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爱上了三国里的孟获!
孟获,一个最成功的失败者!但他的迷人之处还远非如此,容后一一道来。
说这个失败者孟获的成功,就必须抛开黄承宗、缪钺、方国瑜等大学士说历史上不存在孟获及“七擒七纵”的事。
因为这就好比你早晨对朋友说自己刚中了一百万的彩票,正兴奋不已地说着将来对这笔款项的规划,可是你的朋友却很不屑地提醒你说,那是你昨夜的梦一般的扫兴!
故此,我说的孟获只是《三国演义》里那个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
孟获可爱之一:于失败面前,话留余地,机智回旋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中描述,建兴三年蛮王孟获(南方彝族首领)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孟获狼狈逃窜锦带山,最后还是被魏延生擒活捉。
但听这厮被抓后,面对失败是怎么说的:“汝放我回去,再整军马,共决雌雄,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
每读于此都觉此话回答甚妙。他面对胜利者时没有羞愧难当,也不曾受到失败的打击在愤恨与遗憾中不能自拔。
他很坦然地对诸葛亮说,你要能放我回去再和你打一仗,若能再抓了我,方显你的本事,我再服你!
此话的妙处就在于“你也不要杀我,因为我终会服你,但你得有本事!”是在求饶也是在激将,而言外之意倒不是自己无能,却是在考究这个胜利者有无才能,有无胸怀?虽是激将法但话也留有余地。
胜过那个骂曹操的张辽,相比孟获,张辽失败时激将法用得过激了,差点没了回旋余地。
当时,若非玄德攀住曹操臂膊,云长跪于曹操面前拦住,二人实力为张辽求情,曹操才掷剑,免了张辽一死。
面对失败,张辽骂吕布:“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一副大义凛然不畏生死的样子;
又骂曹操:“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一副爱国志士,不死不足以明志要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的样子。
却只在曹操“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上之坐”后就没下文了。也就是曹操亲自给他解了绳绑,又让他换了件新衣服,请他吃了顿饭而已,这“忠国义士”慷慨赴死的人也就感恩戴德的归降了。
可见张辽在失败面前骂东骂西不过用的是激将法,想让胜利者觉得自己非贪生怕死的没用人,只是话说得有些过了,没留余地,若非刘备关羽合力求情,早就被杀了。
而孟获的激将法话留余地,尖利中其实是软磨。虽然诸葛亮本就无杀他之心,对他的政策是“攻心为上”要征服于他永为己用。
但他若同那“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好赖话不听一心求死的陈宫一样,那诸葛亮也是无可奈何的。
陈宫的死,说好听点是有骨气,说不好听点是承受不起失败!而孟获却能不卑不亢坦然机智地面对失败!
孟获可爱之二:于羞辱面前,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中,诸葛亮第三次擒住了孟获。
孔明曰:“今已三次,如何不服?”孟获曰:“丞相若肯放吾兄弟回去,收拾家下亲丁和丞相大战一场,那时擒得方才死心塌地而降。”
如果第一次被擒时,孟获说这种话是他不卑不亢话留余地的机智回答,那么第三次还这般说,便不得不佩服这厮的承败能力和厚颜无耻了。
若非遇上孔明棋高一筹,终逃不出如来掌心,只这般脸厚心硬也将是一代枭雄。怪不得他能在彝族中极得威望和人心。孔明也不惜动用人力物力与时间也要极其耐心地征服重用于他。
这厮大概也是看中了诸葛亮的用心,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恃无恐了。
对于蜀将马岱和魏延咄咄逼人的羞辱,孟获却是很识相地喏喏连声,抱头鼠窜,一句话也不敢理论。此亦明智也!彼非诸葛亮,与其理论徒招羞辱。在他上次被俘虏时,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出卖他的董荼给诱杀了,此等有仇必报心狠果绝之人,能在敌军面前唯唯诺诺亦是勾践、韩信一般的人品了!
孟获可爱之三:于绝境之中,不畏生死,勇敢争取
孟获为了报仇,于八番九十三甸等处并蛮方部落,借来了十万牌刀獠丁军(西南少数民族兵丁的称谓),来战蜀兵。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
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声势浩大。孔明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到蛮兵威势已减,才出奇兵夹击,孟获便又大败,只剩得数十个败残兵跟着他往山谷中而逃。
逃到一大林之前,见孔明悠然自得地端坐于车上,顿时怒从心烧,冲过去便要捉拿孔明,不料却掉入对方的陷坑里被擒获了。
有时候真的不是你太笨,而是别人太聪明。在罗贯中一心要打造的神人级诸葛亮的面前,你不装的笨些,保不齐作者一个看你不顺眼,便把你给拿掉了。反正史书上也不曾详细地记载过你,最多在《汉晋春秋》里有一句你是个“为夷汉所服”的首领而已。若不是老罗捧你,你早就在历史长河中淹没了。给你一次笨的表现,就要笨到无人能及,方显你的与众不同。
却说这次被抓后,孔明的耐心也被这厮的倔强消耗殆尽了,直叱武士要将他推出去斩首了。孟获此时的可爱之处就又表现出来了,他脸上全无惧色,死就死呗,却还不忘回头对孔明说:“若再敢放吾回去,必然报四番之恨!”
若此时换作旁人,被押进帐时,看到孔明脸色不善,耐性已逝,定然要权衡下时局,孔明已三次礼遇他,早该感恩戴德的投降了!像那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的当世英杰姜维被捉时,只稍稍权衡了下时局,就在孔明的一番惺惺相惜的言辞下,便不计前番反间计的陷害之苦,头脑发热地大喜拜谢投降了。还有那高风亮节,义气千秋的老将黄忠,也只是在玄德与关羽的一次登门拜访中就软了心肠装不下去了,感恩戴德地归降了。当然他们也是识时务者,无需菲薄。
然孟获这厮此时虽有些不识时务,但他那份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死缠烂打的执着却逗乐了孔明。这不怕死,又不归降,软磨硬顶的无赖法则,他算一绝!在整部三国中都是难找的。
“孔明大笑,令左右去其缚,赐酒压惊。”这一次他又赌赢了,是的,他是个胜利者,是他那份不屈不挠的执著,不畏生死,勇敢争取,再一次为自己赢得了机会。
孟获可爱之四:已到山穷处,认输也心服
在第九十回中,诸葛亮用自制“地雷”,直炸得乌戈国不留种类。每次看到这诸葛亮发明的“地雷”:“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就觉得那明朝的戚继光(1528——1588年)实非地雷的首创者。
因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约1330——约1400年)在戚继光之前,他便能如此详尽地描述出地雷的大体制作与强大威力,实说明他对地雷早有所见闻。在诸葛亮的十大发明中,唯此发明,有些牵强。就算是罗贯中的又一次杜撰,也说明了地雷是在元代或以前就存在的了。此话远矣。
却说孟获又一次被擒,终于认识到此路死胡同,坚持已无用时,
“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在孔明都替他羞愧,差人来对他说:“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
他却还能说出:“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仪,直如此无羞耻乎?”
意思就是说我虽化外蛮人,但还是很懂礼义廉耻,深明春秋大义的。能够在此时还能如此自信,实属不易!像那周瑜被气死时,还羞愧难当自卑地说:“既生瑜,何生亮!”
孟获在彻底失败面前都不觉愧不自当,还能真诚地对曾经的对手说:“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他虽然失败却有着非常人的承败心理和肚量。他对自己认准的事执著坚持,不为旁人施予的礼遇恩惠或残酷打压而轻易改变。
但当他的坚持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他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甚至豁出性命也无法成功时,他便会很坦然很洒脱地接受失败,真诚服输,并不觉羞于见人,愧活于世。
他虽没有成功,却是失败中的高手,失败中的典范,失败中的榜样!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一次两次的失败而难过而心情抑郁,愤恨不已时,就学学孟获吧,他失败得毫无愧疚与自卑,他只是奋斗,失败,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而已。
他在失败的过程中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在失败的结局里没有伤心欲绝,只有无怨无悔!因为他已全力以赴!
最后还有一个孟获可爱的理由——
至今在云南还流传着一出《孟获七擒诸葛亮》的戏剧。据说是那孟获觉得诸葛亮七擒孟获的舆论有损他一位地方番王的形象,便给篡改成了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
就像他第一次被诸葛亮礼遇释放回去后,他对他的手下撒谎说:“蜀人监我在帐中,被我杀死十余人,乘夜黑而走;正行间,逢着一哨马军,亦被我杀之,夺了此马;因此得脱。”
这阿Q精神委实可爱!
(作者: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