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个招降纳叛的年代,我们翻一翻《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就会惊奇地发现,当年战败投降换阵营,真比今天白领跳槽换老板还容易,不要说那些夹着一本书在袁绍曹操刘备阵营,跑来跑去的谋士,曹操的五子良将,刘备的五虎上将,居然只有四个半属于起家老班底。而有过投降经历的更多,是六个。
我们可以把这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合起来称作当时十大高手,其中张郃、张辽、徐晃、关羽、黄忠、马超都曾当过降将,但是却都成了封侯拜将的大英雄,只有那个被关羽抓去而没有真正投降的于禁下场最惨,惨到令人发指,以至于禁死不瞑目:我只是打不过认输了,又没有背叛魏王,你们为什么要如此待我!
翻看历史,抚今忆昔,我们应该给于禁一个开口的机会。
当年投降并不是耻辱
正像太平歌词里唱的那样:“三国纷纷民不安,东区西蜀汉中原”。这三大势力合纵连横,苦斗不休,刘备曾经依附曹操袁绍,孙权也曾向曹魏称臣劝进,“主公”尚且如此,手下文臣武将跳起槽来也是毫无心理压力。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十大高手”中,只有于禁乐进是跟随曹操起家的老班底,张郃是袁绍的干将,张辽是吕布的嫡系,徐晃是杨奉那里的手下,还打劫过曹操;刘备那里只有关羽张飞是贫贱之交(三个“白身”),其中关羽还有过被曹操擒获投降的经历,赵云是从公孙瓒那里借来的,能算半个,而马超原先单干,后来阵前倒戈投降了刘备,黄忠更是跟关羽杀了个死去活来,也是兵败投降的。
但这并不影响关羽张郃张辽徐晃黄忠马超称为各自阵营的一流武将,级别也差不多,都是正牌的前后左右将军,成了顶梁柱。
即使是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曹操也来者不拒,甚至连弄死自己子侄和爱将的张绣,曹操也笑脸相迎,足见当年投降只不过是正常的“人才流动”,不但不是什么耻辱,还能越跳职务越高。
于禁就是真的投降了关羽,然后再被曹操抓回去,那也不算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比如关羽投降曹操的时候还杀了刘备依附对象——袁绍的大将颜良,差点坑死刘备,刘备也没记恨并秋后算账。
于禁并没有真投降
即使于禁真的投降了都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于禁是否真的投降了,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实际上真正有记录的,是兵败被擒。
于禁应该是比关羽年纪大的,建安二年,于禁就已经因为破张绣有功,封了益寿亭侯,建安三年的时候,刘备领着关羽张飞追随曹操打吕布,关羽别说爵位,连官职也没有呢。
刘备从建安元年依附曹操一直到建安三年,也就是说,于禁和关羽都在一个锅里吃了三年饭,当然那时候于禁的地位要比关羽高多了。
建安五年,曹操逮住了关羽,关羽投降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跟于禁平起平坐了,关羽当年跟张辽相交莫逆,管徐晃叫“大兄”,同为曹魏五子良将的于禁,跟关羽应该关系也不错。
关羽抓住了于禁庞德,庞德威武不屈甚至破口大骂,关羽尚且百般招降,面对老战友于禁的乞降,关羽居然不但不“亲解其缚”并解衣推食,反而把于禁关起来了,这怎么看怎么不合常理,那么讲义气的关羽绝不会如此绝情,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关羽只得到了于禁的人,没有得到于禁的心,也就是于禁只是兵败认输,但却坚决不肯投降。
至于为什么传出于禁哀求饶命乞降的风声,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蒋干盗书。只要曹操相信于禁投降了关羽,一气之下杀掉了于禁留在大本营的老婆孩子,那于禁断了后路,不降也得降了。
但是曹操并没有,就连那句:“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把感叹号换成问号,似乎更说得通:“于禁投降了?我不相信!”
曹操有理由相信于禁不会投降:于禁此时已经是左将军(刘备称王前的最高官职,),食邑一千二百户,连儿子于圭也被封为食邑五百户的列侯。
就连在被东吴扣留期间,道貌岸然的虞翻,看见孙权对于禁礼遇有加(并辔而行),在鼓动孙权杀掉于禁的时候,也只是指责:“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只是丧师如果而没有自杀,没提背叛。
司马懿更看得清楚:“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根源在于多年前的一桩公案
于禁先被关羽投进大牢,后又被孙权软禁(礼遇的背后未尝没有招降的意思),回到曹魏的时候,已经心力交瘁须发皆白,这时候曹操已经死了,曹丕对待于禁还不错,拿他跟荀林父、孟明视相比,还专门下诏书:“昔荀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肴,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后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而况万乘乎?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
但是于禁被曹丕羞辱致死,那也是《三国志》记载的,应该不会有错,那么曹丕为什么要逼死于禁呢?更离奇的是,一方面让于禁的儿子继承了益寿亭侯的爵位,以保证其祭祀不绝,另一方面居然给于禁谥号为“历侯”,在谥法里,厉代表着“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翻看于禁的履历,命案真相就呼之欲出了:看看于禁曾经杀了哪些“自己人”!
史书记载:“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也就是说,于禁得罪人了,而他得罪最狠的,是青州人,他那个益寿亭侯,就是因为杀了很多趁火打劫的青州兵而得到的。而青州兵,是曹操打黄巾军收获的第一桶金:三十万精壮,一百万人口,以及附属的更牛农具,曹操就是靠这三十万青州兵争霸天下,靠一百万青州人屯田以供军需。
曹操没有把青州兵交给任何人,而是一直自己直接领导,曹魏名将,没有一个是从青州兵里来的。曹操只信任青州兵(太祖纵之),青州兵也只服从曹操一个人。
曹操刚死,青州兵就在贾逵的带领下“皆鸣鼓擅去”。只听曹操命令的青州兵根本就不信任曹丕,而曹丕在百般安抚之下,就得做点让青州兵感动的事情,于是青州兵最恨的于禁,就成了取悦青州兵的祭品。
这时候青州系的华歆已经当了魏王曹丕的相国,为当年被屠杀的青州兵报仇的时候到了——不但要于禁的命,还要毁于禁的名——你是个软骨头!
只可惜一个“厉侯”的谥号,暴露了于禁憋屈致死的真正原因:非战之罪,没有当叛徒,只是个得罪过人的政治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