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曾经的对手到李渊的大将,凭借平定萧铣一战,李靖一战成名

从曾经的对手到李渊的大将,凭借平定萧铣一战,李靖一战成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建 访问量:4707 更新时间:2024/1/20 2:57:19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割据长江中游的萧铣在岳阳登基称帝,并建国号为“梁”。

萧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西梁皇族后裔,当时李渊所属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影响力主要在北方,萧氏的影响力在南方,这也是萧铣沿用“梁”的国号的主要原因,百姓思梁,他可以获取民心。

此时的唐王朝自身难保,北有刘武周、窦建德,河南有王世充,他的后方还有强大的薛氏政权,对于唐王朝来说这些才是迫在眉睫要扫荡的割据政权。

萧铣趁唐军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之时,发展自己的实力,他率军一路势如破竹,几乎霸占了长江中游一直到岭南的大部分地区,兵力强盛时期可多达四十万之众。

李唐在解决完北方的割据势力后,战略目标开始往南方转移。

消灭萧氏政权的是唐朝名将李靖,这是他第一次独当一面的战争,自此战之后,李靖威名远扬,奠定了名将的威名。

李靖主动请缨

李靖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在隋炀帝时期曾经担任马邑郡丞,李渊在暗地里招兵买马,准备起兵反隋时,被李靖获悉,李靖决定前往江都向隋炀帝秘密汇报这一情况。

但天不遂人愿,当李靖到达长安之后,由于道路阻碍,江都之行未能成行,李渊占据长安之后,很快俘获了李靖这一告密之人,由于李渊和李世民都很欣赏李靖的才华和胆识,李靖被捕后,并未被处斩,而是入了李世民幕府,李靖摇身一变,从曾经的对手变成了李渊的大将,从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萧铣称帝后,趁唐王朝与洛阳的王世充打得火热,溯江而上进攻唐朝的峡州(今湖北宜昌),却被唐将许绍打得大败。

萧铣此举引起了李渊的主意,在他看来这颗嵌入长江中游的钉子不拔出南方不稳,于是他派李靖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征讨萧铣,这是李靖第一次独自领兵出征。

因为此前他跟着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立下军功,才有了这次独自领兵的机会。

李靖率军通过金州来到峡州,萧铣控制着险塞促使李靖无法前进,为此李渊还差点杀了他。恰好此时开州的冉肇则造反,率军进攻夔州,把赵郡王李孝恭打得大败。

李靖率军八百一战将冉肇则杀死,李渊听闻后大喜,赦免了李靖。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李唐王朝要对付洛阳的王世充,暂时没有对萧铣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是李靖却暗中观察萧铣。

萧铣生性多疑,没有领导素质,当他事业越做越大时,开始担心他的手下功高盖主取代自己的位置。

奈何他自己震慑力不足,只能找借口夺取部下兵权,不料引发内乱,大司马董景珍、尚书令张绣等人相续遇害,萧氏政权受到重创,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自相残杀实在不明智。

此时唐军经过对王世充几个月的征讨,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唐军倾斜,于是李靖想借此机会,趁萧氏内乱,对其发动攻击。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李靖给李渊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并献上了“平萧铣十策”。

李渊看后大喜,次月,李渊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他的副手,名义上是副手,实际上李渊把军权交给了李靖,而且叮嘱李孝恭在军事方面一定要听从李靖的建议。

紧接着,李靖开始命人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大量打造战舰,训练将士们的水战技术,为征讨萧铣做准备。

李靖选择在夔州编练,因为夔州隔着三峡,敌军不易发现。

巴蜀之地刚收复不久,李靖怕这儿人心不稳,为了无后顾之忧率军东进,李靖把各部族酋长子弟放在身边,根据能力大小授以官职,表面上看是对他们的起用和提拔,实际上则为人质。

李靖勇猛过人,大败萧铣清江主力

同年九月,也就是李唐平定王世充两个月后,李渊调集巴蜀兵汇集于夔州,兵分四路向梁国都城江陵进发。

西路军由李靖率军,从夔州出发。北路军由李瑗率领,兵出襄州道。南路军由田世康率领,兵出辰州道。东路军由周法明率领,兵出夏口道。

三峡到了秋季,江水暴涨,对于唐军来说行军风险很大,萧铣认为唐军不可能在水势汹涌之时进攻,而且他们刚刚打完虎牢关之战,说不定这会儿需要休兵养息,所以萧铣没有备战。

此时萧铣的军队并没有集中在江陵,而是在三个方向镇守,一支驻扎在南方,一支驻扎在长江下游,主要防守军阀杜伏威,另外一支驻扎在江陵以西的清江,主要防守唐军东进。

唐军一路东进来到三峡,不敢再前进,都想等到洪水退去后再进军。

李靖有胆有识,他说:“我们为了今天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来做准备,而且敌人根本不知道唐军的意图,我们应该趁敌军没有防备,打他个措手不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唐军在李靖的鼓舞下沿着三峡东进,一路上萧铣并没有派很多的重兵把守,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攻破荆门、宜都二镇,来到夷陵(今湖北宜昌),遇到驻扎在清江的几万精兵,敌人看似人多,却没有战斗力而且军纪也不严明。

守将文士弘没有想到唐军会在此时进攻,在仓促慌乱之下迎战,结果被打得大败,梁军跳入江中溺水而亡者,以及被杀者多达一万多人。

随后唐军继续向江陵进发,沿途不少敌军纷纷投降。

李靖破降萧铣

萧铣听闻唐军来犯,吓得不知所措,此时萧铣身边的卫队只有几千人,他立即下令征兵,并召唤各地援兵火速救援。

李孝恭见敌人只有几千人就想一举歼灭之,李靖却坚决反对,他说:“现在敌人被困,如果我们贸然前进,他们为了活命会拼死搏斗,而且留在萧铣身边的都是勇士,冒进不可取,我们应该避其兵锋,消磨他们的斗志,再进军。”

此时的李孝恭被接连的胜利已经冲昏了头脑,他不听李靖的告诫,让李靖留守军营,他亲自率军进攻萧铣,结果被文士弘打得大败,唐军损失惨重,李孝恭往南岸逃亡。

敌军乘胜追击,梁军在追击的途中,看见唐军遗弃了不少的物资和钱粮,便停下脚步开始抢财物。

李靖在后方静静地观察敌军的一举一动,他发现敌军阵形大乱,击败他们的大好时机来了,于是他迅速率军出击,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敌军此时又损失近万人。

李靖率军直奔江陵城,一路上势如破竹,攻破江陵外城,再破水城,包围内城,期间唐军俘虏了大批舟舰。

紧接着李靖下令,把这些舟舰放入江中,让它们顺流而下。

此时李靖的部下就不明白了,好不容易俘获这么多舟舰,干嘛不要啊,李靖却说:“敌人镇守长江下游的援军正往上游赶,这样我们将会腹背受敌,敌人看到这些舟舰,会误以为江陵已破,不敢再前进,他们如果派人侦查,往返需要一个多月,到了那时,江陵城早已拿下。”

正如李靖所料,下游的援军看见自家的舟舰没人管理,任由其顺流而下,以为江陵城已破,梁军见大势已去,不少人纷纷降唐。

江陵城被唐军围得水泄不通,萧铣等不援军,无计可施,与部下商议后,穿上丧服,率领文武百官开城投降。

李靖率军入城后,很多将士都想抢劫财物,但是李靖却坚决反对,他说我们在南方还有很多地盘没有打下,如果现在就烧杀辱掠,那么其他城镇会拼死抵抗。

唐军在李靖的带领下,不烧杀辱掠,采用怀柔政策安抚民心,受到百姓一致好评,很快梁国其他城池望风归降。

萧铣投降几天后,他的十几万援军赶到,他们听闻萧铣战败,唐军宽厚,于是不战而降,后来萧铣被押往长安处死。

李靖经此一战威名远扬,他被李渊封为上柱国、永康县公。

标签: 萧铣

更多文章

  • 没落皇族萧铣,拥兵40万却为李唐所败,其崛起过程注定了自身败局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萧铣

    唐朝建立后,开始扫荡天下割据势力,来完成它的统一大业。唐朝在歼灭刘武周后,天下的形势是王世充、窦建德、李渊三雄割据北方,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雄踞长江下游。李唐扫荡完北方割据势力后,把目标投向南方。古代交通不便利,水路运输粮草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长途作战本来拼的就是后勤补给,李唐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 隋末最无能的帝王萧铣:拥兵40万占据半个南方,却不战而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萧铣

    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若谈起哪个时代称得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于一体的巅峰时期,那么隋唐一定是力压群芳,夺得魁首。在那段辉煌无比的时代中,其涌现出无数青史留名的帝王将相,草莽好汉,似乎连往常身份卑微的女子,也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后人的眼中,这段群雄割据,狼烟四起,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的隋唐时期不仅

  • 梁王萧铣称帝后,迁都江陵佣兵40万,为何还是被唐军所败?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萧铣

    隋朝末年,北方战事不断。四方割裂,各自为王,分别是李渊建立的唐,王世充建立的郑,窦建德建立的夏,还有李密的瓦岗军。四方战争不断,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这四位征战不休,为的就是想要抢占中原地区。那里土地广阔,粮食丰富,哪一方占领了那里,哪一方国力便会大大增强。此时,在江南地区正在悄悄崛起一个新的政权。北

  • 从侍奉隋朝到跟随世民,李靖为何另寻明主,率兵覆灭萧铣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萧铣

    著名将领韩擒虎都曾感慨道:“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这里所说的斯人就是指唐初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李靖是也。这李靖本来就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其早年的时候,正值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李靖颇有洞察力,他敏锐地发现身为晋阳太守的李渊有谋反的念头,因此前往高发。机缘巧合之下,李靖得到李

  • 纯爱小说中字写得丑的主角都有谁?花城、贺朝、蒋丞,还有他

    历史人物编辑:解忧电影坊标签:贺朝

    哈喽,小可爱们好呀!今天霜简阁来介绍一下纯爱小说中字丑的都是谁?哈哈!人无完人,小说中的主角也一样,他们可能有主角光环,但肯定也有不足的地方,霜简阁这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小说中的主角们的字都怎么个丑法!ps:主角们的字丑是肯定的,但不分排名,只能说丑的各有特色!一号选手:花城-丑绝三界,神仙难救《天官

  • 朝廷一个什么骚操作,史思明又反,将安禄山叛乱演变成安史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李陈东说历史标签:史思明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史思明充当先锋,亲率精锐一路南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攻占洛阳、长安两京。安禄山称帝后,封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留守老巢,负责经略河北,占有十三郡,拥有兵马八万余众。得壹元宝安禄山被其子刺杀后,叛乱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郭子仪乘机借助回纥,后来改称回鹘人的力

  • 史思明在凶险时刻派出大儿子啥居心:虎毒不食子,人狠却能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佳佳懂时尚标签:史思明

    “完不成,要你命!”叛乱称帝的史思明大败唐军后,攻破长安只差最后一步,最为凶险时刻,他却派懦弱无能的大儿子去冲锋打头阵,这是为啥?因为史思明想杀了自己的大儿史朝义。按道理来说,虎毒还不食子,况且史朝义品性谦和得人心,史思明怎会起杀心?可接下来,史思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真没有开玩笑。761年3月9日,

  • 安史之乱史思明为何愿意支持安禄山造反?安史二人究竟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次大叛乱,安禄山、史思明二人领导的叛军直接让强盛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和灭亡。虽然安史之乱的名声早已经是家喻户晓,安禄山和杨玉环的绯闻更是被传得玄乎其玄,但是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人,那就是安史之乱的第二主角史思明。实际上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并不是汉人

  • 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在相州攻打史思明,竟败于一场大风?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史思明

    这场战打的很诡异,郭子仪还没有来得及布阵,结果狂风忽至,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瞬间天地间一片灰暗,然后双方撤军,唐军这边各回各地,各找各妈;叛军这边,史思明带领部队进了邺城,顺便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从表面看来,号称60万的唐军就是因为这诡异的大风败给史思明的5万大军的,但实际上,唐军的失败并非偶然。

  • 为什么”安史之乱“,很少提到史思明,他比安禄山差了点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史思明

    导语:古代有很多我们都知晓的战役,其中安史之乱就是一个。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让当时的格局,朝廷地位也发生了许多改变,这是历史上我们都知道的。我们在通读史书的时候能了解到的安史之乱只有安禄山。那么为什么后人称之为安史之乱?史又是谁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什么”安史之乱“,只知道安禄山,史是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