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按照《三国志》来分析这件事,而不是《三国演义》。首先这里要说明的就是,杨仪和魏延的关系一直就不咋地,诸葛亮临死的时候,魏延的职务是丞相府司马、前军师,南郑侯。但没有明确职权。也没有实际军权。杨仪虽然是长史,没有实际军权,但诸葛亮死后全军却是最高职务。魏延自然要夺权。二人还彼此不对付,一个性矜高,一个性狭隘,说白了就是一个看不起人,一个容不得人。最终结果就是魏延被杀是挺冤枉的,但杨仪被杀也是咎由自取。但杨仪的的死和魏延没有关系。
杨仪被杀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自量力,他自以为带兵回朝,自己就是法定的丞相接班人,无论刘禅还是诸葛亮都没有把他当盘菜,杨仪自以为是,感觉良好。因功高而未得未得到丞相之位,口出怨言。自言后悔没有率兵投魏,并上书诽谤朝廷,终被流放,最后自杀。只能说杨仪该死。实际上,杨仪与魏延都是一路货色,都属于有才无德的不安定分子。眼里没有别人,就自己。狂的都没有谁了。就凭杨仪对费祎那番讲话:“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费祎是谁,这才是诸葛亮法定接班人。杨仪这番牢骚也说明此人没脑子。自己作死谁也救不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惜杨仪没有,杨仪回朝以后满以为可以做丞相,不做丞相做有实权的高官也行,可惜,刘禅让杨仪当中军事,既管不了兵又管不了民,闲职而已。杨仪因此自暴自弃。后来被逼自杀,陈寿评价道:“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也就是说,他们这样的下场都是自己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杨仪从个人才能来说,他显然是不具备丞相的能力的,他实际上就是一个秘书。杨仪不但无才干,而且器量狭小不能容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自我感觉良好,最后都是孤家寡人,一败涂地。实际上,杨仪不仅仅是和魏延关系不好,和蜀汉朝廷高级官员如刘巴,蒋琬关系都不好,杨仪认为自己资历比蒋琬老,功劳比蒋琬大,能力还比他强,为什么诸葛亮的继承人不是杨仪而是蒋琬。为此愤愤不平,他唯一看好的朋友是费祎,但费祎还把他给卖了。
《三国志·杨仪传》评价杨仪是“(诸葛)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就是说杨仪胸襟狭窄,性情急躁。胸襟狭窄容不下人,性情急躁容易惹事。杨仪非宰相之才。个人才能,识人、用人、容人,这些必要的素质显然杨仪都不具备,“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杨仪占哪个?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