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年间从大唐忠魂到第一叛逆,46口为国殉难的仆固怀恩,何至于此

一年间从大唐忠魂到第一叛逆,46口为国殉难的仆固怀恩,何至于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苹 访问量:1745 更新时间:2023/12/20 0:39:36

引言:

公元762年4月,正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大唐王朝又生内讧,唐肃宗李亨病重时,张皇后居然和越王勾结,打算废太子李豫,除掉权阉李辅国。

要不是李辅国机警抢先保护好太子,助太子登基,这场政治灾难将进一步扩大。

眼见大唐又起波澜,回纥决定趁火打劫,回纥登里可汗大军南下,兵峰直指关中。

关中为大唐核心,那个时候的帝王唐代宗又刚刚登基。

大军在外镇压叛军,帝王初登大宝威望尚浅,关中兵力空虚,朝堂人心惶惶,俨然空城一样的长安,真要大势必一触即溃。

(兵临城下是常态)

至此关键时刻,抉择尤为重要!

唐代宗李豫是个聪明人,聪明人的特点就是懂得借力,于是他想到了名将仆固怀恩

原因无他,除了素有威望,军功卓著之外,还是回纥登里可汗的岳父。

军功威望,让回纥不敢小觑唐朝,岳父身份让他去谈判更为方便。

仆固怀恩一听唐代宗的想法,立马摇头说不愿意去,原因不是怕死,而是怕被事后算账。

唐朝有制度,将领私自结交外邦是死罪,自己本就是外邦老大的岳父,又去谈判,这事情真干了,就是以后随时可以拿捏的死穴啊。

有感于仆固怀恩的心思,急眼的唐代宗又是颁布免死铁券,又是下诏催促,硬要仆固怀恩。

软硬兼施下,无奈的仆固怀恩只能硬着头皮起。

别说,这回纥可汗老丈人就是牛,恩威并施下,不仅和回纥和解了,还拉着回纥大军一起去打叛军去了。

公元763年正月,仆固怀恩率领唐回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平定了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仆固怀恩孤身降服回纥也成了一段佳话,那一刻的他,无疑是大唐忠魂。

只是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佳话在后续成了他的催命符。

(忠臣良将不好当)

一:仆固怀恩再如何忠勇也没用。

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虽为铁勒族人,但仆固怀恩无疑是忠诚于唐王朝的。

早年投军的他,因为英勇善战深受赏识,安史之乱后跟随名将郭子仪为国出战,屡立战功受封丰国公,连嫁三个女儿给回纥,都是为了结好回纥而行的举措。

家族一家46口人,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殉国,可谓满门忠烈。

为大唐他奉献了三个女儿,46个家人,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但,这样一个忠勇之人,在大唐帝王心目中是什么?答案:定时炸弹而已。

大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一路历经了三代帝王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

这三代帝王和武将的关系,几乎都践行了狡兔死,走狗烹方式。

唐玄宗悍然处死名将封常清、高仙芝自毁长城,哥舒翰又因被唐玄宗催兵急进而兵败投降,唐玄宗真算名将杀手。

(名将杀手唐玄宗)

唐玄宗之后的肃宗和代宗也是一样货色。

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史之乱后一个(郭子仪)被剥夺兵权赋闲在家,要不是深谙韬晦之道,估计要惨死。一个因为没交兵权(李光弼),被宦官所构陷,弄得惶恐不安最后年仅57岁就忧郁而亡。

这两个先辈的事迹在前,足见大唐帝王的刻薄寡恩。

仆固怀恩作为安史之乱后期大唐军队第一号人物,也在这逻辑下,成了帝王防备的对象。

即是封疆大吏,又是回纥可汗老丈人,还是平定叛乱的大功臣,这三重身份加持。

无论你为国牺牲多少,都是一个大威胁。

(仆固怀恩)

二:仆固怀恩的自保之策。

前辈的事迹,还有自身的境况,让仆固怀恩心知,自己要想善终很不容易。

于是,他也寻思着给自己找护身符不至于晚节不保,帝王给的免死金牌不靠谱,自己才是最靠谱的,手里有兵权才是最靠谱的。

于是,他践行了一个古今中外无数人用过的招数:养寇自重。

为此,在安史之乱平定后,他替归降的叛军上表说,将河北地区的安史叛军任命为大唐的地方节度使,目的除了怀柔叛军之外,也是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带兵的借口。

胜利时刻的谏言,一般帝王都会同意,唐代宗答应了他的建议,册封薛嵩、张忠志、田承嗣等叛军头目成了节度使。

按仆固怀恩的如意算盘,只要这群被册封的叛军依旧在河北割据,他就有机会名正言顺坐镇北,有鉴于安全问题,唐代宗也不会对付他。

但,这一切谋划,后续的都失效了。

大唐节度使很多,派系也很多,平乱中出力的也很多。

河北是个好地方,人多粮多地盘大,你一个人占全乎了,别的节度使当然有意见。

果不其然,安史之乱平定后,节度使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占尽便宜的仆固怀恩成了众矢之的,无数人开始告他的状。

(内斗)

比如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就上书说:仆固怀恩结交番邦,阴谋造反。

听完这话,仆固怀恩怒了,当年我为国嫁女,就是为了保护大唐安全,后来我出使回纥也是为国效忠,这都是为了国家,今日反被构陷,是何道理。

于是上书说辛云京陷害自己,两人矛盾丛生,弄得差点打起来。

远在长安的唐代宗一看,这是个好机会啊,明面上两个人都教训了一顿,实质上是希望借这个为由头,削弱这两个藩镇。

唐代宗处事如此不公,让仆固怀恩愤怒了,心寒了。

就直接上书称述自己的功劳,最后还说了一句:臣实不敢保家,陛下岂能安国!

这话言外之意就是,我为了国家奉献了全部,才有国家的安稳,今日我连家都保不住了,陛下你这国还能安稳吗?

(唐朝的内斗传统)

三:牛人牛脾气。

牛人都有牛脾气,作为将领的仆固怀恩说话真是特别直接,一段隐含威胁的话,让唐代宗愤怒了。

唐代宗决定召仆固怀恩入京面圣。

面对帝王召唤,仆固怀恩心慌了,因为那个时候唐代宗正在整李光弼,自己的战友因为受到诬陷,正处于惶恐之中。

仆固怀恩害怕自己是下一个,就坚持不愿去见唐代宗,甚至还扣押了大唐出使回纥的使者。

眼见仆固怀恩不听话,唐代宗准备动手了,但恰在这个时候,吐蕃人的大军过来进攻了。

公元763年7月,吐蕃军来袭,手握大权的宦官程元振面对敌人进攻无所作为,任由吐蕃军打。

短短三个月后,长安又一次失守,唐代宗逃亡陕州,发了勤王诏书。

面对唐代宗的勤王诏书,各地节度使都因为程元振专权无用心生不满,整整一个多月,都没有一兵一卒前往关中。

(唐代宗)

这急坏了唐代宗!

关键时刻,还是要老将出马,郭子仪看不过眼了,赋闲在家的他集结了四千溃军组成了一只军队,采用疑兵之计就吓退了吐蕃军收复了长安城。

郭子仪真是个好同志啊。

在收复了长安之后,唐代宗看着专断擅权又无用的程元振,左右看不顺眼,借口民愤将程元振一撸到底,提拔救驾有功的鱼朝恩当了新权宦。

然后就安排鱼朝恩去安抚拉拢仆固怀恩。

(心灰意冷的叛乱)

四:憋屈的造反。

但这鱼朝恩却是一个和仆固怀恩有仇的人,用仇人去拉拢人,一般都要出问题。

再一次护送自己女儿女婿(回纥登里可汗夫妻)回漠北之后,又一次受到了构陷。

鱼朝恩安排的监军宦官骆奉先轻易的听信辛云京的谣言,居然说这仆固怀恩和回纥勾结意图造反。

唐代宗一听,派宰相裴遵庆慰问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见到裴遵庆后,声泪俱下哭诉自己是被诬陷的,裴遵庆听完就说:跟我回京说过清楚吧?

就在仆固怀恩犹豫的时刻,副将范志诚劝他说:大帅已被嫌忌,为何还去不测之地?没看见李光弼、来瑱的下场吗?这两人功高不赏不说,一个被夺权(李光弼)一个被杀,您不为自己想想吗?

听完这话,仆固怀恩胆寒了,犹豫间寻思派自己儿子进京,又被范志诚劝止。

接连两次劝阻之后,仆固怀恩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派兵和辛云京开战。

既然朝廷已经无法公正,我就用自己的方式践行这公正。

眼见自己人打起来了,唐代宗又派遣颜真卿去召仆固怀恩。

(颜真卿)

颜真卿一看,就说了这样一番话:

当初陛下避狄入陕时,我找仆固怀恩晓以‘春秋’大义,他必定会来的。今日仆固怀恩进没有勤王之名,退又无法解除众人猜疑,进退无据,怎会来呢?况且声称仆固怀恩谋反的仅辛云京、骆奉先、李抱玉、鱼朝恩四人,其他人都说他是冤枉的。仆固怀恩所部朔方军,都是郭子仪旧部。不如派郭子仪去收其部众,消弭兵乱。

这段话即有仆固怀恩心理分析,又有对朔方军的心里分析,还提出了解决兵乱的方案,派郭子仪去招降安抚,颜真卿除了是书法家之外,也是个能臣啊。

颜真卿一句话,让仆固怀恩遭殃了,去往前线的郭子仪,仅仅一声招呼就尽数收纳了仆固怀恩的朔方军。

失去了军队就等于失去了庇护,害怕被杀,不敢上朝明志的仆固怀恩左思右想,决定叛乱。

五:忠魂变叛逆。

公元764年正月,仆固怀恩、仆固瑒父子拉起反旗,攻打死对头辛云京。

这一次临危受命的又是老好人郭子仪,只是郭子仪还没到前线,仆固瑒就被部将所杀,无奈的仆固怀恩逃亡灵武,意图联络回纥、吐蕃跟大唐再战。

那一刻的他,心里是憋屈的,愤恨的,更是矛盾的。

一边是一生守护的国家,一边是自己的生命安全,死不服气,活着更难受,战斗成了他活下去的动力。

(烽烟又起)

公元764年8月,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联军十万进攻,被早有准备的郭子仪轻松化解。

在化解了仆固怀恩攻势后,功高震主的郭子仪成了大唐眼中钉,被无数构陷后,又一次赋闲回家。

听闻此事的仆固怀恩,又在公元765年9月,纠集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联军数十万人兵分三路而来。

郭子仪不在前线,大唐眼见危险。

可出兵仅仅数天之后,仆固怀恩却突然暴毙,失去了统一指挥的联军,各自为战后陷入混乱。

唐代宗一看机会难得,立马又召唤郭子仪平叛。

老实人郭子仪真是受气包,一次次被一撸到底,一次次被用。

郭子仪看着委任状,啥也不说,带兵出击,用行动践行了什么是名将,这行动就是:单骑盟回纥

仆固怀恩的胜利也间接挽救了郭子仪的性命,自那以后唐代宗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

不要将有功之臣往死里逼,要不然会出大问题,随后郭子仪虽然又一次被一撸到底,但却安享晚年,这不得不说,是仆固怀恩用命换来的。

(郭子仪)

尾声:

仆固怀恩从大唐军魂,全家殉国的忠臣到无奈反叛的叛逆,大唐帝王才是这出悲剧的始作俑者。

明辨忠奸是帝王的必修课,但唐玄宗也好,唐肃宗也罢,唐代宗也好,这三个人这方面都不咋地。

于是,忠臣安禄山叛乱之后,所有的忠臣在唐皇眼里都成了奸臣,这或许又心理阴暗面影响在内。

但,将眼神不好就是帝王的问题了。

安史之乱后归降的田承嗣,可不算忠臣,反而能作用魏博镇成为第一个世袭藩镇,反而是评判有功的仆固怀恩、郭子仪、李光弼没有这待遇。

越是忠诚的人,待遇越低,还有杀身之祸,您说这样的王朝,还会有忠臣吗?

标签: 仆固怀恩

更多文章

  • 仆固怀恩,凌烟阁第一功臣,家族46人为国殉难,起兵反唐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成就了几员大将,众所周知,在唐朝的各道军队中,朔方军一直是帝国最重要的平叛主力,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三个人无疑是平叛战场上的三根顶梁柱。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追随郭子仪转战南北,勇冠三军,为肃宗朝廷顺利收复两京立下了汗马功劳。仆固怀恩,是唐朝北方铁勒九部中的仆骨族人,音译原因就叫仆固

  •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很是冤枉与委屈,就连后来造反的藩镇李宝臣都骂,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就连女儿也为了大唐安定而和亲外藩。他造反完全是因为你们给逼的不得不反,这里的他们只的就是宦官,从而不得不反。那仆固怀恩又何以落得这部田地。仆固怀恩这一生可谓波澜壮阔,高开低走。很值得同情,毕竟谁也不会引颈就戮。仆固怀恩,复姓仆固

  •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安史之乱功臣,为何反叛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仆固怀恩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唐朝国势一直不稳,在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又接连发生了两场规模较大的战争。一场是吐蕃乘着唐朝边境空虚入侵,一度攻陷了长安城,迫使李豫到陕州行宫避难。另一场是唐朝名将仆固怀恩游说了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奴剌等国,聚集三十万军队入侵,规模为安史之乱后最大。这两场大战都与仆固怀恩有关,是他

  • 李豫为何不顾反对,同意仆固怀恩招降安史旧将?

    历史人物编辑:灵幽侃娱乐标签:仆固怀恩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在唐朝禁军、藩镇军和回纥军的共同努力下,席卷大半个国家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叛军首领史朝义被投降的范阳尹李怀仙杀死,包括李怀仙、薛嵩、田承嗣、李宝臣等人在内的叛军将领纷纷向唐军投降,这场迁延八年的内战终于结束。叛乱平定后李豫除了要论功行赏,就是与朝廷讨论如何处置叛军降将的问题。为此

  • 李光弼兵败邙山,原因不在仆固怀恩,而在李亨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仆固怀恩

    在安史之乱后期,李光弼和史思明在河阳战线的争夺成为战争的要点。从李光弼和史思明交手的情况来看,这场战役中李光弼是大占上风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小胜。可李光弼不但没能利用这些小胜歼灭叛军的有生力量,反而在邙山一战中丢失了河阳之战的所有战果,被迫退守陕州和潼关。唐军由此重新回到战略防御的状态,而史思明的叛

  • 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心耿耿-仆固怀恩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天地标签:仆固怀恩

    自从李世民任命番将作战开始,唐朝就喜欢用番将,一来根基浅薄,便于掌控;二来可以施恩于番邦,令他们更加忠心耿耿。政策持续了近百年,自然有很多人愿意为了李唐呕心沥血,比如李光弼,比如高仙芝,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心怀异心,你对我好,我自然投桃报李,为你做事儿,但是你要害我的话,对不起,我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 “痴儿”李忱被马元贽拥立后尚节俭、善待臣子,被誉为“小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青年史观标签:马元贽

    公元846年,李忱被拥立称帝,是为唐代第十六位皇帝宣宗(846年4月-859年9月在位)。从唐代中后期几位皇帝来看,有的荒淫,有的奢侈,有的骄横,有的昏庸。但是,李忱却一反前朝的不良习性,既能恭谨节俭,又能以礼待人,被后人称赞为“小太宗”。一、“痴儿”李忱被马元贽拥立为皇帝。李忱是唐宪宗的妃子郑氏所

  • 安禄山选择继承人如此墨迹,难怪安庆绪按捺不住,还有两个好帮手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安庆绪

    安禄山绝对是史上数一数二的偏心父亲,而且他的偏心态度,总是表现在明处,从来不遮遮掩掩,你让不受宠的儿子们怎么想?安庆绪就是那个不受宠的儿子。一、安禄山对安庆绪有多么过分?过分一、因为口吃,所以不待见安庆绪。安禄山比较出名的儿子有三个,分别是大儿子安庆宗、次子安庆绪、三子安庆恩。这三个儿子里,安禄山最

  • 安禄山已经病入膏肓,安庆绪是他的嫡子,为何却要杀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安庆绪

    安禄山为了往上爬,给唐玄宗李隆基跳舞,当了杨贵妃的干儿子,后来看李隆基越来越昏庸了,自己手里的兵权也够了,所以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叛唐了。清谁呢?杨国忠。杨国忠是唐玄宗晚年最宠信的人,他原本只是一个泼皮,但因为杨贵妃受宠而一飞冲天,一直当到了宰相。安禄山怕李林甫怕得要死,可李林甫最后却得抹着眼泪地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父亲安禄山?仅仅是为了帝位吗?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安庆绪

    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谋反叛乱,由此开启了长达八年,搅动整个太平盛世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发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悲剧,因为此时的唐朝还处于盛世之中,还没有到国运尽失,改朝换代的程度。安禄山之所以能闹起来,主要还是干了多年的三镇节度使,培养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安史之乱的爆发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