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狂客”贺知章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狂客”贺知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曲院怜风荷 访问量:4832 更新时间:2024/1/17 16:38:36

年度良心剧《长安十二时辰》终于更新完了,但精彩的剧情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最后一集长安城危机解除。快结尾处,有一个场景,屋外飘着鹅毛大雪,屋内一个垂垂老者缓缓铺展宣纸,提笔写了两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不久,圣人玄宗皇帝带着侍卫到住处找寻他,但人已离去,只看到案几上的两句诗,于是提笔续写: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长安十二时辰》给予了这首《回乡偶书》一个艺术化的表达。剧中的老者人称“何监”,原型实为唐代大诗人,有着“诗狂”之称的贺知章

由于史载阙如,关于他政治家的一面,我们所知不多。

后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唐玄宗时担任过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仕宦京城五十余载,德高望重,堪称元老级人物,深得皇帝厚爱。

与剧中“何监”写完半首诗,独自寂寥还乡不同。

皇帝亲自下诏在京城都门外设立帐幕,皇帝、百官为他饯行。

《瀛奎律髓》里说:贺知章时年八十六高龄,由于身体原因卧病在床,于是上表玄宗请求告老还乡修道。玄宗最终答应了他,赐了一处宅子,并亲自赐名“千秋观”,玄宗以为还不够气派,于是“赐鉴湖剡川一曲”为放生池,给他建造了“鉴湖一曲亭”,有专家考证,此亭的遗址在今天绍兴柯桥区湖塘街道,十里湖塘东首、莲花庵桥北岸鉴湖中一个孤屿上。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有点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第二首:

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

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表达了玄宗对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贺知章一生的巅峰时刻,百官饯行,荣耀备显,无上荣光。

除了开头提到的流传千古的那首之外,《回乡偶书》其实是组诗,共两首,还有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当“诗狂”遇上“诗仙”:贺李交游

大诗人杜甫的名篇《饮中八仙歌》开头前两句写道: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说的是贺知章喝醉以后的状态:他骑在马上前俯后仰,如同坐在船上。醉眼昏花竟掉到了井里,不仅没醒,还在井底酣然入眠。

把贺知章的醉态描写得生动有趣。

可见贺知章比李白有过之无不及,他才是当之无愧的头号“酒仙”。

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布衣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寻梦。

寄居在长安的一个叫紫极宫的道观里,也就在此地他见到了贺知章。

当时的贺知章已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者,身居太子宾客(太子老师)的高官显位。

唐代孟棨在《本事篇》中记载: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难》诗之后,“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还没有看完,就已经赞不绝口了,称他为“谪仙人”,可见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二人一见如故,于是决定找个酒馆坐下来把酒言欢,对饮畅叙。

他们的交往跨越了世俗上认为的地位与权势,他不因他是一介布衣而心怀蔑视,他也不因他身居高位而自我贬低,就这样这两颗中国诗歌史上璀璨的明星相遇了。

后来李白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纪念诗里《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中的一首描述了他们的相遇场景: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是贺知章把李白带进了长安的主流诗歌圈子。

李白在长安生活的三年里,虽然仕途不得志,未能受到重用,但能和贺知章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饮酒作诗,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慰藉,是贺知章为在他长安的生活增加了浓浓暖意。

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告老还乡。

在长安东门外浩浩荡荡送行队伍里,不仅有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还有他的挚友——诗坛才俊李白。

面对壮观而又伤感的送行场面,心中充满离情别绪的李白挥笔写下两首情真意切的送行诗。其一《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其二《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此时的贺知章与李白已成了情深意笃的忘年之交,绵绵深情,难以割舍。

没想到,此一别,竟成永诀。

就在这一年,贺知章回到故乡后不久便去世了,“他年再向帝城飞”,再次把酒言欢成为了奢望。

《对酒忆贺监二首》另一首写到: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两年后,李白离开长安去绍兴拜访贺知章,发觉贺早已离开人世,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

看到这些让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凄然伤情。

贺知章为人豪放旷达,非常健谈,当时的贤达之士都很仰慕他。

宰相陆象先与贺知章是表兄弟,贺知章跟他格外亲善。

陆象先曾对人说:

“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一日不见则鄙吝生”,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贺知章一生好饮酒,放荡不羁,不喜欢循规蹈矩,晚年更自称“四明狂客”。

醉后写诗一挥而就,无须修改。

第一首《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这首诗把贺知章豪爽旷达的性情表现得淋漓极致。

接着他提出一起喝酒,同时为了进一步打消主人顾虑,他告诉主人不用担心酒钱,我钱袋里自有钱可以买单。

这里把一个爱景若狂、嗜酒如命的酒仙形象活现在了读者眼前。

第二首《春兴》:

泉喷横琴膝,花粘漉酒巾。

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一幅悠然自得的神仙景象。

第三首是一首唱和诗《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

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

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

枯朽沾皇泽,翾飞舞帝梧。

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

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

微躯不可答,空欲咏依蒲。

宴会气氛热烈,面对盛宴,诗人感到自己无以奉谢,只想写作此诗以报答皇上视己为贤臣的知遇之恩。

这场面,这气氛,这狂欢中的清醒,呈现的依然是豪迈和超逸。

还有一首诗的两句残句:

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这里诗人恋花醉酒,显示出一幅率直任性的神情。

贺知章虽存诗不多,但他在盛唐诗坛的影响巨大。

《旧唐书·贺知章传》载:

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评价他:

“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若虚)于初,列贺于盛耳。”

“云开山出,境界一新”,也就是说,读者能从贺知章的诗里看到一种盛唐气象,他的诗体现出了一种“雍容省闼,高逸豁达”个人风采。

《长安十二时辰》里靖安司司丞李必曾对何监说:“老师二十年前的杰作,写尽了大唐盛景。”

何监说到:“写尽了吗?也对,尽了。过去的大唐好啊,过去了,都过去了。”

标签: 贺知章

更多文章

  • 双面间谍封德彝:把李世民玩得团团转,到死都没被发现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封德彝

    大臣封德彝可谓是把首鼠两端,左右逢源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早年间跟随杨素,后来又依附虞世基、宇文化及,这些人后来都完蛋了,但是封德彝却一直得以保全,并在武德二年投到了李渊的麾下。在李渊这里,封德彝深度参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太子之争,根据《旧唐书》记载,在兄弟阋墙期间,封德彝多次给李世民贡献良策,“太宗以

  • 唐初突厥势力猖獗,为何宰相温彦博主张收服,魏征不同意呢?

    历史人物编辑:傅强观标签:温彦博

    初唐边境并不太平,特别是西部突厥势力比较强大,经常犯边,让唐太宗很是恼火。这时就向宰相魏征和温彦博征求意见。这俩人意见并不统一。温彦博对突厥的分析主要有三句话:一是认为“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二是认为“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三是“今陛下仁

  • 再论马嵬坡之变:安保队长陈玄礼只是打手,太子李亨才是幕后黑手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陈玄礼

    李亨作为唐玄宗的太子,在安史之乱中,意识到夺权的机会来了!很多人不解,李亨已经是太子了,也就是帝国的接班人,为啥他还要夺权呢?原因很简单,他的老爹唐玄宗李隆基不是一般人。首先,李隆基寿命很长,身体倍儿棒。我们从他俩的结局就能看得出来,78岁的唐玄宗刚死了半个月,李亨就跟着走了。如果李亨按部就班等待继

  • 马嵬坡之变,杨贵妃和杨国忠之死,是太子阴谋?与陈玄礼合谋?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陈玄礼

    天宝15年6月13日,潼关被安禄山攻破的消息传到长安。进入长安的门户被打破,长安城无险可守。李隆基仓皇逃窜,和慈禧太后逃向西安的过程差不多,没有任何准备。当这支队伍浩浩荡荡抵达咸阳东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跑光了。杨国忠自己的钱买了些胡饼给大家吃,当然仅限于李隆基和身边的这些人。经过一阵子的宣传

  • 陈玄礼发动马嵬坡之变,却能活到善终,唐玄宗有三点理由不动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陈玄礼

    “前因”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彻底爆发,这场军事政变迅速让大唐由盛转衰。河朔三镇除安禄山之外,其余节度使均起兵谋逆。他们嘴里说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杨玉环这对奸臣佞贼。可天下大乱之后,四海诸侯并起,其本质还是想推翻李家王朝。在此危难之际,郭子仪挽狂澜于既倒倒,扶大厦之将倾,用了近9年

  • 陈玄礼为何要在马嵬驿背叛唐玄宗?这场兵变真的那么简单?真相了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陈玄礼

    陈玄礼是唐玄宗的一员爱将,但是在马嵬驿的时候却背叛了唐玄宗,逼迫唐玄宗杀死了杨国忠兄妹,颇有一丝落井下石的意思。不过在我看来落井下石算不上,只能说是一个臣子为了帝国的将来,不惜以胁迫皇帝的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杨国忠对于唐朝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我就不多说了,当唐玄宗一行三千多人狼狈不堪的逃到马嵬驿时,种

  • 杨贵妃做错了什么,让陈玄礼愤恨难平,宁愿兵变都要置她于死地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陈玄礼

    唐朝时期经济和文化都空前繁荣,而开创了这个盛世的除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外,还有一个就是李隆基创下的开元盛世了,李隆基在武则天死后发动了兵变,和太平公主一起处置了之前的太后势力,得权之后的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和文化,最终让唐朝重新走向了富强。杨家有女初长成但是在四海清平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贪图享乐,甚至为

  • 为什么追随了唐玄宗近50年的陈玄礼要发达马嵬坡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陈玄礼

    唐朝在唐玄宗的手中极盛而衰,原本实力空前的大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几乎有亡国危机。兵雄天下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常年征战的边兵轻而易举的碾压了久疏战阵的内地驻军,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潼关,直捣京师长安。唐玄宗知道后大惊失色,趁着夜色,只带着贵妃、皇子以及杨国忠、韦见素等亲信重臣,和一些

  • 马嵬坡兵变,陈玄礼除掉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为何不生气?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陈玄礼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形容了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杨玉环的美。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她跟随玄宗逃亡至了马嵬坡,在此将军陈玄礼发动了马嵬坡之变,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在此被杀害,贵妃也在群臣的逼迫下被缢死香消玉殒,玄宗在这里失去了最爱的宠妃。然而马

  • 安史之乱后,陈玄礼在马嵬驿发动兵变,他背叛了唐玄宗吗?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陈玄礼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西逃,至马嵬驿,陈玄礼和太子李亨发动兵变,逼迫玄宗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战乱后回到长安,玄宗却没有以“叛乱”的罪名惩治陈玄礼,这是为什么呢?这事儿没这么简单,唐玄宗要杀陈玄礼,首先他杀不杀得掉是个问题,其次,陈玄礼发动兵变,表面上看起来是兵变,实际上是在帮助唐玄宗。陈玄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