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于禁从来就没当过叛徒谥号暴露真相:曹丕憋屈死于禁只是因为二十四年前的一桩

于禁从来就没当过叛徒谥号暴露真相:曹丕憋屈死于禁只是因为二十四年前的一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帅说历史 访问量:3907 更新时间:2024/1/22 14:14:12

三国是个招降纳叛的年代,我们翻一翻《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就会惊奇地发现,当年战败投降换阵营,真比今天白领跳槽换老板还容易,不要说那些夹着一本书在袁绍曹操刘备阵营,跑来跑去的谋士,曹操的五子良将,刘备的五虎上将,居然只有四个半属于起家老班底。而有过投降经历的更多,是六个。

我们可以把这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合起来称作当时十大高手,其中张郃、张辽、徐晃、关羽、黄忠、马超都曾当过降将,但是却都成了封侯拜将的大英雄,只有那个被关羽抓去而没有真正投降的于禁下场最惨,惨到令人发指,以至于禁死不瞑目:我只是打不过认输了,又没有背叛魏王,你们为什么要如此待我!

翻看历史,抚今忆昔,我们应该给于禁一个开口的机会。

当年投降并不是耻辱

正像太平歌词里唱的那样:“三国纷纷民不安,东区西蜀汉中原”。这三大势力合纵连横,苦斗不休,刘备曾经依附曹操袁绍,孙权也曾向曹魏称臣劝进,“主公”尚且如此,手下文臣武将跳起槽来也是毫无心理压力。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十大高手”中,只有于禁乐进是跟随曹操起家的老班底,张郃是袁绍的干将,张辽是吕布的嫡系,徐晃是杨奉那里的手下,还打劫过曹操;刘备那里只有关羽张飞是贫贱之交(三个“白身”),其中关羽还有过被曹操擒获投降的经历,赵云是从公孙瓒那里借来的,能算半个,而马超原先单干,后来阵前倒戈投降了刘备,黄忠更是跟关羽杀了个死去活来,也是兵败投降的。

但这并不影响关羽张郃张辽徐晃黄忠马超称为各自阵营的一流武将,级别也差不多,都是正牌的前后左右将军,成了顶梁柱。

即使是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曹操也来者不拒,甚至连弄死自己子侄和爱将的张绣,曹操也笑脸相迎,足见当年投降只不过是正常的“人才流动”,不但不是什么耻辱,还能越跳职务越高。

于禁就是真的投降了关羽,然后再被曹操抓回去,那也不算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比如关羽投降曹操的时候还杀了刘备依附对象——袁绍的大将颜良,差点坑死刘备,刘备也没记恨并秋后算账。

于禁并没有真投降

即使于禁真的投降了都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于禁是否真的投降了,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实际上真正有记录的,是兵败被擒。

于禁应该是比关羽年纪大的,建安二年,于禁就已经因为破张绣有功,封了益寿亭侯,建安三年的时候,刘备领着关羽张飞追随曹操打吕布,关羽别说爵位,连官职也没有呢。

刘备从建安元年依附曹操一直到建安三年,也就是说,于禁和关羽都在一个锅里吃了三年饭,当然那时候于禁的地位要比关羽高多了。

建安五年,曹操逮住了关羽,关羽投降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跟于禁平起平坐了,关羽当年跟张辽相交莫逆,管徐晃叫“大兄”,同为曹魏五子良将的于禁,跟关羽应该关系也不错。

关羽抓住了于禁庞德,庞德威武不屈甚至破口大骂,关羽尚且百般招降,面对老战友于禁的乞降,关羽居然不但不“亲解其缚”并解衣推食,反而把于禁关起来了,这怎么看怎么不合常理,那么讲义气的关羽绝不会如此绝情,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关羽只得到了于禁的人,没有得到于禁的心,也就是于禁只是兵败认输,但却坚决不肯投降。

至于为什么传出于禁哀求饶命乞降的风声,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蒋干盗书。只要曹操相信于禁投降了关羽,一气之下杀掉了于禁留在大本营的老婆孩子,那于禁断了后路,不降也得降了。

但是曹操并没有,就连那句:“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把感叹号换成问号,似乎更说得通:“于禁投降了?我不相信!”

曹操有理由相信于禁不会投降:于禁此时已经是左将军(刘备称王前的最高官职,),食邑一千二百户,连儿子于圭也被封为食邑五百户的列侯。

就连在被东吴扣留期间,道貌岸然的虞翻,看见孙权对于禁礼遇有加(并辔而行),在鼓动孙权杀掉于禁的时候,也只是指责:“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只是丧师如果而没有自杀,没提背叛。

司马懿更看得清楚:“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根源在于多年前的一桩公案

于禁先被关羽投进大牢,后又被孙权软禁(礼遇的背后未尝没有招降的意思),回到曹魏的时候,已经心力交瘁须发皆白,这时候曹操已经死了,曹丕对待于禁还不错,拿他跟荀林父、孟明视相比,还专门下诏书:“昔荀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肴,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后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而况万乘乎?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

但是于禁被曹丕羞辱致死,那也是《三国志》记载的,应该不会有错,那么曹丕为什么要逼死于禁呢?更离奇的是,一方面让于禁的儿子继承了益寿亭侯的爵位,以保证其祭祀不绝,另一方面居然给于禁谥号为“历侯”,在谥法里,厉代表着“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翻看于禁的履历,命案真相就呼之欲出了:看看于禁曾经杀了哪些“自己人”!

史书记载:“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也就是说,于禁得罪人了,而他得罪最狠的,是青州人,他那个益寿亭侯,就是因为杀了很多趁火打劫的青州兵而得到的。而青州兵,是曹操打黄巾军收获的第一桶金:三十万精壮,一百万人口,以及附属的更牛农具,曹操就是靠这三十万青州兵争霸天下,靠一百万青州人屯田以供军需。

曹操没有把青州兵交给任何人,而是一直自己直接领导,曹魏名将,没有一个是从青州兵里来的。曹操只信任青州兵(太祖纵之),青州兵也只服从曹操一个人。

曹操刚死,青州兵就在贾逵的带领下“皆鸣鼓擅去”。只听曹操命令的青州兵根本就不信任曹丕,而曹丕在百般安抚之下,就得做点让青州兵感动的事情,于是青州兵最恨的于禁,就成了取悦青州兵的祭品。

这时候青州系的华歆已经当了魏王曹丕的相国,为当年被屠杀的青州兵报仇的时候到了——不但要于禁的命,还要毁于禁的名——你是个软骨头!

只可惜一个“厉侯”的谥号,暴露了于禁憋屈致死的真正原因:非战之罪,没有当叛徒,只是个得罪过人的政治牺牲品……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同是投降,于禁和关羽的结局却迥然不同?他为何得不到认可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于禁

    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杀庞德,投晋的故事广为流传。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谈论关羽的事迹。有多少人认为此时的胜利者关羽也有同样的失败投降的经历?不过,关羽的投降并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他留下了忠义、善良、勇敢的美誉。不同的是,于禁投降后的下场极其悲惨,令人惋惜。于禁的投降为何不被世人承认?曹

  • 于禁输给关羽向他投降,最后羞愧而死,是于禁人品不行吗?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于禁

    三国时期是东汉末年魏国,吴国,蜀国三个国家相互对抗的时期。那个时代有许多人都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统一大业,而于禁就是其中一个,他当时投靠了曹操,他把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了曹操,可是在和关羽对抗的时候,曹操派他出战,它确定为打不过关于而投降的关羽。于禁投降关羽的这段历史成为了一段屈辱的历史。这段屈辱的律师使

  • 关羽水淹七军,于禁选择不战而降,学者:我们误会于禁了

    历史人物编辑:读史小白标签:于禁

    水淹七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无论是三国演义中还是三国志中,对水淹七军都有记载。只不过三国演义中的水淹七军是关羽放水围困了庞德、于禁等人,可是三国志中并不是这样,正史记载关羽没有决堤水攻。是因为霖雨导致了自然水灾。自然灾害的出现,让于禁等人被围困。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描写

  • 关羽张辽于禁都做过降将,为何只有于禁被人嘲笑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圣标签:于禁

    关羽、张辽、于禁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代名将,单拿出来任何一个人,都是独当一面的存在。那为什么关羽张辽投降,却没人诟病,只有于禁投降关羽却被耻笑终生?其实原因有三,看看你能猜到几个?一,地位不同关羽在投降曹操时,几乎没有任何官职,如果不是后来蜀汉成就了大业,他可能直接就被历史忽略了。张辽在投降曹操时,

  • 关羽张辽于禁都曾被俘投降,为何关羽张辽名垂千古,于禁遭人唾弃

    历史人物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于禁

    #三国风云录#在三国的历史上,许多将领都经历过被俘投降的事情。其中最有名的三位将领分别是关羽、张辽和于禁。他们都曾经被俘过,并且投降了敌人。但是,关羽和张辽的投降并没有让他们的名声受到影响。相反,他们因为自己的战绩被选入古代的七十二名将。可是于禁却遭到了大家的唾弃,屈辱的死去。幸与不幸,为何差别这么

  • 于禁投降关羽,后被送回魏国,曹丕为何要将他羞辱而死呢?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于禁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先属鲍信(曹操的恩人),后属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敢于攻击不守规矩的青州兵,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受到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不过,公元219年,关羽围攻襄樊时,于禁亲率七军前往救援。全军覆没,被收押在南郡。黄初二年(221年),于禁辗转返回魏国,最终官拜

  • 为什么于禁一生忠勇果敢,坚韧毅重,却投降关羽受辱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于禁

    由于小说的巨大影响《三国演义》,似乎在民间,对于名将们来说三国时期只有关张、赵麻黄五虎将,再加上一个超级吕布的基本印象。但实际上,所谓的五虎将是不存在的。在史书《三国志》中,陈寿只把关张、马黄、赵三人列在了传记中。究其原因,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属于蜀汉军事集团四大名将,位居“前后左右”四将之列,

  • 关羽擒于禁仅仅是运气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于禁

    略论建安末年震动中原却惊天逆转的大战系列关羽擒于禁仅仅是运气吗?从建安六年(201年)至二十四年,关羽在荆州已经有将近二十个年头,从建安十八年(213年)开始独自镇守荆州也有六年,他对于荆州的天文地理应该有所掌握的,况且也曾跟刘备驻扎在樊城,对樊城及其周边的环境绝不陌生。作为一个北方人还可以带领水军

  • 手握6万荆州兵,关羽为何无法攻破襄阳和樊城?曹仁的实力很强大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曹仁

    导语:关羽攻打襄阳和樊城,正常战役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个月。打一座城池,三个月打不下来,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更何况,曹操两次增员,守将曹仁也不比关羽差,双方的兵力更没有悬殊可言。当年陈友谅带领60多万大军,围攻只有2万人马的洪都南昌,守将朱文正也坚挺了83天之久,相差30倍的实力,也能顶上3个

  • 硬怼关二爷!樊城之战曹仁挡住关羽猛击,如此表现还有谁能做到?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曹仁

    北伐樊城,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辉煌的战果让年近花甲的老将关二爷获得了空前的名誉和声威。《易》云:亢龙有悔。当人或物处于巅峰之时,应当保持警惕,否则必然盛极而衰,如同烟花一样,在片刻的灿烂之后立马沉寂。可惜,关二爷喜欢读《春秋》而不读《易》,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樊城久攻不下,东吴用计使关羽放松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