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把这个逻辑倒推回去:
陈群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陈群开创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导致曹魏亡国
易中天的谬论流传很广
其实这三个观点全是拿“易中天依靠范文澜不可靠的推断”曲解而来的,以易中天的影响力,很多人信以为真,这真是史学憾事!
易中天在《三国纪》中提出:“曹丕为了称帝是而与士族交换利益”,并推出这样的逻辑链来:
曹丕设立九品中正制→讨好士族→士族坐大→司马氏坐大→司马氏专权。
这个观点其实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提出来的,易中天做了一些新的解读和扩充,范文澜的原文如下:
二二○年,曹操死。魏文帝(曹丕)行九品官人法,承认士族有做官特权,又按公卿以下官吏等级分给牛畜和客户,在经济上予以优待。这样,曹丕就获得士族的拥护,废汉帝名号,建立起魏朝,士族中的拥汉派无形中消了。魏朝的政权是士族政权
其实,范文澜写的“魏文帝(曹丕)行九品官人法,承认士族有做官特权”这个观点是无中生有。
汉代士人本来就有做官特权
自汉代以来,官员都是通过举荐制来任命的,仕途绝大部分都是被士族和地方豪族所垄断,出身寒微的人本来就没什么机会做官,哪怕是在汉末,曹操同样重视对天下士人的选拔。
我举两个例子。
曹操在某次地方巡查时听说在本地服刑的王凌是王允的侄子,马上把他放出来,任命为官;
(王)凌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时太祖(曹操)车过,问此何徒,左右以状对。太祖曰:“此子师(王允)兄子也,所坐亦公耳。”于是主者选为骁骑主簿。
曹操在冀州毛城城外搞集体屠杀,他猛然发现待宰的人群中有一个很穿戴很像士人,便叫出来问问,这个人是令狐邵,经过询问,曹操发现令狐邵竟然是老朋友的儿子,就立刻任命他做官。
会太祖(曹操)破邺,遂围毛城。城破,执(令狐)邵等辈十余人,皆当斩。太祖(曹操)阅见之,疑其衣冠也,问其祖考,而识其父,乃解放,署军谋掾。
显而易见,如果王凌、令狐邵只是普通人,怎么可能有这种飞黄腾达的机会?
由此可见:在汉末,士人已有做官特权,并非跟九品官人法有关。
九品官人法创建在汉末建安曹操时期
按照史书记载,晋人大多认为中正制度在汉末建安年间就已经产生了。
例如沈约在《宋书·恩悻传序》中写道: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这也是证据。
也正因为曹操已经在草创九品中正制度,所以陈群才能在曹丕欲称帝的短短几个月里拿出一个系统的方案出来。
一个制度的产生是在社会经验中提炼,进化,这才是正常的流程;若说是陈群一个人闭门造车发明出来的制度,那就匪夷所思了。
对于范文澜提出的“陈群创九品中正制,曹丕给士族让步”一说,现代历史学者武沐在《对九品中正制让步之说的置疑》就做了系统性阐述,否定了范文澜的见解。
易中天的史学理论都是依靠范文澜这种落后的观点上发挥出来,对于现代的史学成果(例如武沐),他一不知道,二不能接受,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导致谬论继续流传。
甚至出现了现在这样的标题:陈群是不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让真正读史之人深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