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良心剧《长安十二时辰》终于更新完了,但精彩的剧情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最后一集长安城危机解除。快结尾处,有一个场景,屋外飘着鹅毛大雪,屋内一个垂垂老者缓缓铺展宣纸,提笔写了两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不久,圣人玄宗皇帝带着侍卫到住处找寻他,但人已离去,只看到案几上的两句诗,于是提笔续写: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长安十二时辰》给予了这首《回乡偶书》一个艺术化的表达。剧中的老者人称“何监”,原型实为唐代大诗人,有着“诗狂”之称的贺知章。
由于史载阙如,关于他政治家的一面,我们所知不多。
后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唐玄宗时担任过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仕宦京城五十余载,德高望重,堪称元老级人物,深得皇帝厚爱。
与剧中“何监”写完半首诗,独自寂寥还乡不同。
皇帝亲自下诏在京城都门外设立帐幕,皇帝、百官为他饯行。
《瀛奎律髓》里说:贺知章时年八十六高龄,由于身体原因卧病在床,于是上表玄宗请求告老还乡修道。玄宗最终答应了他,赐了一处宅子,并亲自赐名“千秋观”,玄宗以为还不够气派,于是“赐鉴湖剡川一曲”为放生池,给他建造了“鉴湖一曲亭”,有专家考证,此亭的遗址在今天绍兴柯桥区湖塘街道,十里湖塘东首、莲花庵桥北岸鉴湖中一个孤屿上。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有点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第二首:
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
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表达了玄宗对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贺知章一生的巅峰时刻,百官饯行,荣耀备显,无上荣光。
除了开头提到的流传千古的那首之外,《回乡偶书》其实是组诗,共两首,还有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当“诗狂”遇上“诗仙”:贺李交游
大诗人杜甫的名篇《饮中八仙歌》开头前两句写道: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说的是贺知章喝醉以后的状态:他骑在马上前俯后仰,如同坐在船上。醉眼昏花竟掉到了井里,不仅没醒,还在井底酣然入眠。
把贺知章的醉态描写得生动有趣。
可见贺知章比李白有过之无不及,他才是当之无愧的头号“酒仙”。
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布衣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寻梦。
寄居在长安的一个叫紫极宫的道观里,也就在此地他见到了贺知章。
当时的贺知章已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者,身居太子宾客(太子老师)的高官显位。
唐代孟棨在《本事篇》中记载: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难》诗之后,“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还没有看完,就已经赞不绝口了,称他为“谪仙人”,可见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二人一见如故,于是决定找个酒馆坐下来把酒言欢,对饮畅叙。
他们的交往跨越了世俗上认为的地位与权势,他不因他是一介布衣而心怀蔑视,他也不因他身居高位而自我贬低,就这样这两颗中国诗歌史上璀璨的明星相遇了。
后来李白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纪念诗里《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中的一首描述了他们的相遇场景: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是贺知章把李白带进了长安的主流诗歌圈子。
李白在长安生活的三年里,虽然仕途不得志,未能受到重用,但能和贺知章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饮酒作诗,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慰藉,是贺知章为在他长安的生活增加了浓浓暖意。
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告老还乡。
在长安东门外浩浩荡荡送行队伍里,不仅有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还有他的挚友——诗坛才俊李白。
面对壮观而又伤感的送行场面,心中充满离情别绪的李白挥笔写下两首情真意切的送行诗。其一《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其二《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此时的贺知章与李白已成了情深意笃的忘年之交,绵绵深情,难以割舍。
没想到,此一别,竟成永诀。
就在这一年,贺知章回到故乡后不久便去世了,“他年再向帝城飞”,再次把酒言欢成为了奢望。
《对酒忆贺监二首》另一首写到: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两年后,李白离开长安去绍兴拜访贺知章,发觉贺早已离开人世,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
看到这些让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凄然伤情。
贺知章为人豪放旷达,非常健谈,当时的贤达之士都很仰慕他。
宰相陆象先与贺知章是表兄弟,贺知章跟他格外亲善。
陆象先曾对人说:
“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一日不见则鄙吝生”,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贺知章一生好饮酒,放荡不羁,不喜欢循规蹈矩,晚年更自称“四明狂客”。
醉后写诗一挥而就,无须修改。
第一首《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这首诗把贺知章豪爽旷达的性情表现得淋漓极致。
接着他提出一起喝酒,同时为了进一步打消主人顾虑,他告诉主人不用担心酒钱,我钱袋里自有钱可以买单。
这里把一个爱景若狂、嗜酒如命的酒仙形象活现在了读者眼前。
第二首《春兴》:
泉喷横琴膝,花粘漉酒巾。
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一幅悠然自得的神仙景象。
第三首是一首唱和诗《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
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
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
枯朽沾皇泽,翾飞舞帝梧。
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
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
微躯不可答,空欲咏依蒲。
宴会气氛热烈,面对盛宴,诗人感到自己无以奉谢,只想写作此诗以报答皇上视己为贤臣的知遇之恩。
这场面,这气氛,这狂欢中的清醒,呈现的依然是豪迈和超逸。
还有一首诗的两句残句:
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这里诗人恋花醉酒,显示出一幅率直任性的神情。
贺知章虽存诗不多,但他在盛唐诗坛的影响巨大。
《旧唐书·贺知章传》载:
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评价他:
“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若虚)于初,列贺于盛耳。”
“云开山出,境界一新”,也就是说,读者能从贺知章的诗里看到一种盛唐气象,他的诗体现出了一种“雍容省闼,高逸豁达”个人风采。
《长安十二时辰》里靖安司司丞李必曾对何监说:“老师二十年前的杰作,写尽了大唐盛景。”
何监说到:“写尽了吗?也对,尽了。过去的大唐好啊,过去了,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