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80岁高龄拜相,82岁死于流放途中,张柬之这命运……

80岁高龄拜相,82岁死于流放途中,张柬之这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朱玉飞 访问量:1841 更新时间:2024/1/15 1:49:41

先简单介绍一下张柬之。

张柬之是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物。他是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生于武德末期,少时就读太学,涉猎经史,后来进士及第,当一个青城县丞。

他在这个小小的县丞职位上一待就待了四十多年,直到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曌开制举广纳人才,张柬之才以六十多岁高龄参加贤良科的会试,终于在一千多名年轻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被擢为监察御史。此后张柬之又在朝廷奋斗了将近十年,才慢慢升到凤阁舍人的职位。

圣历年间,武皇受到东突厥默啜可汗要挟,让亲王武延秀与可汗之女和亲,张柬之认为有辱国体,上疏反对,从而忤旨,被贬到外地担任刺史,后又转任荆州都督府长史。

此时的张柬之已经七十多岁,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到头了,没想到在狄仁杰的大力举荐之下,他的人生再次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长安初年,张柬之重新回朝,历任洛州司马、司刑少卿、秋官(刑部)侍郎。后来又在宰相姚崇的举荐下,张柬之入阁为相,这一年,张柬之已经年届八旬。

后来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为恢复李唐江山居功至伟。可是仅仅两年后就悲愤交加,死于流放途中。他为什么官居高位,到最后还是晚景凄凉?

武则天执政后期,宠幸二张,地球人都知道。

二张仗着武则天的宠幸,胆大妄为,在洛阳,他们公开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而且包揽朝廷的大型土木工程,营私舞弊,赚的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他们的几个兄弟也鸡犬升天——原洛阳县令张昌仪升为尚方少监,曾被魏元忠阻挠而未获升迁的张昌期出任汴州刺史,还有一个哥哥张同休也升为司礼少卿。

忠于李唐王朝的臣子开始了与二张的博弈。这时候张柬之还没上场,主要是宋璟表现踊跃,他是武周时一个硬骨头,不畏强权。

他们搜集张氏兄弟贪赃枉法的证据,证据确凿后呈给武则天。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武皇只好让有关部门逮捕了张昌仪、张同休、张昌期,命左右御史台共同审理。数日后,朝臣们又发出了对张易之和张昌宗的指控。长安四年(公元704年),迫于压力,武曌最后不得不同意对二张立案审查,宋璟为主审官。

无奈到最后,武则天还是特赦了二张。

这让大臣认识到,想走法律手段惩治二张已经不可能,只要武则天活着一天,二张就不会伏法。

于是只有最后一条路:兵谏逼宫。这个建议就是张柬之提的。而后的策划也是以他为首安排的。他是发起神龙政变的领军人物。

也是这年冬天,八十岁的武则天病势日渐沉重,一连数月没有上朝,宰相们都没有机会和她照面,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日夜陪在她的身边。二张一边悉心侍奉武皇,一边也与亲附他们的朝臣暗中联络,准备随时应付突发事件。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兵分三路发动政变,杀死二张。

兵变第二天,武则天被迫下诏,命太子监国,第三天,传位太子李显,大赦天下,唯张易之一党不赦;同时将周兴、来俊臣等酷吏迫害过的人全部平反昭雪,子女被发配为奴的全部释放;武周一朝所有被发配籍没的李唐皇族全部恢复皇室身份和相应官爵。第五天,武则天被移送上阳宫,由李湛负责警卫,实际上就是软禁。

神龙政变居功至伟的五大臣全部拜相:张柬之为天官(吏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暐为内史(中书令),桓彦范敬晖皆任纳言(侍中),袁恕己同凤阁鸾台三品,五人一律封为郡公。他们拥立太子有功,也得到他们想要的高官厚禄。

但这不是皇帝李显想要的。当时是以五大臣为首的功臣集团,还有跟李显一母同胞的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拥有异常强大的政治能量,这就不可避免地对李显构成了威胁。

李显势单力薄,他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五大臣中,只有一个崔玄暐曾是李显的东宫属官,其他四人皆非嫡系。就连这个唯一的老部下崔玄暐,在经过这场政变之后,其身份也已从“旧部”变成了“功臣”,所以李显对他的防范自然要多于信任。

上台后的李显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与功臣集团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出现这种“君弱臣强”的局面时,一般会导致三种结果:第一种,也是最好的结果——功臣主动引退,把权力还给君主,双方相安无事。后两种则都是不幸的——要么是功臣坐大,变成权臣,最终架空(甚至篡夺)君权;要么是君主引进其他力量与功臣集团抗衡,待时机成熟,再出手将其铲除。

当年的长孙集团就是因为出现了架空君权的倾向,才迫使高宗李治不得不痛下杀手。

而如今的五大臣集团,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可惜五大臣集团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身处“功高震主”的危险境地。尤其是桓彦范,不仅没有及时收手,反而把手伸得比谁都长。不断要赏赐。

当时有一个叫刘幽求的朝邑县尉直言不讳地对桓彦范等人说:“武三思还在,诸公恐将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不早点动手,到时候必定追悔莫及。”

张柬之等人根本没重视他的警告。应该是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可以安享富贵了。不过危险已经悄然逼近。

李显开始与武三思靠近了,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是神龙政变最直接的利益受损者,所以五大臣自然成了诸武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很明显,李显重用武三思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他们。

不久,李显一天内提升七个宰相,分别为魏元忠、韦安石、李怀远、唐休璟、崔玄暐、杨再思、祝钦明。七个人都是天子李显的东宫旧僚。也就是说,李显已经在疏远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个功臣了。

后来李显采纳武三思建议,对五大臣明升暗降,将他们全部封王,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同时全部罢相,另外赐给他们黄金绸缎、雕鞍御马,规定每月一日及十五日进宫朝见,其余时间不必上朝。

他们除了领旨谢恩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这年,八十一岁的张柬之意识到留在朝廷凶多吉少,于是主动上表请求回老家襄州(今湖北襄樊市)养病。中宗立即照准,让他当了挂名的襄州刺史,不主持州事,但仍可享受全额薪俸。

现在,张柬之认识到危险了,可是已经没多少还手能力了,已成砧板肉。因为武三思已成气候。

武三思开始了全面的政治清洗,曾追随五大臣的那些政变功臣全部被视为逆党而遭到贬谪。

“三思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贬谪流放),为五王所逐者复之(官复原职),大权尽归三思矣!”

武三思轻而易举地扳倒了功臣集团。武三思还不满足,他要置这五个人于死地。

同年夏天,武三思唆使郑愔,指控五大臣与驸马都尉王同皎串通谋反。于是中宗再度下诏,剥夺了他们的封爵,并将张柬之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司马。

后来,武三思联合韦后,继续指控五大臣谋反,李显准许他们不死,但是终身流放:

张柬之流放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南),其宗族子弟,凡年满十六岁以上者也全部流放岭南。

武三思依然不死心,后来又假传圣旨,把五个人全部干掉。

年已八十二岁的张柬之回想这一年多的断崖式经历,痛苦不堪,悔不当初,小瞧了武三思的反扑能力。没有对武周斩草除根,酿成今天局面。郁闷心结,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此刻,死亡对他而言绝对是一种解脱。可怜忠于李唐的功臣竟落得这个下场。

标签: 张柬之

更多文章

  • 李白不受李邕待见 李邕却星夜兼程赶到济南去见小自己三十五岁的杜甫 李邕死于

    历史人物编辑:眼镜说数码标签:李邕

    李邕是北海太守,并且喜欢结交名士,自己没钱,就化公为私,结果因为挪用公款被李林甫抓住了小辫子,最后丧了卿卿性命。李白就想借助李邕这位大官当做登天梯,以便青云得路。当年在成都时,李白年轻气盛,在大街上就拦住苏颋的轿子,苏颋大度,因为读过李白的《大猎赋》,对李白盛赞有加,说李白“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诗赋

  • 年轻时李白让李邕推荐他当官,因没名气被拒,李白:莫欺少年穷!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李邕

    《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1、钱多也发愁的李白李白有三个特点:傲气、好酒、好吟诗。年轻时的李白,家财万贯,在别人还为生计、前途发愁时,他却已经开始踏上了游山玩水的道路。李白这人,颇好行侠仗义,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到自己做好事的事迹:曩昔东游维扬

  • 柳公权的后代是炒作大师,以名气强娶民女,以吃人肝的恶名保一方平安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柳公权

    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叫柳开,说他是“官二代”略嫌分量稍轻。他家世显赫,著名书法家、少师柳公权是他的五世祖,他的父亲柳承翰为宋朝乾德初年监察御史。在名家云集的宋初,柳开只不过是无数“官二代”中的普通一员,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和盖世绝伦的作品,但他善于炒作自己,另辟蹊径,也成为当时名士。首先,他利用名字进行炒作

  • 启功:柳公权《神策军碑》刻得非常好,《玄秘塔》就刻得相对粗糙

    历史人物编辑:巴梓美标签:柳公权

    启功先生曾在书中仔细讲解过为什么碑帖上的字相对于原来的墨迹有失真之处。对于“碑学”和“帖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启先生幼年学书,对柳体下过一番苦功夫,那么柳体字那个拓本好呢?请看下文:这里需顺便指出的是,有人对碑与帖的关系又产生了一些无意或有意的误解,如认为碑上的字是高级的,帖上的字是低级的;写碑是

  • 《云襄传》柳公权与云襄联手?看他效忠的人是谁,钱荣身份是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金豆梅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与云襄联手一起调查水鬼劫银案,看似彼此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好处,可怎么觉得他们是同样的人。南都衙门官银丢失惊动皇帝,便派柳公权下来调查,然而却发现南都官员不作为,银子丢了不着急去找,反而在城中兴师动众。朝廷下令闭城,对商人必然造成影响。云襄和莫不凡秘密调查,发现了舒亚男的身份,并且与寇元杰联手。

  • 云襄传:苏怀柔拉拢云襄,柳公权查官银被盗,幕后受益人却是福王

    历史人物编辑:微谈说影视标签:柳公权

    文/微谈说影视 《云襄传》改编自方白羽小说《千门·云襄传》,此为电视剧剧情解读第四篇剧情越来越有意思了,云襄借唐笑,查到苏家与当年骆家庄惨案有关后,苏怀柔的反应让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云襄跟苏怀柔对质,苏怀柔并没有否认父亲的所作所为,这让云襄陷入两难。他一直不想与苏家为敌,不仅因为和苏鸣玉的交情

  • 柳公权60岁“蝉蜕”作品,明代被破坏殆尽,传世拓本少得可怜

    历史人物编辑:蜡笔小新动漫仓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自幼酷爱书法,勤奋练字,据说他因练字,手上磨起了茧子,在他29岁时考上进士,为官之始,他也只是一个低级官吏,经过自己兄长的关系进入内府工作,后因唐穆宗偶见柳公权的书法,甚是喜爱,虽将柳公权召至长安。柳公权自己在总结前人的书法基础上,从“二王”的书法入手,经过研习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

  • 湖北这座寺庙,是禅宗四祖道场,内有柳公权书法石刻,却少有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文化人的生活标签:柳公权

    自公元526年达摩东渡以来,在这上千年的时候里,留下了众多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文遗迹,比如说“禅宗祖庭”少林寺、“禅宗祖茔”空相寺等等,但其实众观禅宗历史,有一个小县城却是不可忽视的地方,古语曾有云:蕲黄禅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而这里的“黄梅”就是指湖北省黄冈市的黄梅县,禅宗有六位祖师,而其中的四

  • 《云襄传》柳公权一语道破真相,凌渊是狂徒,而云台才是伪善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金豆梅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来到南都城后,很快便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顺着线索找到了叶枭溶银的船只,进行抓捕,而叶枭却跳水逃跑了。可是在城中却被柳公权发现,被官兵包围,情急之下叶枭吞了藏在口中的毒药,当场身亡了。案子随着叶枭的死成了悬案,但是柳公权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内卫统领也不是白当的,很快锁定线索云襄。当天夜里,他便带着

  • 《云襄传》骆家庄血案浮出水面,云襄成暗棋与柳公权里应外合

    历史人物编辑:金豆梅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明面上是奉皇帝命到南都调查水鬼劫银案,但实际上却是秘密调查福王暗地里的勾当。他与云襄达成协议后调查了水鬼劫银案的幕后凶手之后,然后到浙东一带调查了当年骆家庄的血案,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事情都与福王有关。云襄自洋州九死一生后想明白了很多事,结合自己得到的线索,再加上柳公权的结果,很快锁定了一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