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没落皇族萧铣,拥兵40万却为李唐所败,其崛起过程注定了自身败局

没落皇族萧铣,拥兵40万却为李唐所败,其崛起过程注定了自身败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薇言浅谈 访问量:882 更新时间:2024/1/15 1:44:21

唐朝建立后,开始扫荡天下割据势力,来完成它的统一大业。

唐朝在歼灭刘武周后,天下的形势是王世充窦建德、李渊三雄割据北方,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雄踞长江下游。

李唐扫荡完北方割据势力后,把目标投向南方。

古代交通不便利,水路运输粮草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长途作战本来拼的就是后勤补给,李唐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李唐在征讨长江下游的割据政权前,先要解决盘踞在长江中上游的萧铣。

萧铣是皇族后裔,拥兵40万,在那个注重门第的年代,萧铣可谓是拥有一手好牌。

当时北方支持关陇贵族集团,而南方支持萧氏。那么萧铣如果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呢?

萧铣,西梁皇族后裔

萧铣(xiǎn)跟隋末其他农民起义军不一样,他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西梁宣帝萧詧的曾孙,正宗的皇族后裔。

隋灭陈后,萧氏一族开始没落,到了萧铣出生时,家里十分贫寒。

萧铣长大后,为了维持生计,给别人当抄书手。

隋炀帝即位以后,萧铣的命运发生了逆转,隋炀帝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萧氏为后,萧岿跟萧铣的祖父是亲兄弟,按照辈分来算,萧皇后是萧铣的堂姑。

萧铣因为萧皇后的缘故授任罗川县令。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岳州地区的官民也准备起义,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人经过一番商讨后,他们认为萧铣是皇室后裔,颇有当年梁武帝的风范,说不定将来还是西梁的中兴之主,如果拥立他为主,可以增强号召力。

于是董景珍等人写了一封信给萧铣,把他们的想法全盘托出,萧铣知道后特别高兴,立即承诺使者他将与董景珍一行人会和。

南方的萧氏政权在当地的影响力不亚于关陇贵族集团在北方的影响力。

当时以沈柳生为首的一支起义军常常侵犯罗川县,萧铣吃了他不少亏。

此时萧铣借助岳州对他的支持,在罗川县打出“匡扶西梁”的旗帜,并自立为梁公。

沈柳生听闻后,率众归附萧铣,萧铣大喜过望,拜其为车骑大将军。

沈柳生说白了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他投靠萧铣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想的是如果萧铣成功复国,那么自己将来不就是头号开国功臣了吗。

“匡扶西梁”的旗号极其富有号召力,不到五天时间数万人来降。

自立梁王,拥兵40万

萧铣收降沈柳生后,带着部下离开罗川县,前往岳州巴陵郡与董景珍会和,巴陵郡的董景珍听闻萧铣来了,立即派徐德基带着几百个首领前来迎接。

萧铣部队领头者是沈柳生,他看见岳州来了这么多人,心里开始慌乱,他对手下说:“我先归附萧铣,我的功劳才是第一,现在岳州兵将这么多,不是把我的功劳给抢走了吗?”

于是他先斩后奏,把带头的徐德基斩首,将其他首领扣押起来。

萧铣听闻后勃然大怒,他对沈柳生说我们现在才刚举兵,就搞自相残杀,以后如何服众,于是萧铣气得拂袖而去,沈柳生这会儿急了,又是跪地又是磕头,求萧铣饶他一命,萧铣心软,竟然赦免了他。

从这件事看来萧铣的格局不高,成不了大器,以后谁还愿意跟着他干。

后来萧铣听了董景珍的建议才将沈柳生斩首。

沈柳生一死,岳州臣民欣喜若狂,高呼万岁,萧铣也趁机自立为梁王,不久称帝,沿用梁朝的规章制度。

此时李渊刚入长安不久,北方还属于各路军阀混战的阶段,他们顾不上南方的萧铣。

萧铣借此机会在南方搞得有声有色,一路上攻城略地,降服了不少地区,后来几乎占据长江中游以南一直到岭南的地盘,兵力鼎盛之时多达40万,连窦建德、王世充的兵力都不及他。

虽然萧铣拥有的地盘、兵力比隋末大部分起义军都多,但是他只是靠着西梁在南方的声望壮大自己,他手下的部队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实质性的战役,这也为萧铣后来为李唐所败埋下了伏笔。

内部分裂,萧铣兵败

唐武德元年(618年),萧铣迁都江陵(原西梁首都荆州),萧铣接下来准备控制长江上游地区,于是他派大将杨道生攻打上游战略要地峡州(今湖北宜昌),然后再西进进攻巴蜀之地。

但是梁军进攻峡州不利,为李唐大将许绍所败,从此以后唐王朝与萧铣正式拉开战火。

虽然后来李唐曾经派大将李靖击退了萧铣的大军,但由于唐王朝首要对付的是洛阳的王世充,所以就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管萧铣。

就在此时萧氏政权的内部却出现了分裂。

萧铣并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生性多疑,缺乏深谋远虑。

萧铣手下的部将手握兵权,而且越来越蛮横。

萧铣生性多疑,怕自己的部下将来反叛自己,于是他以“休兵以便农耕”为借口,夺走了部下的兵权,不料引发了大司马董景珍之弟的叛乱,萧铣将其斩杀。

董景珍可是拥立萧铣上位的首功之臣,此时他在镇守长沙,他得知弟弟被杀的消息后,对萧铣大为失望,于是他想投降李唐。

可惜董景珍还没有来得及投降李唐就被萧铣派出的大将张绣所败,董景珍被满门抄斩。

后来张绣居功自傲,也引起萧铣的不满,萧铣也将其杀害。

萧铣的所作所为引起手下大臣旧将的强烈不满和恐惧,自从以后萧氏政权离心离德,梁国百姓人人自危。

萧氏政权经过萧铣这么一折腾之后,元气大伤。

武德四年(621年)秋,李唐解决完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后,派李孝恭与李靖征讨萧铣。

萧铣这会儿还不以为然,他认为秋季长江水位猛涨,不利于行船,唐军不敢对他发兵。

然而他错了,李靖可是一员骁将,这点困难根本难不倒他,他率领军队东进与驻守在江陵附近的几万梁军激战,梁军虽多,但战斗力不行,被唐军大败,李靖没有耗费多少精力就击溃了梁军驻守在西边的主力部队,直捣梁国都城江陵。

萧铣来不及调集援军,他的大部队分别驻守在长江下游和南方,他只能率领自己的几千亲兵抵御。

后来水城被攻破,唐军包围了内城,李靖为了阻止援军的到来,下令将敌军的舟船放入长江,结果前来增援萧铣的主力部队看到后误以为江陵城已破,不敢前进。

萧铣等不到援军,只能被迫投降。

其实从兵力和占据的地盘上来看,萧铣都是割据势力中的佼佼者,然而他缺乏战略眼光,一手好牌被他打烂了。

唐朝消灭萧氏政权后,占据了长江中游,接下来的目标是解决长江下游的杜伏威。

标签: 萧铣

更多文章

  • 隋末最无能的帝王萧铣:拥兵40万占据半个南方,却不战而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萧铣

    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若谈起哪个时代称得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于一体的巅峰时期,那么隋唐一定是力压群芳,夺得魁首。在那段辉煌无比的时代中,其涌现出无数青史留名的帝王将相,草莽好汉,似乎连往常身份卑微的女子,也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后人的眼中,这段群雄割据,狼烟四起,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的隋唐时期不仅

  • 梁王萧铣称帝后,迁都江陵佣兵40万,为何还是被唐军所败?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萧铣

    隋朝末年,北方战事不断。四方割裂,各自为王,分别是李渊建立的唐,王世充建立的郑,窦建德建立的夏,还有李密的瓦岗军。四方战争不断,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这四位征战不休,为的就是想要抢占中原地区。那里土地广阔,粮食丰富,哪一方占领了那里,哪一方国力便会大大增强。此时,在江南地区正在悄悄崛起一个新的政权。北

  • 从侍奉隋朝到跟随世民,李靖为何另寻明主,率兵覆灭萧铣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萧铣

    著名将领韩擒虎都曾感慨道:“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这里所说的斯人就是指唐初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李靖是也。这李靖本来就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其早年的时候,正值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李靖颇有洞察力,他敏锐地发现身为晋阳太守的李渊有谋反的念头,因此前往高发。机缘巧合之下,李靖得到李

  • 纯爱小说中字写得丑的主角都有谁?花城、贺朝、蒋丞,还有他

    历史人物编辑:解忧电影坊标签:贺朝

    哈喽,小可爱们好呀!今天霜简阁来介绍一下纯爱小说中字丑的都是谁?哈哈!人无完人,小说中的主角也一样,他们可能有主角光环,但肯定也有不足的地方,霜简阁这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小说中的主角们的字都怎么个丑法!ps:主角们的字丑是肯定的,但不分排名,只能说丑的各有特色!一号选手:花城-丑绝三界,神仙难救《天官

  • 朝廷一个什么骚操作,史思明又反,将安禄山叛乱演变成安史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李陈东说历史标签:史思明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史思明充当先锋,亲率精锐一路南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攻占洛阳、长安两京。安禄山称帝后,封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留守老巢,负责经略河北,占有十三郡,拥有兵马八万余众。得壹元宝安禄山被其子刺杀后,叛乱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郭子仪乘机借助回纥,后来改称回鹘人的力

  • 史思明在凶险时刻派出大儿子啥居心:虎毒不食子,人狠却能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佳佳懂时尚标签:史思明

    “完不成,要你命!”叛乱称帝的史思明大败唐军后,攻破长安只差最后一步,最为凶险时刻,他却派懦弱无能的大儿子去冲锋打头阵,这是为啥?因为史思明想杀了自己的大儿史朝义。按道理来说,虎毒还不食子,况且史朝义品性谦和得人心,史思明怎会起杀心?可接下来,史思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真没有开玩笑。761年3月9日,

  • 安史之乱史思明为何愿意支持安禄山造反?安史二人究竟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次大叛乱,安禄山、史思明二人领导的叛军直接让强盛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和灭亡。虽然安史之乱的名声早已经是家喻户晓,安禄山和杨玉环的绯闻更是被传得玄乎其玄,但是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人,那就是安史之乱的第二主角史思明。实际上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并不是汉人

  • 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在相州攻打史思明,竟败于一场大风?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史思明

    这场战打的很诡异,郭子仪还没有来得及布阵,结果狂风忽至,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瞬间天地间一片灰暗,然后双方撤军,唐军这边各回各地,各找各妈;叛军这边,史思明带领部队进了邺城,顺便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从表面看来,号称60万的唐军就是因为这诡异的大风败给史思明的5万大军的,但实际上,唐军的失败并非偶然。

  • 为什么”安史之乱“,很少提到史思明,他比安禄山差了点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史思明

    导语:古代有很多我们都知晓的战役,其中安史之乱就是一个。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让当时的格局,朝廷地位也发生了许多改变,这是历史上我们都知道的。我们在通读史书的时候能了解到的安史之乱只有安禄山。那么为什么后人称之为安史之乱?史又是谁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什么”安史之乱“,只知道安禄山,史是谁?他

  • 既然叫“安史之乱”,为什么人们只知道安禄山,不知道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几乎代表了整个“安史之乱”,可事实上,安禄山站在C位也仅仅是两年的时间,他在公元755年末发动叛乱,却在757年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派人谋杀,然而整一场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将近八年,所以安禄山不在了,这场闹剧怎么都要有一个新的主角。这个主角,便是史思明。但史思明始终是一个“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