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为劝其父李渊起兵,找到晋阳宫监裴寂当说客,事后才知高明

李世民为劝其父李渊起兵,找到晋阳宫监裴寂当说客,事后才知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东观校书郎 访问量:4662 更新时间:2023/12/5 1:57:28

公元616年,朝廷派李渊率军去镇压农民起义军,其子李世民劝解李渊说道:父亲大人不要在犹豫了,如果您平定不了叛乱,是您的罪过,如果能够平定,也不会得到朝廷的信任,我们还是另谋出路吧,李渊听后,显得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起兵反隋。

那么李渊起兵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要从他在隋朝为官的时候说起,李渊出身于名门世家,他7岁的时候,就已经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

在公元616年的时候,他被朝廷任命为太原留守,虽然说李渊在任上,尽职尽责,将所有的精力都在用在为政上,但是他的尽职尽责并没有换取到朝廷的信任,隋炀帝为了防止他拥兵自重,派出了两个亲信来做太守副留守,监视李渊的一举一动,李渊非常无奈,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够选择每日喝酒度日。

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看见父亲这么消沉,就决定要帮助父亲改变这样的境况,而作为李世民来说,他对于隋王朝的暴政非常厌恶,他知晓到隋王朝的统治不会长久,为了能够保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李世民决定劝解父亲李渊起兵反隋。

但是李渊虽然说归为一方的留守,但却是一个非常怕事的人,李世民深知自己一个人无法劝动其父李渊,便开始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做这件事情。

李世民找到了与自己颇有交情的晋阳宫监裴寂,说道:隋炀帝将我们李家视为眼中钉,随时都有可能对我们李家下手啊,真是朝不保夕,我个人很想趁机干件大事,但怕家父李渊反对啊,您有什么对策呢?

裴寂听后,沉思了一会,然后说道:二公子不必着急,本人自有办法。

送走李世民之后,裴寂突然想到前一时间李渊曾经收下了晋阳宫的两个宫女,裴寂便开始在这件事情做起了文章。

有一天,裴寂邀请李渊来家中做客,酒足饭饱之后,裴寂突然自言自语说道:唐国公,都是我的错,我害了你啊,我私下送你宫女的事情,怕要传出去了。

李渊一听,酒醒了一大半,心中自知私留宫女,灭门之罪,便急忙征询裴寂对此事的对策。

裴寂直接回道:唐国公,您的儿子李世民怕事情败露,招来大祸,便开始私下网罗人才,购置兵器和粮草,为今之计,只能够骑兵反隋,保全身家性命!

李渊一听,让他起兵造反,显得非常焦躁,但面对这样的境遇,又拿不出好的对策,只好顺着裴寂的意思说道:既然如此,也只能听你的了。

回到府衙之后,李渊显得非常惆怅,这个时候,他麾下的将领又出师不利,被叛军击败,李渊对此更加不安,生怕朝廷追究他的责任。

有一天,李渊正在书房里走来走去,这个时候,李世民突然走了进来,说道:父亲大人,您还在犹豫什么,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李渊一看是儿子李世民,便问道:世民,你有什么对策吗?

李世民说道:父亲大人,大祸临头了,您还在等什么啊,如今各地起义军接连而起,我们不如早早顺应民心,举兵反隋,如果父亲要告发我,我听天由命。

李渊则仰天长叹道:我怎么会告发我自己的亲儿子呢,只是你以后一定小心为上,不要随随便便就说出这大胆的言语。

不久,朝廷命令李渊率军平叛,李渊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便找到李世民,商量对策,李世民将其中的利害关系讲述给了父亲李渊,这才使得李渊决定起兵反隋。

李渊和李世民经过商议之后,找到了隋炀帝派来监视自己的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雄,李渊对二人说道:反贼刘武周已经攻占了汾阳宫,需要立即出兵平定,如果要等皇上的诏令,恐怕生变,二位大人,该如何是好呢?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雄听后,并没有察觉出李渊的企图,便说道:既然如此,留守可以自行决定。

于是乎,李渊就派李世民等人到周边各地区征兵,同时又暗地里与其他几子联系,为起兵做准备。

后续,依靠着征兵,李渊麾下可谓是兵多将广,这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雄的怀疑,他们二人认为李渊有拥兵自重之嫌,便对李渊心怀杀意,但是李渊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而是先下手为强,除掉了二人,使得隋炀帝失去了耳目。

公元617年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依靠着强兵一鼓作气攻入了长安城,拥立了仅仅13岁的代王为皇帝,史称隋恭帝自己则在幕后操盘整个大局,后续,隋炀帝杨广被下属诛杀,李渊迫不及待的废掉了隋恭帝,自立为帝,建立唐王朝。

标签: 裴寂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心胸开阔,为什么容不下李渊亲信裴寂,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

    历史人物编辑:明若卿兮历史标签:裴寂

    隋末时期,李渊之所以在太原起兵反隋,离不开一个人的鼓动,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裴寂。李渊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所以需要有人替他拿主意,裴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李渊掌管太原之时,刘文静与裴寂两人同在太原晋阳任职,这两个人并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有远大的抱负,并且与李渊、李世

  • 刘文静-李世民的首席谋士,他被冤杀,拉开了玄武门之变的大幕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刘文静

    玄武门一、刘文静公元568年,刘文静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他出身彭城刘氏,史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汉高祖刘邦刘文静身材魁梧,相貌英俊,才干突出,极富权谋。隋朝末年,刘文静担任晋阳县令。晋阳就是今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古城二、裴寂当时,裴寂官拜晋阳宫监,管理晋阳行宫。刘文静、裴寂结为好友。一日,两人聊天。裴

  • 刘文静被李渊所杀,为何十年后,他的儿子被李世民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刘文静

    刘文静是太原元谋功臣,以谋反罪被李渊杀害,可是时隔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什么也以谋反罪,被李世民杀害了呢?李渊建国后,天下还没有平定,局势变化无常,刘文静的被杀,斩断了李世民第一谋士,这也使得李世民坚定了争夺皇位的心思。刘文静就是皇权路上的牺牲品。刘文静的事情,是被小妾告密的,家里宴会时,刘文静和弟

  • 免死金牌真的能够免死吗?看看大唐名将刘文静的下场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刘文静

    欢迎大家点击上方关注历史小蛀虫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如果喜欢,请记得点赞、关注,并留下宝贵的建议刘文静,唐朝开国名将,如果他不被李渊处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必有他的一席之地。由于他最早追随李渊起兵反唐,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唐朝建立之后,他是得到“恕二死”特权的三人之一,也就是说刘文静得到了两块免死金牌

  • 李世民凌烟阁画像二十四人,秦琼程咬金都在上面,为何没有刘文静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刘文静

    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李世民以秦王身份将一大批的能臣勇将汇聚于摩下,这些不同出身、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的贤能之士均为其做出了贡献。在登基称帝后,这些谋臣勇将继续效力太宗,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贞观十七年二月戊申,太宗令图像开国功臣和贞观重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但是为何在这些人之中最初跟着李世民

  • 李渊为什么要杀刘文静,此事真的和李世民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分享时尚标签:刘文静

    刘文静在李渊起兵争夺天下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从突厥为李渊借来上千精兵,更是在军事上出谋划策,可以说刘文静是李渊建立唐朝的元老级人物。但李世民机缘巧合下与刘文静相识更早,二人畅谈天下局势,都是惺惺相惜,都有起兵争夺之心,不过人单力薄,最终决定权还在李渊手中。后来又经过刘文静介绍认识斐济,三人商量

  • 揭秘元谋功臣刘文静的真正死因,与李世民无关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刘文静

    武德元年,李世民、李文静和裴寂等十七人被定为“太原元谋功臣”,其中这三人有“恕二死”的特权,而另外十四人有“恕一死”的特权。不过,到了武德二年,刘文静就被李渊下令处斩了,在临死之际,刘文静一声长叹:"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那么,刘文静的死果真冤枉吗?一直以来,刘文静的死都被想当然的定性为是李渊

  • 刘文静之死与玄武门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刘文静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乃是中国唐朝时期一场极其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场政治事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发展,其实还影响后世封建历史1000多年。对于这场政治事变的主角,都知道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及还有诸多配角,也都是唐太宗的得力干将,而这件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在公元626年之后,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总结起来就是一句

  • “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刘文静死前仰天长叹空悲切

    历史人物编辑:清風明月逍遥客标签:刘文静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在李渊阴谋起兵过程中,刘文静、裴寂等人积极参与,特别是刘文静最早提出起兵“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的非常之计。为此,《资治通鉴》将太原起兵的谋划之功归于刘文静。在起兵后,刘文静代表李渊出使突厥与其联合出兵,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唐刚

  • 唐朝将军李怀光:警惕性有多高?皇帝刚赐他免死铁券,随后就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李怀光

    导语:乱花渐欲迷人眼,权利也可以迷乱人的心智,封建时期由于是高度的皇权集中制度,所以帝王身处高位,诚惶诚恐,他们总担心有人想要谋夺他的皇位,因此为了保证手中的权利不受的影响,帝王做过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帝王为了保障皇位的长久延续所以会加强军事训练,在将领带兵打仗的过程中,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