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知识,让生活充满诗意
01 | 一个狂人
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
武周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时任洛阳县丞的杜审言因“不慎言”被贬吉州任司户参军,这在“风声鹤唳”的武则天时代,为官被贬本是司空见惯的事,连谈资都算不上。
但是杜审言赴任时,以陈子昂、宋之问为首的文坛巨匠多达45人,纷纷为杜审言送行饯别。
于是这件事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大事了。
天津桥下的说书先生把这桩奇谈讲得有鼻子有眼睛,两文钱一碗的花茶,能让人津津有味地喝上一下午。
公元699年,武周王朝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时任吉州司户参军的杜审言因得罪了员外司户郭若讷、司马周季重,而被合谋诬陷,给定了死罪。
杜审言有儿杜并,年方16岁,刚入及冠之年,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
知父亲遭人诬陷,于是他趁月黑风高夜,悄悄潜入了司马府刺杀了周季重,而他自己也被守府侍卫当场杖毙。
因此,杜审言死罪获免,罢去官职为布衣,杜审言返洛后,大张旗鼓为儿悼念叫屈,天下文人士大夫纷纷声援,
就连宰相苏颋、修文馆学士刘允济也为杜并撰写了墓志铭和祭文,忿不平的同时也颂其孝径。
于是,整个洛阳城的说书先生都疯了,从早晨能一直讲到晚上,茶水也涨到了5文钱一碗,不续杯。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并在长安亲自召见了他,擢为著作佐郎。
次年,杜审言升膳部员外郎,扈从武则天回洛,从教阅。
{!-- PGC_COLUMN --}
这也是杜审言声名最盛的时期。
02 | 京兆杜氏
要问杜审言此前官职不大,为何敢如此狂妄,又受文人士子所推崇,这就要从他的家世说起。
杜审言出身出“京兆杜氏”,有“去天尺五”之称,是隋唐后与“京兆韦氏”权力最大的两个家族,门下出了许多宰相和高官,其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连皇权都颇为忌惮。
另外,杜审言少年时,便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时人称:崔、李、苏、杜。
所以后来杜甫和人聊天时,总是说“我祖如何如何”,因为他确实有个很傲的爷爷。
时,苏味道任天官侍郎,尚未入阁称相,杜审言参加考判,出来便对人说“味道必死”。
他人不解,便问何意?
杜审言便笑着说,他见了我的文章,必将羞愧至死。
除此之外,杜审言还扬言:屈原、宋玉和我比起来,只能算个衙役,王羲之跟我比书法,只能算学生。
杜审言有个好孙儿,但其实苏味道也不差,苏东坡之文采不说盖千古,盖两宋还是有余的。
杜审言临终前还有一狂言,他病重之际,宋之问、武平一等一些文臣前去探望,杜审言感慨到:我死了,大唐的文人们就能松口气了,他们都被我压得太苦了。
这话听起来固然有刺,但杜审言也的确是有才华。
03 | 诗名千古
心是伤归望,春归异往年。
河山鉴魏阙,桑梓忆秦川。
花杂芳园鸟,风和绿野烟。
更怀欢赏地,车马洛桥边。
出自杜审言的《春日怀归》
公元675年春,杜审言卸隰城县尉任,迁蜀川县尉,曾至长安受命。
当时王勃也在长安,遂为他送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其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更是成为了千古经典。
四年后蜀州任满,杜审言回京调选,这个时候王勃已经溺海身亡,杜审言忆起往昔旧事,一时感怀,写下了这首《春日怀归》。
杜审言擅五言,他笔下的诗也多为五言,尤其是近体诗,对盛唐影响极大。
04 | 与世长辞
虽说杜审言狂妄不羁,但他也有被诟病失节的地方。
武则天圣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时,杜审言曾依附张易之,故神龙政变后,他被贬去了岭南,途中还与沈佺期、宋之问赋诗唱和,而这些人无一不是曾媚张家兄弟的。
实际上,当时张氏兄弟权倾朝野,武则天又过度纵容,朝臣为了保官、保命,几乎没有几个不惧怕他们的。
所以张柬之发动政变时,首先诛杀了昌宗兄弟。
景龙元年,即公元707年,杜审言遇赦北归,任国子监主簿,次年入修文馆直学士。
然而,这也是杜审言人生中最后一年了。
他病故后,宋之问作祭文,武平一作表,葬河南,追赠著作郎。
杜审言有一首《渡湘江》,为其诗作中优佳之笔: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作于公元705年,武则天禅位后,李唐复辟,杜审言流放峰州,渡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望着一江滔滔的春水,已入人生晚年的杜审言不禁感慨万千,悲思愁绪,一触而发。
客观来讲,杜审言诗名远不及杜甫,但他所处的时期比较特殊,也因身份而贵,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总体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