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玉兔侃史 访问量:2450 更新时间:2024/1/6 9:12:14

这两对父子,可以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形容。

无论是安禄山父子,还是史思明父子,都是小家子出身,没见过什么大的世面。他们总以为自己篡位,夺了江山,这个江山就真的是他们的了。

要知道那时候大唐是在蒸蒸日上的时候,经过安禄山的叛乱,一下子坍塌了下来的。可以说这时候百姓的内心还是渴望大唐的统治的。

安禄山就是一个土匪,给大唐的百姓带来了灾难,他虽然把唐玄宗给赶出了长安城,也当上了皇帝,但是,这时候各地的义军,开始在民间组织起队伍来,反抗他们了。

还有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唐的军队,也在唐肃宗的领导下,开了反攻。

可以说这是局势对于安禄山集团及其的不利。

就是在这个时候,安禄山的皇位还没有坐稳,他们的内斗就开始了。

我们说下安禄山为何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说白了都是为了争权夺利,并不是安绿山的儿子良心发现,要把不属于自家的皇位,还给李姓大唐王朝。

安禄山的儿子杀了自己的父亲,就是想自己称帝。

杀死安绿山的儿子,叫安庆绪,他是安禄山的次子。安禄山的长子早在安绿山起兵的时候,就被唐玄宗给杀了头。

按理说这个皇位等到安绿山百年之后,肯定是会传给安庆绪的,但是,他似乎等不及了。

因为那时候的安绿山面临各方面的压力,脾气不好,经常冲着他们这一伙最为亲近的人发火,要么就是让他们尝试皮肉之苦。

久而久之索性,安庆绪手下的两个臣子,就为安庆绪策划了一场阴谋。趁着安禄山睡觉的时候,就结束了安禄山的性命。

安禄山一死,安庆绪赶紧接老爹的班当皇帝。

可是,这时候安禄山的老部下史思明不干了,说白了他也有二心。他也想当皇帝,毕竟把唐玄宗给赶出都城,是安禄山和他史思明出的力气最大。

这时候儿子杀死了老子,胜利的果实被安庆绪给篡夺了。安庆绪作为皇帝想调用史思明的军队,史思明不答应,安庆绪拿史思明也没有办法。

正好唐朝那边的军队郭子仪,李光弼他们把长安城给包围了,这下安庆绪的小命都快不保了,所以,他让史思明赶紧来救他。为了保命,他给史思明开的条件就是,可以把皇位让给史思明。

这下史思明开心了,去了都城长安给安庆绪解围。他还真把安庆绪给救了。但是,随后他就把安庆绪给杀了,因安庆绪大逆不道,杀了自己的父亲,所以他要替天行道。

安庆绪死后,史思明就当了皇帝。

史思明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也会重蹈安禄山的覆辙。因为他也是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

史思明嫡出的出长子叫史朝义,若是他们老史家能把江山坐稳的话,不出意外,史朝义就是史思明皇位的接班人。

可惜的是,史思明不喜欢这个长子,他喜欢的是幼子史朝清。而且多次表示会把自己的家业传给史朝清。

这就激起了史朝义的不满,中国历史上一般老子是不会算计儿子,对儿子下杀手的,反过来,儿子算计老子的到有很多。

史朝义就是典型的一个,他和部下也开始谋划,怎么把自己的老子给干掉,然后好继承他的衣钵。

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在一次史思明驻扎大军于鹿桥驿的时候,他被史朝义派去的三百士兵给射杀了。

就这样当了两年皇帝的史思明也一命呜呼了。至此,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最有威望的人都死了。

新继位的史朝义,因为威望根本没有树立起来,所以,他带领的军队在和唐军打仗的时候,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了,最后他也就被唐军给平叛了。

史朝义的失败,标志着历经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彻底的被平叛了。江山有恢复到了李姓唐家。

标签: 史思明

更多文章

  • 史思明向此战神炫耀马匹,战神:派500匹母马,把它们都勾搭走!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这个人大家都清楚吧,安史之乱中的“史”指的就是他,他在与此人对战中,为了炫耀自己的马匹多军士猛,就故意让马匹在河里洗澡,此人看见了,下令从军营中寻找500匹母马,然后等史思明的马下河后,让母马也下河,这些母马的小马驹却留在军营,这样一来母马就不停的叫唤,母马一叫不要紧,史思明的马匹就飞速的跑向

  • 历史上的史思明,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他是真正的奸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也是安史之乱的真正祸首,是真正的奸雄!如果史思明多活几年,恐怕唐朝都会提前灭亡。两次叛唐,最终兵变被杀,这位奸雄也算死得其所。史思明初出茅庐,成为叛军首领史思明出生于西域,懂得多种语言,骁勇善战却又诡计多端,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史思明初出茅庐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用,甚至因

  • 浅谈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史思明

    安禄山和史思明,便是让大唐王朝从巅峰走向衰落的直接推手,著名的安史之乱指的便是这两位。他们俩自小就相识,长大后因为出去闯荡所以就各奔东西,但是两个人因为同一个人又在一起,这个人是唐朝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此人把安禄山收为义子,又机缘巧合把史思明收入麾下效力,如此一来,安禄山和史思明再一次走到一起,

  • 已经归降朝廷的史思明为什么又反?

    历史人物编辑:希平讲史标签:史思明

    1、安禄山得力干将唐玄宗的失误为边将割据创造了条件从开创了“开元盛世”这点来看,唐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能干的皇帝,但他统治后期所犯的一个错误,不可谓不大。这个错误就是:为了开发边疆,他的天平过度朝边疆倾斜,大量增加边镇节度使,导致节度使们拥有的军队数量急剧增加,10个节度使拥兵达近50万人。自

  • 史思明攻唐得胜在即,因为一句话,被儿子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的出现,让唐朝从巅峰走向了衰落。人们对安史之乱肯定是不陌生的,即使是不了解这个历史事件,也听说过。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共同发起的,当时的安禄山手握重兵,直接起兵造反。安禄山起兵之初,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不相信,到了后来,安禄山兵临城下,唐玄宗李隆基就不得不信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能够发动

  • 史思明大骂李光弼卑鄙无耻,他到底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史思明

    唐乾元二年十月,河阳城内,大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愁眉紧锁、忧心忡忡在。半个月前,李光弼还在洛阳据守,现在却无奈退却到了河阳。河阳紧临黄河,对岸就是史思明的大军,兵强马壮、杀气腾腾,而李光弼这边,也就2万兵力加一座城池,如果史思明发动进攻,小小的河阳城坚持不了几天。此时的大唐,历经数年的“安史之乱”,内

  • 反复无常,审时度势-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史思明

    就好比平叛的功臣也会分出一个第二第二,安史之乱中当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功劳最大,相比之下,燕军(安禄山的国号)也是有很多人立下功劳的,毕竟单凭一个安禄山也是不敢叛乱的,麾下那些精锐士卒和猛将给他增添了不少底气,崔乾佑,田承嗣,蔡建德等都赫然在列,而叛军的二号人物,当属史思明,一个和安禄山并列的枭雄人

  • 梁王沈法兴:一代枭雄为何落得投江自杀的下场?源于南方割据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沈法兴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创始人大多由北方崛起,从而统一南北,建立大一统王朝。例如,西晋帝国以降南北分裂,北周兼并北齐,之后隋朝取代北周消灭了南陈,最终建立了统一王朝。反观南方,即便南方割据政权也有反攻北方的力量和决心,但是纵观中国历史,能够成功者仅朱元璋一人,其余均未成功。如东晋、南朝诸多政权屡

  • 宋之问的诗那么好,为何人品差到了极点?攀附武则天可惜颜值不够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宋之问

    小人当中,最会写诗的,估计就是宋之问了。这个哥们是真正的小人,而且是个卑鄙小人,但是他却很有才华,写出来的诗,你还不得不佩服,甚至朗朗上口。我想,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曾经读过这首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就是宋之问的名篇《渡汉江》,把思念家乡的感情写得实在是

  • 宋之问从广东逃回洛阳,途中写下一首诗,20个字便让游子热泪盈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宋之问

    有一个成语,叫“衣锦还乡”,这个“衣”作动词,穿的意思,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史记》记载,项羽攻下咸阳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这个成语多带贬义,是那些行事高调、好面子的人的做法,却又是多数人认可的做法,谁愿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