费祎还把他给卖了。

《三国志·杨仪传》评价杨仪是“(诸葛)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就是说杨仪胸襟狭窄,性情急躁。胸襟狭窄容不下人,性情急躁容易惹事。杨仪非宰相之才。个人才能,识人、用人、容人,这些必要的素质显然杨仪都不具备,“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杨仪占哪个?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杨仪

更多文章

  • 杀魏延的杨仪,被后世称为小人,其实他也是被冤枉的!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杨仪

    杀魏延的杨仪,被后世称为小人,其实他也是被冤枉的!文|少年带你读历史在三国的后期,有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魏延被杀,而杀他的杨仪也是被后世称为了小人,而这其中,大多数人都觉得魏延是冤枉了,而杨仪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但实际上,杨仪和是被冤枉的一个人。众所周知魏延这一个案件是一件冤案,很多人都觉得是杨仪陷害

  • 魏延的死,是因为“反骨“,还是他跟杨仪的个人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与宠物相伴的日子标签:杨仪

    魏延为什么会死?不仅仅是他与政敌杨仪有冲突。同时也不仅是因为它有反骨,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官场上的人,不懂得变通,非常的死脑筋。在这种情况之下得罪了非常非常多的人。同时他的性格也非常的直爽,这种性格在喜欢他的人和欣赏他的人眼里是一件非常优良的品德,但如果这种性格放在讨厌他的人眼中,就是一个非常鲁莽形象

  • 诸葛亮刚一去世就都上表称对方谋反,盘点魏延、杨仪恩怨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杨仪

    建兴十二年(234),一代贤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在他去世后,蜀汉军队很快便因为撤军问题爆发了内讧。当时,长史杨仪奉诸葛亮遗命率领大军撤退,而原本应当负责断后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却坚决反对撤军,甚至还率领自己的部队抢先烧毁栈道以阻止杨仪返回成都。随后,魏延与杨仪都上书后主刘禅指控对方谋反,而这场闹剧最终

  • 杨仪魏延二人相争,魏延失败被杀,获胜的杨仪为何最后也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杨仪

    杨仪此人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但是诸葛亮死后,他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和姜维的密切配合,才让诸葛亮第五次带出去的蜀汉精锐主力平安的撤回到国内。不仅如此他还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成功的斩杀了魏延,防止蜀军因此的内斗,避免国家实力进一步损耗。魏延是不是真的如小说里所说的那样并不忠心

  • “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指着魏延的头颅,狞笑着说了这7字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杨仪

    三国,毋庸置疑,绝对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个群雄荟萃、济济一堂的时代,你只要有本事,就能够创造出属于你的一片天地,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本事,毕竟在那个时候,有太多平时不起眼的人,忽然得到机会,从而一鸣惊人、扬名天下。关羽斩华雄,酒能尚温,卧龙算八卦,天下三分。有了本事,是能够成名的第一步,但要想成

  • 杨仪为何如此讨厌魏延?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狠毒设计灭了魏延全族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杨仪

    导语:魏延的死,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所谓争议的焦点,无非就在于他是否死有余辜。他的死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还是杨仪策划的一场阴谋呢?我认为魏延之死,跟诸葛亮无关,主要是杨仪的阴谋所致。因为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杀掉魏延,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01魏延是季汉王朝最后的大将,

  • 诸葛瑾屡战屡败,为何孙权却任命他为大将军?好好先生,牵制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诸葛瑾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领荆州牧;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陆逊是东吴的国之柱石,任上大将军没问题,但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纵观诸葛瑾领兵作战的经历,几乎没打过一场胜仗!屡战屡败的诸葛瑾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同胞兄长,然而他的能力却不如自己的

  • 孙权称帝,东吴军中地位最高的十个人,大将军诸葛瑾只能排第二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诸葛瑾

    228年陆逊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229年挟此大胜之威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当时东吴军中一大批宿将都已经去世,四大都督只剩陆逊一人,十二虎臣也只有潘璋和丁奉在世,今天来说一说此时东吴东吴军中地位最高的十个人,大将军诸葛瑾只能排第二。上大将军陆逊大骠车卫,四方四征四镇四安四

  • 孙权曾派诸葛瑾作为使者,向刘备求和,刘备为何没有答应呢?

    历史人物编辑:揭秘文史真相标签:诸葛瑾

    三国时期,天下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态势,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吴国和蜀国之间的联盟,只有两个国家联合起来,他们才有希望对抗强大的魏国。可夷陵之战的出现让这一切都成为泡影。那吴国和蜀国为什么会反目成仇呢?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一场吴国和蜀国之间的战斗。这场战斗的起因,是吴国的背刺。当时关羽正和曹丕打得不亦乐

  • “常败将军”诸葛瑾,能力平平却官至东吴大将军,孙权怎么想的?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诸葛瑾

    自古以来能征好战的将军不在少数,他们大都凭借着丰功伟绩得以加官进爵,但也有少数人没有什么战绩却意外地官路顺利,这其中就包括诸葛瑾。了解诸葛瑾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几乎是屡战屡败,但还是得到了大将军的职位。有人说他上位纯粹是因为孙权的庇护,因为他和孙权特别聊得来,但在孙权看来他是个有才之人,说他嘴贫还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