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因屠城错失徐州,曹仁屠城差点让曹操迁都,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曹操因屠城错失徐州,曹仁屠城差点让曹操迁都,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翟梦迪 访问量:3933 更新时间:2024/2/5 12:37:34

自古以来,行兵打仗,屠城、杀俘绝对是一个禁忌,但是在三国时期,雄踞北方的曹氏家族似乎偏爱屠城和杀俘;据说在官渡之战后,曹操一下子将袁绍的七八万降卒全给坑杀了;但毕竟这个缺乏认证,但是关于曹氏家族屠城的事件,却是有记载的,而且给曹氏集团造成了巨大影响。

首先是徐州大屠杀;古代的徐州,位于今天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和安徽北部,当然,也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徐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但是徐州在三国时期却经历了一场惨烈的大屠杀。

在《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中有记载,当时曹操已经在中原地区扎稳脚跟,实力强大,仅次于袁绍;于是曹操就想自己的父亲去享福,曹嵩当然也很高兴,自己儿子取得了如此成就,带着曹德去投奔曹操。

父子一行从琅邪郡赶往泰山郡时,泰山郡太守应劭前去迎接,还未赶到,徐州牧陶谦怨恨曹嵩的儿子曹操多次前来攻打徐州,就派数千轻骑去拦截曹嵩。曹嵩以为是应劭前来迎接,没有防备。

于是,曹德被杀于住所门中,曹嵩惊恐,在后墙打出一个洞,让小妾先出去,小妾体肥,一时难以穿过,曹嵩就避入茅厕,结果全部遇害,一家全部被杀。应劭害怕被曹操追责,弃官逃奔袁绍。

曹嵩和曹操之间的父子关系就不多说了,反正曹操知道后,悲愤恼怒的几乎晕厥,亲率大军进攻徐州,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攻打陶谦,攻下了彭城,陶谦退守郯城,曹操也再攻打郯城,暂时攻不下,然后,曹操一连攻下了取虑、雎陵、夏丘。开始了大规模屠杀。这就是徐州大屠杀。

曹操的报复行动让徐州人民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数十万百姓遇难,更有数不胜数的百姓因为逃难而成为流民,对于当时的徐州人民来说,不论是惨死于屠刀之下的,还是侥幸逃出一条生命的,曹操对他们来说更谈不上可爱,而是深入骨髓的可怕,咬牙切齿的可恨。

其实如果没有发生大屠杀的话,曹操占据徐州是很容易的,但曹操的举动让徐州军民团结一心反抗曹操,因此便宜了刘备;当时刘备受邀去援助陶谦,当时的刘备在曹操面前,只不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已,但谁料曹操大本营被陈宫和吕布所偷袭,连老家几乎都没了,被逼无奈,曹操卖了刘备一个人情,撤军了。

刘备因此名声大振,陶谦老了,在临死前也知道自己的儿子没出息,加上曹操肯定不会轻易罢休,如果自己儿子当徐州牧的话,陶家估计就要断后了,就将偌大富庶的徐州让给了刘备,这也让刘备捡了个便宜。但刘备第一次执掌这么大的疆域,没什么经验,后来又被吕布鸠占鹊巢,这是之后的事情了,反正曹操因为屠城之事,亏大了。

曹家另一次屠城,是发生在曹仁手上;其实曹仁应该算得上曹操麾下第一将,文武兼备,立下赫赫战功,加上又是曹操本族之人,所以颇受曹操信任;后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之时,曹仁镇守荆州,防备关羽。

公元218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但不久事情败露,几人被曹操所杀,曹操于是召曹仁为征南将军,讨伐关羽。曹仁屯樊期间,大肆征调徭役,南阳郡一带军民苦不堪言。宛城太守侯音与卫开于是劫持太守造反,与关羽联合。曹仁率军前往平乱,于次年正月攻破宛城,将侯音斩杀,并屠城。

这一次屠城可了不得,让曹魏在荆州大失人心;加上刘备在汉中之战胜了曹魏,而孙权也正值出兵合肥,形式对曹魏大不利;镇守荆州的关羽认为这是一统南北荆州的大好良机,更进一步甚至能攻入曹魏腹地,于是举兵三万北伐。

曹操派出大将于禁率领七军援救襄樊,结果却被关羽用计水淹了,大将庞德被杀,于禁投降;关羽乘胜对樊城发起猛攻,樊城进水,城墙崩塌,而曹仁的守军也因为多次战败而大量削减,只剩下几千人,樊城被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也快被吃完,众将都惶恐不安。

曹仁在满宠的劝说下,与将士们盟誓,以死守城。关羽又派别的将领把将军吕常包围在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后陆浑民孙狼等苦于徭役,叛上作乱,南附关羽,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关羽的声势一度威震华夏。

曹魏大为恐慌,曹操甚至以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但被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

?结果是孙权也想得到荆州,派吕蒙进攻关羽,而关羽因为腹背受敌;加上关羽平时太过孤傲,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公安守将士仁投降孙权,关羽因此兵败被杀;但如果没有曹仁那次屠杀宛城的话,以曹仁的能力,或许根本不会造成后面的结果吧。

屠城虽然能威慑敌方,但更能激起民众的反抗之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屠城,得到的只是民众的仇恨之心,而这,也应该是曹操在历史上名声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吧。这都是历史的教训啊,所以后世,鲜有人会屠城的原因之一吧。

标签: 曹仁

更多文章

  • 三国中曹操最信任的三位文臣武将,荀彧曹仁不在其中

    历史人物编辑:电工与机械维修标签:曹仁

    曹操生性多疑,从不轻信他人,但在他的这群下属中,却有三个人能让他推心置腹,十分信任,那么这三人是谁?第三名、夏侯惇夏侯惇是曹操的族弟,与曹操是本家兄弟,从曹操起兵之时便跟随在曹操左右,夏侯惇这个人一生基本没打过胜仗,但升官却没有停过。夏侯惇虽然打仗不行,但管理能力却十分出众,曹操每次出征,基本都是将

  • 救曹仁,抗关羽,他勇冠诸军,死后多年曹丕还念念不忘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曹仁

    从汉末黄巾起义,到司马炎统一三国,百年历史,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以曹魏为例,论武有典韦、许褚、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及五子良将等;论文有贾诩、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这些英雄中,有人勇猛无敌,有人谋略超群,有人平步青云,有人命运坎坷。实际上,有许多人,虽然名气不大,但也不比这些人差。只是个人命运不

  • 曹操起兵时,为何曹仁等人可以带着上千人马前来加盟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曹仁

    曹操起兵讨董卓时,曹家和夏侯家的亲族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都是曹操早期手下的主要军事将领。而且他们还自带干粮,在投奔曹操时带来了不少兵马和物资。比如像曹仁就带来了千余壮丁。曹家和夏侯家能拿出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支持曹操,其实和东汉后期豪强势力坐大有着很大的关系。这里说的豪强指的是

  • 曹仁是个怎样的人?他在漫漫求节之路中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现实De生活标签:曹仁

    归义军杂谈/周四更新/竹鼠 (撰文)|归义军这个政权,无论是哪家哪姓来操盘,有一个头衔是必不可少的:节度使。所以从建立归义军以来,这个政权陷入的就是一个被异族环绕的泥沼,面对的是不间断的挤压和侵扰,同时夹杂着的政权内部权力的倾轧与更迭。这些更是要求归义军的首领集团必须拥有比中原诸侯更专治,更集中的唯

  • 曹仁:魏之肱骨之臣,智勇双全立功无数

    历史人物编辑:阿鑫历史说标签:曹仁

    导语:说起曹仁,经常有人把他和曹真的事迹搞混,曹仁是曹操的弟弟,而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而且大众所熟知的曹仁是三国演义中被丑化的形象,真实历史中他的能力甚至不输三国中的绝大部分名将。一、跟随曹操曹仁生于公元168年,卒于公元223年,字子孝,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曹仁从小就擅长弓马,武艺超群很多同龄

  • 「每日黄诗」《作客曹仁军茶叶公司》

    历史人物编辑:执笔愿花间标签:曹仁

    万勿误会:“每日黄诗”的黄字,不是涉黄的黄,意思只是说,每日推送一首黄亚洲的诗作,或者是,每日推送一首黄亚洲举荐的诗作。黄亚洲的举荐,不论人情,入得法眼即荐。“黄评”亦见仁见智,仅供参考,但相信每日均有所助益。作客曹仁军茶叶公司黄亚洲曹先生今天煮的“大红袍”具有真正的海拔他端坐茶桌,逐一冲泡出山风、

  • 三国名将曹仁:坚守不退,敌军望风而逃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曹仁

    曹仁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之一,以坚守不退、冷静果断著称,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备受人们推崇和敬仰。在曹魏的历史中,曹仁无疑是一位备受重视的将领。曹仁出身于名门望族,家族世代从事军事,因此他自幼接受家族的严格训练,深谙军事战略,懂得用兵之道。曹仁的战功卓著,曾经领兵平定了黄巾起义,参加了很多重要的战役

  • 曹仁的武艺,到底属于哪个等级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曹仁

    曹仁在曹操招集义兵讨董卓时,就带着千余兵士前来投奔。和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一起成为曹操起家的班底之一。参加工作早,加上曹仁和曹操同宗,因此很快就成了曹操倚重的心腹大将。不过曹仁的表现没有夏侯惇、夏侯渊那么活跃,真正和人单挑的战斗不多,只有和周瑜的江陵之战有三次,还有就是关羽北伐襄樊时一次

  • 曹魏肱骨-宗室曹仁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天地标签:曹仁

    一个政权的建立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曹操的成功绝非偶然,除了他自己招贤纳士,能够吸引一大批人才来投效,也离不开背后宗族的支持,虽然不像袁绍那样四世三公,名声显赫,不过他的父亲也做过太尉,家中积蓄丰厚,夏侯家也是地方大家族,所以他起兵之后,就有不少宗族人士来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为稳固其政权起到

  • 他被曹操视为心腹,先后将曹仁、司马懿取而代之,却知名度极低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曹仁

    曹魏正始十年(249),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曹爽陪同少帝曹芳前往洛阳城外的高平陵为魏明帝曹叡扫墓。趁着曹爽外出的天赐良机,此前一直遭受排挤而装病蛰伏的太傅司马懿突然发难控制了京城。随后,司马懿背信弃义,在曹爽投降后不顾洛水之畔的誓言将其诛杀,并夷灭三族,从此彻底掌握曹魏的军政大权,史称“高平陵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