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心胸开阔,为什么容不下李渊亲信裴寂,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

李世民心胸开阔,为什么容不下李渊亲信裴寂,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明若卿兮历史 访问量:307 更新时间:2024/1/8 19:54:10

隋末时期,李渊之所以在太原起兵反隋,离不开一个人的鼓动,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裴寂。李渊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所以需要有人替他拿主意,裴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李渊掌管太原之时,刘文静与裴寂两人同在太原晋阳任职,这两个人并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有远大的抱负,并且与李渊、李世民私交甚好,当时的隋朝千疮百孔,隋朝杨广毫无作为,只知道搜刮百姓,怨声载道,农民起义在各地兴起,李世民认为隋朝危在旦夕,替隋朝卖命倒不如为父亲争夺江山。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李世民开始大力招兵买马,结交天下侠义之士。

李世民虽然有了好的想法,也开始了准备工作,但是年少的他却不敢跟为隋朝贡献一生的父亲李渊说这件事。李世民很懂得借力,自己不敢说就找父亲的好友来说,于是他找到了裴寂,把心中所想统统告诉了他,裴寂听后甚是欣喜,便同意了与李世民合作。

裴寂很懂人心,他知道如果冒昧地劝说李渊起义,他定不会答应,所以裴寂使用了“美人计”,他花重金雇佣了晋阳宫中的宫女,趁李渊喝醉以后,来到李渊的房间,与李渊同睡一屋。天明以后,李渊看到眼前的女子颇为震惊,便询问裴寂发生了什么事情,裴寂一一道来。

要知道晋阳宫中的宫女都是隋炀帝杨广的后宫女子,李渊昨晚的做法已经犯了死罪,这时候的李渊骑虎难下,只得顺应李世民与裴寂,举兵起义反隋。大唐建立以后,裴寂成为了李渊眼中的功臣之首,位高权重。在加上李渊起兵之前两人就是好友,所以事成之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每次上朝谈论国事的时候,李渊都会为裴寂准备一把椅子,两人平起平坐。

李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对裴寂的信赖与热情,成为了把裴寂推向众矢之的的催化剂。裴寂的得势,让同为开国功臣的刘文静大为不满,论才华两人不相上下,论功劳刘文静更胜一筹,由于李渊的偏心,本是好友刘文静与裴寂,成为了水火不容的仇人,刘文静经常在公开场合与裴寂唱反调,李渊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刘文静身为李世民的麾下大将,碍于李世民的关系,李渊即使再生气也不能随意处置刘文静,要想置刘文静于死地,必须要有一个罪名。不久后,矛盾终于爆发了,刘文静被自家小妾诬陷有反心,李渊派人将其逮捕,交由裴寂处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渊是想将刘文静除掉。果然,裴寂不念当年旧情,故意夸大刘文静罪名,将其处决。

裴寂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戳李世民的脊梁,纵使李世民心胸再开阔,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心腹大臣含冤而死。有李渊罩着裴寂,李世民不能拿他怎么样,但是这笔账李世民记在心里了。

李世民登基以后,大赦四方,重用李建成旧臣魏征,当然李渊的亲信裴寂也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增加俸禄,提升官职,在外人看来李世民与裴寂并没有什么过节,当然就算有过节李世民也不能这么轻易就表现出来,因为他要给百姓的印象是明君,而不是嫉恶如仇的小人。

李世民站稳脚跟以后,就开始针对、打击裴寂了。贞观三年,有一个和尚名叫法雅,与裴寂关系不错。法雅因为口出狂言,大声呼喊对唐朝的不满被抓。裴寂因为知情不报被牵连其中,李世民免去了他的官职,痛斥:公勋不称位,徙以恩泽居第一。武德之政,间或弛紊,职公为之。今归扫坟墓,尚何辞!

翻译过来就是:你的功劳与才学不配拥有现在的地位,你是因为得到了唐高祖的恩宠,才位居群臣之首,武德年间,官吏们施政杂乱,你有很大的责任,我念你对大唐有过功劳,才没有处决你,而是让你回故里修养,你还有什么可说?

回到故里的裴寂,依旧没有得到安宁,有狂人称赞他有“天分”,天分指的就是天命,狂人的意思就是说裴寂可以成为天子,这样的话放在当时那可是要掉脑袋的。裴寂不敢跟李世民讲,便私下派人将知情的人全部除掉。令裴寂没有想到的是他派去的人并没有听从他的命令,而是将知情的人放走了。纸包不住火,这件事终究还是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大发雷霆,将裴寂流放静州。

综合历史来看,裴寂并没有反心,只是李世民的猜忌罢了,尉迟恭、魏征也曾被人诬告说有反心,李世民并没有过于严重的惩罚他们,为何到了裴寂身上处罚就变得这么严重呢?只能说他们两人之间因为“刘文静事件”产生了过节,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认为裴寂没有什么才能,对于大唐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杀一儆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标签: 裴寂

更多文章

  • 刘文静-李世民的首席谋士,他被冤杀,拉开了玄武门之变的大幕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刘文静

    玄武门一、刘文静公元568年,刘文静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他出身彭城刘氏,史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汉高祖刘邦刘文静身材魁梧,相貌英俊,才干突出,极富权谋。隋朝末年,刘文静担任晋阳县令。晋阳就是今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古城二、裴寂当时,裴寂官拜晋阳宫监,管理晋阳行宫。刘文静、裴寂结为好友。一日,两人聊天。裴

  • 刘文静被李渊所杀,为何十年后,他的儿子被李世民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刘文静

    刘文静是太原元谋功臣,以谋反罪被李渊杀害,可是时隔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什么也以谋反罪,被李世民杀害了呢?李渊建国后,天下还没有平定,局势变化无常,刘文静的被杀,斩断了李世民第一谋士,这也使得李世民坚定了争夺皇位的心思。刘文静就是皇权路上的牺牲品。刘文静的事情,是被小妾告密的,家里宴会时,刘文静和弟

  • 免死金牌真的能够免死吗?看看大唐名将刘文静的下场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刘文静

    欢迎大家点击上方关注历史小蛀虫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如果喜欢,请记得点赞、关注,并留下宝贵的建议刘文静,唐朝开国名将,如果他不被李渊处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必有他的一席之地。由于他最早追随李渊起兵反唐,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唐朝建立之后,他是得到“恕二死”特权的三人之一,也就是说刘文静得到了两块免死金牌

  • 李世民凌烟阁画像二十四人,秦琼程咬金都在上面,为何没有刘文静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刘文静

    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李世民以秦王身份将一大批的能臣勇将汇聚于摩下,这些不同出身、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的贤能之士均为其做出了贡献。在登基称帝后,这些谋臣勇将继续效力太宗,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贞观十七年二月戊申,太宗令图像开国功臣和贞观重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但是为何在这些人之中最初跟着李世民

  • 李渊为什么要杀刘文静,此事真的和李世民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分享时尚标签:刘文静

    刘文静在李渊起兵争夺天下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从突厥为李渊借来上千精兵,更是在军事上出谋划策,可以说刘文静是李渊建立唐朝的元老级人物。但李世民机缘巧合下与刘文静相识更早,二人畅谈天下局势,都是惺惺相惜,都有起兵争夺之心,不过人单力薄,最终决定权还在李渊手中。后来又经过刘文静介绍认识斐济,三人商量

  • 揭秘元谋功臣刘文静的真正死因,与李世民无关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刘文静

    武德元年,李世民、李文静和裴寂等十七人被定为“太原元谋功臣”,其中这三人有“恕二死”的特权,而另外十四人有“恕一死”的特权。不过,到了武德二年,刘文静就被李渊下令处斩了,在临死之际,刘文静一声长叹:"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那么,刘文静的死果真冤枉吗?一直以来,刘文静的死都被想当然的定性为是李渊

  • 刘文静之死与玄武门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刘文静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乃是中国唐朝时期一场极其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场政治事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发展,其实还影响后世封建历史1000多年。对于这场政治事变的主角,都知道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及还有诸多配角,也都是唐太宗的得力干将,而这件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在公元626年之后,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总结起来就是一句

  • “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刘文静死前仰天长叹空悲切

    历史人物编辑:清風明月逍遥客标签:刘文静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在李渊阴谋起兵过程中,刘文静、裴寂等人积极参与,特别是刘文静最早提出起兵“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的非常之计。为此,《资治通鉴》将太原起兵的谋划之功归于刘文静。在起兵后,刘文静代表李渊出使突厥与其联合出兵,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唐刚

  • 唐朝将军李怀光:警惕性有多高?皇帝刚赐他免死铁券,随后就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李怀光

    导语:乱花渐欲迷人眼,权利也可以迷乱人的心智,封建时期由于是高度的皇权集中制度,所以帝王身处高位,诚惶诚恐,他们总担心有人想要谋夺他的皇位,因此为了保证手中的权利不受的影响,帝王做过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帝王为了保障皇位的长久延续所以会加强军事训练,在将领带兵打仗的过程中,时间长

  • 唐代大将李怀光,皇帝赐他丹书铁券,他却当场闹情绪起兵造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李怀光

    说到丹书铁券那是免死的象征,证明拥有此券的人对皇上对国家的功劳是相当大的,皇帝为了赏赐这些人,要不加官进爵,要不赐金银马匹,赏赐免死铁券的相对很少。李怀光是个忠臣,自小学武,参军就连当时的名将郭子仪都对他大加称赞李怀光治军很严,是个很刻本的人,所以郭子仪很放心军权在他的手里。李怀光发迹的时候是在李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