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思明向此战神炫耀马匹,战神:派500匹母马,把它们都勾搭走!

史思明向此战神炫耀马匹,战神:派500匹母马,把它们都勾搭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依伊文史社 访问量:436 更新时间:2024/1/9 12:15:01

史思明这个人大家都清楚吧,安史之乱中的“史”指的就是他,他在与此人对战中,为了炫耀自己的马匹多军士猛,就故意让马匹在河里洗澡,此人看见了,下令从军营中寻找500匹母马,然后等史思明的马下河后,让母马也下河,这些母马的小马驹却留在军营,这样一来母马就不停的叫唤,母马一叫不要紧,史思明的马匹就飞速的跑向母马,而此人趁机让母马回营,顺带着将那些史思明的马也带了回去,这就是传说中的美人计吧。可见这位将领有多神,说到这就介绍一下这位聪明的将军。

他叫李光弼,是唐朝中期最有名的将领,是无可争议的战神,安史之乱平定后,他是第一功臣。他是辽宁省朝阳人,老爹是契丹酋长,在武则天当政时归降,后来在与突厥的战争中暴亡,他呢继承了老爹的军事细胞,为人特别严肃,深沉而且刚毅,擅长骑射,还喜欢读书,很好的将帅苗子。

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对他期望很高,认为他将来必然可以掌握兵权。后来他继承了老爹的爵位,在对吐蕃、吐谷浑战斗中屡建战功,被提升为云麾将军。后来安禄山与史思明叛乱,郭子仪深知此人用兵如神,就向唐玄宗推荐他,玄宗下诏命李光弼担任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河东节度事兼云中太守等职。

别说,他还真是厉害,接受命令第一件事就是收复常山郡,因为这个地方是叛军的咽喉位置,非常重要,他出奇兵收复了此地,叛军士气大跌,后来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而李光弼手底下只有不到1万的老弱,虽然兵力相差悬殊,但是他非常的冷静,一面派人巩固防御,一面暗挖地道直到对方的大营,这下子内外开花,光俘虏就抓了1万多,此战后,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儿子杀,史思明退兵范阳,蔡希德也怂了。而这时李光弼又率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结果杀了7万多叛军,取得了太原之战的全面胜利。

后来唐肃宗又派郭子仪,李光弼出击,他们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把叛军消灭。虽然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但是却被宦官故意陷害,所以后来抑郁成疾,于764年8月15日去世,享年只有57岁。一代名将终究逃不脱名将们普遍的宿命,实在是令人惋惜。

标签: 史思明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史思明,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他是真正的奸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也是安史之乱的真正祸首,是真正的奸雄!如果史思明多活几年,恐怕唐朝都会提前灭亡。两次叛唐,最终兵变被杀,这位奸雄也算死得其所。史思明初出茅庐,成为叛军首领史思明出生于西域,懂得多种语言,骁勇善战却又诡计多端,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史思明初出茅庐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用,甚至因

  • 浅谈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史思明

    安禄山和史思明,便是让大唐王朝从巅峰走向衰落的直接推手,著名的安史之乱指的便是这两位。他们俩自小就相识,长大后因为出去闯荡所以就各奔东西,但是两个人因为同一个人又在一起,这个人是唐朝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此人把安禄山收为义子,又机缘巧合把史思明收入麾下效力,如此一来,安禄山和史思明再一次走到一起,

  • 已经归降朝廷的史思明为什么又反?

    历史人物编辑:希平讲史标签:史思明

    1、安禄山得力干将唐玄宗的失误为边将割据创造了条件从开创了“开元盛世”这点来看,唐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能干的皇帝,但他统治后期所犯的一个错误,不可谓不大。这个错误就是:为了开发边疆,他的天平过度朝边疆倾斜,大量增加边镇节度使,导致节度使们拥有的军队数量急剧增加,10个节度使拥兵达近50万人。自

  • 史思明攻唐得胜在即,因为一句话,被儿子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的出现,让唐朝从巅峰走向了衰落。人们对安史之乱肯定是不陌生的,即使是不了解这个历史事件,也听说过。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共同发起的,当时的安禄山手握重兵,直接起兵造反。安禄山起兵之初,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不相信,到了后来,安禄山兵临城下,唐玄宗李隆基就不得不信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能够发动

  • 史思明大骂李光弼卑鄙无耻,他到底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史思明

    唐乾元二年十月,河阳城内,大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愁眉紧锁、忧心忡忡在。半个月前,李光弼还在洛阳据守,现在却无奈退却到了河阳。河阳紧临黄河,对岸就是史思明的大军,兵强马壮、杀气腾腾,而李光弼这边,也就2万兵力加一座城池,如果史思明发动进攻,小小的河阳城坚持不了几天。此时的大唐,历经数年的“安史之乱”,内

  • 反复无常,审时度势-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史思明

    就好比平叛的功臣也会分出一个第二第二,安史之乱中当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功劳最大,相比之下,燕军(安禄山的国号)也是有很多人立下功劳的,毕竟单凭一个安禄山也是不敢叛乱的,麾下那些精锐士卒和猛将给他增添了不少底气,崔乾佑,田承嗣,蔡建德等都赫然在列,而叛军的二号人物,当属史思明,一个和安禄山并列的枭雄人

  • 梁王沈法兴:一代枭雄为何落得投江自杀的下场?源于南方割据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沈法兴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创始人大多由北方崛起,从而统一南北,建立大一统王朝。例如,西晋帝国以降南北分裂,北周兼并北齐,之后隋朝取代北周消灭了南陈,最终建立了统一王朝。反观南方,即便南方割据政权也有反攻北方的力量和决心,但是纵观中国历史,能够成功者仅朱元璋一人,其余均未成功。如东晋、南朝诸多政权屡

  • 宋之问的诗那么好,为何人品差到了极点?攀附武则天可惜颜值不够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宋之问

    小人当中,最会写诗的,估计就是宋之问了。这个哥们是真正的小人,而且是个卑鄙小人,但是他却很有才华,写出来的诗,你还不得不佩服,甚至朗朗上口。我想,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曾经读过这首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就是宋之问的名篇《渡汉江》,把思念家乡的感情写得实在是

  • 宋之问从广东逃回洛阳,途中写下一首诗,20个字便让游子热泪盈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宋之问

    有一个成语,叫“衣锦还乡”,这个“衣”作动词,穿的意思,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史记》记载,项羽攻下咸阳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这个成语多带贬义,是那些行事高调、好面子的人的做法,却又是多数人认可的做法,谁愿意以

  • 宋之问的一首诗有两句是骆宾王写的,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谜案呢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宋之问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著名的《灵隐寺》,诗云: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首诗在宋之问的作品中本来并不算非常优秀,却特别有名,因为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故事,据说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