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产生的“副作用”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产生的“副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汽车前一线 访问量:1992 更新时间:2024/2/2 22:39:19

三国时期是中国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对内战争频繁,基本上打的都是“内战”,但在中原地区外也有对外游牧民族的战争,从南到北,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例。

一是曹操北征乌桓,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乌桓的领地则被摧毁,之后乌桓的势力被逐渐削弱,该部落的人口融入汉人或鲜卑部落,最终淡出历史舞台。

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稳定蜀国的大后方。

当然,一起征战,均有利弊得失、正反面两方作用。三国这两起“外战”中,诸葛亮南征的“闪光点”名载史册。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

这场外战史书多有记载,“七擒孟获”的传奇大多得到公认。传奇不是传说,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正面评价,“七擒孟获”是儒家文化“仁者无敌”的延伸与升华。

这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具备“正统汉才”的战例,诸葛亮的“正统汉才”,吸取了先秦两汉以来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刑治”思想,治军偏重于法,理政则偏重于儒,但其核心思想仍为儒家思想。

面对周边甚多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提出了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对策,体现了“汉才”的宽仁。这对于收服“南夷”的人心,无疑起到了正面作用。彝族首领孟获最终对诸葛亮的“汉才”感佩不已,那里不仅有“智勇”,更有“仁义”。

然而,后人在总结“诸葛亮式的外战”成功经验同时,往往忽略了硬币的另一面:“诸葛亮式外战”既有长效的正面影响,也有一个长效“副作用”。这个“副作用”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疾在腠里”,只是不经细观,不易察觉。

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主要征战对象是南方彝族叛军,由于战争发生在先帝刘备夷陵大败、蜀军元气大伤之际,所以南征军力有限,总兵力大约在3万人。

战役结束后,蜀军“不留兵,不运粮”。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孟获“因祸得福”,被正式授予官府要职——御史中丞,诸葛亮不留兵,是想“净身出户”地走出南中。他还是留下了“非物质遗产”,这个遗产就是——“因夷而贵”、“因犯而养”的范例。

诸葛亮“夷人治夷”,对拉拢当地人心是有好处的,但震慑力却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犯汉的外族。

虽然这次平定南蛮不是一场大战役,但毕竟派出了3万军人,血淋淋的战争,变成了“捉放游戏”,没人计算这场“游戏”中川军死了多少人,但是是七场厮杀,连野兽大象都上阵了,不可能是“兵不血刃”的虚拟战争。

川军的生命,如此无辜,自己队伍的人命如此不值钱,就为了陪孟获玩?夷人不该为此付出代价吗?此战做到攻心为上,德发扬光大了,但威何在?

至此,诸葛亮外战暴露了古代中国式外战的两个副作用:一是德有余,威不足。二是夷敌优待。它发出的是“犯境夷狄,反的优待”的信号,这种模式成为传统,就会长效作用,把“夷”惯坏。

这种手段基本上是感化的产物,夷狄不会感激大于恐惧,没有“治”上的介入,夷狄部落也不会真正与中国融为一体。可以想见,如果诸葛亮征战的是北方游牧部落,无论怎样感化,是很难“喂饱”对方的。到头来,得到的,很可能是“东郭先生”的下场。

诸葛亮南征之后,孟获不再反,不排除是感化的原因,但更不可排除的,是利益的换算,小小部落首领,享受着蜀汉“大国”的“贡奉”,比抢来得还容易,还香甜,优哉游哉,何乐而不为矣!

标签: 孟获

更多文章

  • 爱上了你,爱上了你,重口味的孟获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孟获

    一不小心,爱上了三国里的孟获!孟获,一个最成功的失败者!但他的迷人之处还远非如此,容后一一道来。说这个失败者孟获的成功,就必须抛开黄承宗、缪钺、方国瑜等大学士说历史上不存在孟获及“七擒七纵”的事。因为这就好比你早晨对朋友说自己刚中了一百万的彩票,正兴奋不已地说着将来对这笔款项的规划,可是你的朋友却很

  • 孟获的象兵那么厉害,诸葛亮为何不向其一些借象兵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浩论古今标签:孟获

    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三国演义》罗贯中编的。实际上,孟获只是西南蛮夷众多部落首领的一个。首先,西南蛮夷只是被蜀汉打服了。蛮夷只是不敢再骚扰蜀汉,但是,蜀汉也不可能让蛮夷替他打仗。其次,西南蛮夷在当时,本来就是落后地区。根本没有实力来帮助蜀汉,他们能保证不给诸葛亮后方捣乱,就已经可以了。再者,大象属于热

  • 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其实并非南中叛军的最早首领

    历史人物编辑:芸汐说历史标签:孟获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其中很多故事都脍炙人口。《三国演义》既以《三国志》和各种野史为原型,也进行了一些虚构和夸张。比如说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非常精彩,但是有很多艺术上的构思。而历史上诸葛亮确实对孟获“七擒七纵”,但孟获并非南中叛乱的发起者,反而是继承了其他人的事业。益州乱局

  • 诸葛亮七擒孟获,都是怎样擒获的?

    历史人物编辑:小思思爱视界标签:孟获

    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反抗军首领孟获在其统治的地区四处抢掠掳掠,残害百姓,成为当时南中地区的一大祸患。蜀汉丞相诸葛亮认为孟获的威胁必须被消除,于是他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南中地区,并通过多次擒获孟获的行动最终消灭了这个威胁。在第一次进攻南中地区时,诸葛亮派遣了部将关索、张嶷等人前往擒获孟获。他们通过巧妙的计

  •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历史人物编辑:张海林标签:孟获

    如果我们看《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我们都会发现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就是阴平这个关键点,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后,一招险棋,一刀封喉。这一刀封喉就极容易让人想起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蜀将魏延提出了那条极为冒险的一招险棋——兵出子午谷,历史没有假如,但后人总会设想,若当年诸葛丞相真的下了这么一招险棋会怎么样

  • 诸葛亮为什么能彻底降服西南夷首领孟获?这个细节是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孟获

    中国有一部专门讲述计谋的古书,名叫《三十六计》,其中的第十六计叫“欲故纵”,阐明这一计策的典型事例就是诸葛亮对西南夷首领孟获的“七擒七纵”。西南夷,是三国时生活在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南部和贵州、云南省大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南中地区分三个郡,即越都(治今四川西昌东南)牂牁都(治今贵州都匀东北)、益州

  • 孟获的藤甲兵那么厉害,诸葛亮为什么后来不再组建一支?

    历史人物编辑:王召新标签:孟获

    藤甲兵在《三国演义》中出场,那可是威风无比。此去东南七百里,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

  •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东方寻历史标签:孟获

    三国小人物志0067: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说起孟获这个名字,但凡是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典故——七擒孟获。应该说,“七擒孟获”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攻心战”的典范故事。一方面大大凸显了蜀汉主帅诸葛亮

  • 蜀汉大势将去,刘禅为何不南迁至孟获处谋求生机?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孟获

    导语:蜀汉政权垮台的根本原因,在于不顾具体情况,死板硬地执行北伐中原的既定计划,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地联系国内和国际形势,他是无情的。他一厢情愿地把复辟汉朝视为世界的普遍秩序,而忽略了北方社会生产建设已经恢复和发展的现实。国家资源的不断消耗,进而导致政权内部各种矛盾的爆发,最终在内外危机的共同打击下,

  • 孟获是个文官!罗贯中写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背后,想要表达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孟获

    文/四季文史《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集各种传说和故事为一体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虚构的,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关羽战黄忠、三英战吕等。当然也有一些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如火烧赤壁、官渡之战、水淹七军等。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突出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