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史思明,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他是真正的奸雄吗?

历史上的史思明,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他是真正的奸雄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鲲鹏历史阁 访问量:981 更新时间:2024/1/20 8:33:16

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也是安史之乱的真正祸首,是真正的奸雄!如果史思明多活几年,恐怕唐朝都会提前灭亡。两次叛唐,最终兵变被杀,这位奸雄也算死得其所。

史思明初出茅庐,成为叛军首领

史思明出生于西域,懂得多种语言,骁勇善战却又诡计多端,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史思明初出茅庐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用,甚至因为在34岁的时候欠官府的钱而逃亡他乡,日子过得穷困潦倒。直到40岁才被安禄山招募到身边,随后,成为了安禄山的左膀右臂,跟随着安禄山共谋反叛,走上了追名逐利之路。等到安禄山受宠之后,史思明也有了觐见唐玄宗的机会,因为此人深谙36计,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反而混成了叛军首领。

两次叛唐,拥兵自立

唐朝后期,因为统治者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安禄山伙同史思明起兵造反,安禄山领着一众精兵干将,率先南下,史思明则负责留在范阳守着老巢。因为玄宗无力,安禄山很快就拿下了东都洛阳,并在当地称帝。

史思明这时候看着安禄山称帝,自己的野心也暴露出来,于是率兵主动出击,将叛军分成了两个部分,带领手上的叛军直逼李光弼,恰巧这时候,安庆绪将安禄山杀死继位,史思明于是决定拥兵自立,除了表面维持着与安庆绪的联络,暗中招兵买马,在庆功宴上将安庆绪杀死。随后就成立了大燕国,至此,史思明的权利也到达了顶峰。

遭遇兵变被杀,全都是偏心惹的祸

史思明成功称帝之后,还继续在外南征北战。除了将自己的长子史朝义封为怀王,跟随自己南下打仗。还将自己的幼子史朝青留在范阳,试图将皇位留给幼子。平时与两个儿子相处,使史思明明显更偏爱小儿子,对大儿子十分苛责,甚至还有毫不掩饰的杀意。史朝义知晓父亲的心思之后,联合大将军骆悦勒死了史思明,后成功上位。史思明在被杀之前,他的叛军已经占领了绝对的优势,只需要继续向西挺进,极有可能就会覆灭掉整个唐朝。

史思明是奸雄,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

史思明在临死之前才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偏心而导致了自己丧命,但一切已经为时过晚。倘若14名能够再多活几年,唐朝极有可能就会提前被覆灭掉。纵观她的一生,他是一个有勇有谋,但却薄情寡义之人,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弱点,但却又极具攻击性。

某种程度上来说,史思明虽然是安史之乱的二号人物,但实际上他可能才是真正的祸首,若让他再多活几年,说不定唐朝的百年历史就要被更改了。

总而言之,史思明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奸雄,其人本身有一定本事,但却没能够用在正处,薄情寡义,反叛唐朝,甚至对亲儿子都痛下杀手,可见终不能成大事,最终史思明也被自己的手下将领和儿子反叛杀死,结局令人唏嘘。

标签: 史思明

更多文章

  • 浅谈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史思明

    安禄山和史思明,便是让大唐王朝从巅峰走向衰落的直接推手,著名的安史之乱指的便是这两位。他们俩自小就相识,长大后因为出去闯荡所以就各奔东西,但是两个人因为同一个人又在一起,这个人是唐朝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此人把安禄山收为义子,又机缘巧合把史思明收入麾下效力,如此一来,安禄山和史思明再一次走到一起,

  • 已经归降朝廷的史思明为什么又反?

    历史人物编辑:希平讲史标签:史思明

    1、安禄山得力干将唐玄宗的失误为边将割据创造了条件从开创了“开元盛世”这点来看,唐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能干的皇帝,但他统治后期所犯的一个错误,不可谓不大。这个错误就是:为了开发边疆,他的天平过度朝边疆倾斜,大量增加边镇节度使,导致节度使们拥有的军队数量急剧增加,10个节度使拥兵达近50万人。自

  • 史思明攻唐得胜在即,因为一句话,被儿子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的出现,让唐朝从巅峰走向了衰落。人们对安史之乱肯定是不陌生的,即使是不了解这个历史事件,也听说过。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共同发起的,当时的安禄山手握重兵,直接起兵造反。安禄山起兵之初,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不相信,到了后来,安禄山兵临城下,唐玄宗李隆基就不得不信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能够发动

  • 史思明大骂李光弼卑鄙无耻,他到底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史思明

    唐乾元二年十月,河阳城内,大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愁眉紧锁、忧心忡忡在。半个月前,李光弼还在洛阳据守,现在却无奈退却到了河阳。河阳紧临黄河,对岸就是史思明的大军,兵强马壮、杀气腾腾,而李光弼这边,也就2万兵力加一座城池,如果史思明发动进攻,小小的河阳城坚持不了几天。此时的大唐,历经数年的“安史之乱”,内

  • 反复无常,审时度势-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史思明

    就好比平叛的功臣也会分出一个第二第二,安史之乱中当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功劳最大,相比之下,燕军(安禄山的国号)也是有很多人立下功劳的,毕竟单凭一个安禄山也是不敢叛乱的,麾下那些精锐士卒和猛将给他增添了不少底气,崔乾佑,田承嗣,蔡建德等都赫然在列,而叛军的二号人物,当属史思明,一个和安禄山并列的枭雄人

  • 梁王沈法兴:一代枭雄为何落得投江自杀的下场?源于南方割据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沈法兴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创始人大多由北方崛起,从而统一南北,建立大一统王朝。例如,西晋帝国以降南北分裂,北周兼并北齐,之后隋朝取代北周消灭了南陈,最终建立了统一王朝。反观南方,即便南方割据政权也有反攻北方的力量和决心,但是纵观中国历史,能够成功者仅朱元璋一人,其余均未成功。如东晋、南朝诸多政权屡

  • 宋之问的诗那么好,为何人品差到了极点?攀附武则天可惜颜值不够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宋之问

    小人当中,最会写诗的,估计就是宋之问了。这个哥们是真正的小人,而且是个卑鄙小人,但是他却很有才华,写出来的诗,你还不得不佩服,甚至朗朗上口。我想,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曾经读过这首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就是宋之问的名篇《渡汉江》,把思念家乡的感情写得实在是

  • 宋之问从广东逃回洛阳,途中写下一首诗,20个字便让游子热泪盈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宋之问

    有一个成语,叫“衣锦还乡”,这个“衣”作动词,穿的意思,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史记》记载,项羽攻下咸阳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这个成语多带贬义,是那些行事高调、好面子的人的做法,却又是多数人认可的做法,谁愿意以

  • 宋之问的一首诗有两句是骆宾王写的,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谜案呢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宋之问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著名的《灵隐寺》,诗云: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首诗在宋之问的作品中本来并不算非常优秀,却特别有名,因为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故事,据说其中

  • 《渡江汉》的作者宋之问,为夺诗杀害侄子,官场更是阿谀奉承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画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你选了精美的图片来配这句诗,在朋友圈伤春悲秋的时候,并一定不知道这首诗所引发的悲惨故事。这两句诗出自《代悲白头翁》,作者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但是他却因这首诗而死于舅舅宋之问之手。宋之问对此诗喜爱不已,但爱而不得,恼羞成怒,于是命人害死了自己的外甥。而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