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劝曹操称帝,司马懿、陈群跟着劝进,曹操:吾为周文王!

孙权劝曹操称帝,司马懿、陈群跟着劝进,曹操:吾为周文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醉风文史 访问量:791 更新时间:2023/12/24 18:17:41

据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派遣使者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接到孙权劝进的表书后,拿着对群臣说了一句话:"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公元219年是三国时期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刘备攻占汉中,6月攻占上庸,7月进位汉中王;7月,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10月,孙权派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相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关羽的大本营江陵;12月关羽败走麦城,被擒杀。那么孙权是在什么时候,向曹操称臣并劝进的呢?

这段记载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但是并不是在本纪之中,而是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之前的一段记载是徐晃击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大概时间是在公元219年10月,所以一般认为孙权上表称臣是在偷袭荆州之后,但是当时关羽并没有死。这里,需要详细分析一下孙权称臣的来龙去脉。

关羽北伐,威震华夏,因汉献帝在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蒋济及时劝阻。司马懿等认为: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把这件事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

如果再往前追溯,其实早在两年前,孙权就曾经主动向曹操请降。公元217年春,曹操征讨孙权,双方大战于濡须口。此战曹操和孙权不分胜负,曹操自己也有撤退的打算。孙权与和吕蒙商议,准备伺机收回荆州,于是积极备战。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现在我们从头捋一捋曹操、孙权是如何勾搭在一起的:公元217年,孙权和吕蒙已经谋划夺取荆州。当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口,撤军之后,孙权就派遣使者暗中投降曹操,做好准备。公元219年,关羽北伐之时,曹操听从司马懿等人建议,派人联络孙权,孙权借坡下驴“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表示愿意讨伐关羽以示忠心。

三足鼎立,必然有两方结盟共同对付另外一方。所以当孙权、吕蒙开始谋划袭取荆州,他们必然背离刘备倒向曹操。孙权请降、称臣都是非常聪明的选择,其实就是拉着曹操一起背锅,因为夺荆州、杀关羽必然引来刘备的报复。后来孙权把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其实也是这个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权劝曹操称帝更是包藏祸心了。如果曹操称帝,刘备集团向来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不可能不作出反应,这样就没时间来报复孙权了。,曹操接到孙权劝进的表书后,拿着对群臣说了一句话:"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曹操这样说,说明他识破了孙权的小伎俩。

其实孙权劝曹操称帝,也并非很拙劣的伎俩,因为当时曹操说完那句话后,很多大臣也劝曹操称帝。见于史书记载的有陈群桓阶、司马懿,他们对曹操说:“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无所与让也。”说了很多,反正意思就是劝曹操称帝。

曹操只说了那句著名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最终也没有选择称帝。几个月后,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同年曹丕继王位后篡汉自立,建立曹魏政权,东汉灭亡,曹操果然成了周文王。

喜欢三国历史,必然少不了一套《三国志》,读《三国志》必须要有裴松之的注。这套书质量上乘,价格美丽,可以让我们了解不一样的三国历史!

参考:《三国志》裴松之注

标签: 陈群

更多文章

  • 原本效力刘备的陈群,为何成了曹魏帝国的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陈群

    陈群,字长文,是颍川许县人,出身名门,爷爷是陈寔,在汉末可谓是泰山北斗级的名士;父亲陈纪,在党锢时期,在家著书立说,人称“陈子”,也是天下闻名的名士。要说起陈群是如何成为刘备的部下,可以先从他父亲陈纪的经历说起。董卓掌政时期,征辟陈纪去洛阳入朝为官,担任侍中,后又被任命为平原相。《后汉书·陈纪传》:

  • 刘备看走眼放走了陈群,被曹操三代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陈群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必定会识人用人,懂得运用团队的力量来达成目标。说起会用人这方面,可以说是许多开国君主的一项技能,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刘备,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蜀汉,这其中都是因为他的身边有众多能人帮助他。关于刘备识人这方面,“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最好的例子,

  • 诸葛亮和董允死后,最高兴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董允

    诸葛亮和董允死后,最高兴的人是谁?诸葛亮自从接受了刘备托孤后,一直兢兢业业地治理着蜀国。刘禅在他的保护下,一直稳坐着蜀国的王位。但是刘禅也时常感觉到,诸葛亮的威信太过高涨,自己毫无用武之地,也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在诸葛亮的才干之下,刘禅就这样毫无波澜地过了几年,直到诸葛亮死后,他才有了一丝喘息的

  • 蜀汉有四位“虎贲中郎将”:除了董允,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董允

    虎贲中郎将,这是一个统领虎贲禁军的官职。东汉时期,侍中一开始兼任虎贲中郎将一职,后来则是多由贵族和外戚担任。当然,这也容易理解,因为该官职直接掌管都城的禁军,皇帝必须要授予给充分信任的人。到了三国时期,蜀汉历史上有四位“虎贲中郎将”,除了董允,你还知道哪一位?一、董允董允(?~246年),字休昭,南

  • 吴质死后,魏朝官员为何落井下石,给他定了一个“丑侯”的恶谥?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吴质

    魏明帝太和四年,吴质病逝,魏朝官员趁机落井下石,在魏明帝曹叡的默许下,给吴质定了一个恶谥——“丑侯”,其子吴应为此事前后奔走了二十余年,朝廷才将其谥号由“丑侯”改为“威侯”。吴质是谁?曹丕的密友、谋臣,曾在“丕植争立”这个重大问题上为曹丕积极奔走、出谋划策;与曹丕身边的另外三人司马懿、陈群、朱铄,并

  • 曹丕夺嫡成功受益最多的人不是贾诩,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吴质!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吴质

    “太子四友”的说法来自《晋书·宣帝纪》,指的是四个为曹丕夺嗣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其实除了这四位,曹丕能够顺利成为太子,贾诩才是功劳最大的那个,但这五人中受益最多的既不是贾诩,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吴质。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转封临菑侯。七月,曹操攻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

  • 诸葛亮五次北伐花费多少?难怪蒋琬和费祎不愿北伐,刘禅口袋空了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费祎

    蒋琬和费祎,显然是诸葛亮钦定的两位接班人。蒋琬比诸葛亮小不了几岁,没几年就退位让贤了。所以诸葛亮的接班人大体上就是费祎了。在蒋琬和费祎统治蜀汉的那些年里,始终都没有看到蜀汉大规模北伐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诸葛亮的遗志他们是不想完成了么?蒋琬和费祎都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带兵的料子,但又不好放权。

  • 费祎被刺姜维是最大受益者,这件事和姜维有没有关系,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费祎

    确实如此,从蜀汉政局来说,费祎被刺最大获益者。但不能就此证明姜维就是刺杀费祎的主谋和凶手,不能以谁是最大获益者就是有罪推论者。更为确切地说,费祎被杀绝对是政治谋杀,但绝对是曹魏所为,但也只是推导。费祎(?-253年2月),字文伟,深得诸葛亮器重。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先后任中

  • 费祎一生最耀眼之战?曾对决曹爽伐蜀铁骑,无愧诸葛亮接班人之名!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费祎

    文:追风怒放(作者原创授权)在我们的印象里,季汉(蜀汉)政权自从诸葛亮去世后,几乎都是姜维在北伐。姜维总共发动过十一次北伐,却从没有一次向关中方向攻去,一直在打陇右。但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军仍然有一次杀进了关中。是什么时候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公元244年,曹爽出骆谷道伐蜀,在汉中地界的兴

  • 从蜀汉大将军费祎被杀,看当时三国政局,解开真凶是谁的千古谜题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费祎

    在三国志中,对当时费祎的死,只做了简单几个字的介绍。主要的内容就是他宴请众臣,在酒宴之下,被曹魏那边来的降将郭循给刺杀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介绍了,这件事对蜀汉来说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因为费祎当时所担任的职务是大将军。其实也就相当于当年诸葛亮所担任的官职差不多,那可是军政一把手。这在任何地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