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其实并非南中叛军的最早首领

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其实并非南中叛军的最早首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芸汐说历史 访问量:3237 更新时间:2024/1/26 17:29:25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其中很多故事都脍炙人口。《三国演义》既以《三国志》和各种野史为原型,也进行了一些虚构和夸张。比如说诸葛亮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非常精彩,但是有很多艺术上的构思。而历史上诸葛亮确实对孟获“七擒七纵”,但孟获并非南中叛乱的发起者,反而是继承了其他人的事业。

益州乱局

蜀汉在南中地区的控制一直不怎么好,这一点在刘备时期就已经出现问题。在《三国志·蜀书·李严传》中记载了一件事,南中地区越巂郡渠帅高定元曾经率领军队进攻新道县,结果被李严击退;另外在《张裔传》当中也有益州郡杀死益州太守正昂,益州郡渠帅雍闿俘虏新任太守张裔,并且送到东吴向孙权示好的记载。

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南中地区就蠢蠢欲动,甚至与刘备集团或者蜀汉政权刀兵相见。不过这个时候南中地区和蜀汉虽然有摩擦,但是似乎还没有到彻底翻脸的地步。等到刘备去世之后,南中地区的局势更加动荡。南中地区原先有五个郡,其中三个郡都发生叛乱。蜀汉政权对南中几乎完全失控。

益州渠帅雍闿

在南中地区的叛乱当中,最早有三个首领,也就是三个发生叛乱的郡中的首领人物,分别是牂牁太守朱褒以及上文提到的越巂渠帅高定元和益州渠帅雍闿。本文主要介绍的人物就是雍闿,因为孟获最早是雍闿的手下,支持雍闿进行叛乱。

雍闿是益州郡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是他对益州郡的控制还不算特别严密。孟获作为雍闿的部下,也帮助雍闿拉拢人心,促成反叛。在《华阳国志》当中记载,在雍闿展露出反迹之后,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一度不愿意帮助雍闿造反。这个时候雍闿就让孟获传达假消息,声称蜀汉政权要求从益州郡征收三百头胸前全黑的狗;三斗螨虫的脑袋;三千根超过三丈的斫木。

这些都是很难办到的。这些仿佛无理取闹一样的征收物品被信以为真,于是益州的少数民族才支持雍闿作乱。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孟获虽然并非南中叛军的主要首领,但仍然是比较积极和活跃的;另外孟获也算是雍闿的得力助手,大概在益州郡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孟获上位

南中叛军首领主要分为三支——雍闿、高定元、朱褒,而孟获只是其中之一雍闿的手下。按照正常情况来看,即便有“七擒七纵”的故事,也应该发生在雍闿身上。不过不劳烦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南中地区的叛军自己就发生内斗,高定元在诸葛亮大军压境的时候,杀死了雍闿。于是孟获取代雍闿为首领。

即便是这样,孟获也只是三支叛军之中的一支。先是诸葛亮击败并斩杀高定元,马忠镇压朱褒,然后蜀汉大军再进攻益州郡,与孟获展开最后的决战。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采取谋士马谡的意见,记得攻心为上,他对孟获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彻底降服了孟获,暂时稳定了南中地区的形势。不过在诸葛亮南征之后不久,南中地区又发生叛乱,被庲降都督李恢平复。总而言之,孟获在历史上并非十分重要的人物,至少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相差甚远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

标签: 孟获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七擒孟获,都是怎样擒获的?

    历史人物编辑:小思思爱视界标签:孟获

    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反抗军首领孟获在其统治的地区四处抢掠掳掠,残害百姓,成为当时南中地区的一大祸患。蜀汉丞相诸葛亮认为孟获的威胁必须被消除,于是他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南中地区,并通过多次擒获孟获的行动最终消灭了这个威胁。在第一次进攻南中地区时,诸葛亮派遣了部将关索、张嶷等人前往擒获孟获。他们通过巧妙的计

  •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历史人物编辑:张海林标签:孟获

    如果我们看《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我们都会发现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就是阴平这个关键点,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后,一招险棋,一刀封喉。这一刀封喉就极容易让人想起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蜀将魏延提出了那条极为冒险的一招险棋——兵出子午谷,历史没有假如,但后人总会设想,若当年诸葛丞相真的下了这么一招险棋会怎么样

  • 诸葛亮为什么能彻底降服西南夷首领孟获?这个细节是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孟获

    中国有一部专门讲述计谋的古书,名叫《三十六计》,其中的第十六计叫“欲故纵”,阐明这一计策的典型事例就是诸葛亮对西南夷首领孟获的“七擒七纵”。西南夷,是三国时生活在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南部和贵州、云南省大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南中地区分三个郡,即越都(治今四川西昌东南)牂牁都(治今贵州都匀东北)、益州

  • 孟获的藤甲兵那么厉害,诸葛亮为什么后来不再组建一支?

    历史人物编辑:王召新标签:孟获

    藤甲兵在《三国演义》中出场,那可是威风无比。此去东南七百里,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

  •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东方寻历史标签:孟获

    三国小人物志0067: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说起孟获这个名字,但凡是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典故——七擒孟获。应该说,“七擒孟获”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攻心战”的典范故事。一方面大大凸显了蜀汉主帅诸葛亮

  • 蜀汉大势将去,刘禅为何不南迁至孟获处谋求生机?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孟获

    导语:蜀汉政权垮台的根本原因,在于不顾具体情况,死板硬地执行北伐中原的既定计划,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地联系国内和国际形势,他是无情的。他一厢情愿地把复辟汉朝视为世界的普遍秩序,而忽略了北方社会生产建设已经恢复和发展的现实。国家资源的不断消耗,进而导致政权内部各种矛盾的爆发,最终在内外危机的共同打击下,

  • 孟获是个文官!罗贯中写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背后,想要表达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孟获

    文/四季文史《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集各种传说和故事为一体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虚构的,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关羽战黄忠、三英战吕等。当然也有一些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如火烧赤壁、官渡之战、水淹七军等。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突出他的形象,

  • 蜀汉灭亡时,南蛮王孟获为何没有派兵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晞雨凝香标签:孟获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以“七擒七纵”之计令南蛮王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顺朝廷。但是,在蜀汉危急存亡的生命关口,为何孟获不派兵救援呢?其一:公元225年,诸葛亮降服了孟获,而蜀汉灭亡的时间是在264年,二者时差达三十九年。虽然历史未有孟获生卒之期的记载,但其能在南中之地闯下如此威信,可见

  • 被历史夸大的“七擒孟获”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孟获

    据记载,诸葛亮为平定南方以孟获为首的少数民族边地叛乱,进而为北伐中原奠定坚实的战略后方,亲率主力人马进行南征。七次抓到匪首孟获,又七次将其放回,美其名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最后,孟获心悦诚服,表示永不反叛,蜀汉的民族问题得到圆满而彻底的解决。“七擒七纵”的故事再次向我们展示了老诸先生在战略上的运筹帷

  • 真的服了吗?蜀国危在旦夕,孟获为什么不支援蜀国?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孟获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碾压了南王孟获,还在精神上降伏了孟获和南中的百姓,从此诸葛亮可以安心地进行北伐。但是随之出现的一个问题也非常惹人怀疑,如果孟获真的服了诸葛亮和蜀汉的话,他们为什么不在蜀国被灭的时候率兵去支援蜀国呢?首先,孟获和南中的势力一定是臣服于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