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杜审言:敢为“狂人”的资本是,他的确很会写诗

杜审言:敢为“狂人”的资本是,他的确很会写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莱说科技 访问量:1083 更新时间:2023/12/31 23:09:57

每天学一点知识,让生活充满诗意

01 | 一个狂人

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

武周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时任洛阳县丞的杜审言因“不慎言”被贬吉州任司户参军,这在“风声鹤唳”的武则天时代,为官被贬本是司空见惯的事,连谈资都算不上。

但是杜审言赴任时,以陈子昂、宋之问为首的文坛巨匠多达45人,纷纷为杜审言送行饯别。

于是这件事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大事了。

天津桥下的说书先生把这桩奇谈讲得有鼻子有眼睛,两文钱一碗的花茶,能让人津津有味地喝上一下午。

公元699年,武周王朝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时任吉州司户参军的杜审言因得罪了员外司户郭若讷、司马周季重,而被合谋诬陷,给定了死罪。

杜审言有儿杜并,年方16岁,刚入及冠之年,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

知父亲遭人诬陷,于是他趁月黑风高夜,悄悄潜入了司马府刺杀了周季重,而他自己也被守府侍卫当场杖毙。

因此,杜审言死罪获免,罢去官职为布衣,杜审言返洛后,大张旗鼓为儿悼念叫屈,天下文人士大夫纷纷声援,

就连宰相苏颋、修文馆学士刘允济也为杜并撰写了墓志铭和祭文,忿不平的同时也颂其孝径。

于是,整个洛阳城的说书先生都疯了,从早晨能一直讲到晚上,茶水也涨到了5文钱一碗,不续杯。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并在长安亲自召见了他,擢为著作佐郎。

次年,杜审言升膳部员外郎,扈从武则天回洛,从教阅。

{!-- PGC_COLUMN --}

这也是杜审言声名最盛的时期。

02 | 京兆杜氏

要问杜审言此前官职不大,为何敢如此狂妄,又受文人士子所推崇,这就要从他的家世说起。

杜审言出身出“京兆杜氏”,有“去天尺五”之称,是隋唐后与“京兆韦氏”权力最大的两个家族,门下出了许多宰相和高官,其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连皇权都颇为忌惮。

另外,杜审言少年时,便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时人称:崔、李、苏、杜。

所以后来杜甫和人聊天时,总是说“我祖如何如何”,因为他确实有个很傲的爷爷。

时,苏味道任天官侍郎,尚未入阁称相,杜审言参加考判,出来便对人说“味道必死”。

他人不解,便问何意?

杜审言便笑着说,他见了我的文章,必将羞愧至死。

除此之外,杜审言还扬言:屈原、宋玉和我比起来,只能算个衙役,王羲之跟我比书法,只能算学生。

杜审言有个好孙儿,但其实苏味道也不差,苏东坡之文采不说盖千古,盖两宋还是有余的。

杜审言临终前还有一狂言,他病重之际,宋之问、武平一等一些文臣前去探望,杜审言感慨到:我死了,大唐的文人们就能松口气了,他们都被我压得太苦了。

这话听起来固然有刺,但杜审言也的确是有才华。

03 | 诗名千古

心是伤归望,春归异往年。

河山鉴魏阙,桑梓忆秦川。

花杂芳园鸟,风和绿野烟。

更怀欢赏地,车马洛桥边。

出自杜审言的《春日怀归》

公元675年春,杜审言卸隰城县尉任,迁蜀川县尉,曾至长安受命。

当时王勃也在长安,遂为他送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其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更是成为了千古经典。

四年后蜀州任满,杜审言回京调选,这个时候王勃已经溺海身亡,杜审言忆起往昔旧事,一时感怀,写下了这首《春日怀归》。

杜审言擅五言,他笔下的诗也多为五言,尤其是近体诗,对盛唐影响极大。

04 | 与世长辞

虽说杜审言狂妄不羁,但他也有被诟病失节的地方。

武则天圣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时,杜审言曾依附张易之,故神龙政变后,他被贬去了岭南,途中还与沈佺期、宋之问赋诗唱和,而这些人无一不是曾媚张家兄弟的。

实际上,当时张氏兄弟权倾朝野,武则天又过度纵容,朝臣为了保官、保命,几乎没有几个不惧怕他们的。

所以张柬之发动政变时,首先诛杀了昌宗兄弟。

景龙元年,即公元707年,杜审言遇赦北归,任国子监主簿,次年入修文馆直学士。

然而,这也是杜审言人生中最后一年了。

他病故后,宋之问作祭文,武平一作表,葬河南,追赠著作郎。

杜审言有一首《渡湘江》,为其诗作中优佳之笔: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作于公元705年,武则天禅位后,李唐复辟,杜审言流放峰州,渡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望着一江滔滔的春水,已入人生晚年的杜审言不禁感慨万千,悲思愁绪,一触而发。

客观来讲,杜审言诗名远不及杜甫,但他所处的时期比较特殊,也因身份而贵,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总体还是很高的。

标签: 杜审言

更多文章

  • 杜审言:文坛上的第一狂人,号称屈原和王羲之都只配给他当下属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杜审言

    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稍微学点文史之人,定是知道这杜审言的,且不说他是奠定唐诗格律之人,还同李峤、崔融和苏味道一起,被称为“文章四友”,红极一时,并且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孙子,名叫杜甫。其实在唐代,杜甫的诗作并未被人所赏识,那名声最大的是李白,可以说,杜审言在唐代的名气是高于杜甫的,只是到了宋代

  • 杜审言自傲无人能比,却有个孝顺儿子和一个受后世敬仰的孙子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杜审言

    如果要推选一个狂士,我觉得此人可以入选,为什么呢?请看一看他到底有多少狂。 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五·轻薄一 》 屈原和宋玉是著名的辞赋家,宋玉是屈原的徒弟,这位仁兄觉得他写的文章,如果屈原和宋玉看到了,也只能当他的帮手。他写的字,如果书圣王羲之见到

  • 重识薛家(增八)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凭什么号称孤篇盖全唐

    历史人物编辑:民间故事会标签:张若虚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中国文化的风潮也重新吹遍了大江南北。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推广中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尽管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唐诗的魅力依旧不减,赢得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推崇。在各方文学爱好者称赞唐诗的文章中,总会提到一首唐诗叫做《春江花月夜》。他们对这首诗极为推崇,号称

  • 张若虚一生留下2首诗,仅用一首击败李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历史人物编辑:天生有梦标签:张若虚

    一眼大唐,梦回神都。如今大唐距离我们千年之久,但唐诗百首陪伴我们跨越千年。一首首对仗工整的诗句,仿佛带我们回到那大唐盛世。世人皆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却不知唐朝还有一位“孤篇盖全唐”的诗人——张若虚。大唐盛世,诗赋满朝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开放且最强盛的一个朝代。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 杨广这两首诗,启发了张若虚,写下孤篇横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张若虚

    世人只知“孤篇横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杨广也有两首在唐朝的历史当中,除了那些非常有名的政客,还有很多出名的文人,要想了解整个唐朝,眼光不能只是局限于朝堂中,还应该把目光看向那些大诗人们,他们的人生也向我们反映了唐朝的一些状况。在唐朝时期,有着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张若虚。关于他的字还有号

  • 张若虚、白居易、苏轼、白居易、曹雪芹,每人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历史人物编辑:春花灿烂标签:张若虚

    张若虚、白居易、苏轼、白居易、曹雪芹,每人一首描写春天的经典名篇,值得欣赏,还有译文呢 !一、《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唐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 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不输张若虚!一代帝王的柔情你可懂?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曲调有说陈后主始创,也有说是隋炀帝所创。从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所载的两首杨广诗来推断,杨广作此诗应在张若虚之前。我们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首诗冠压全唐,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杨广的同题诗读来,却也不输张若虚。黄昏时分,远眺长江,暮霭沉沉,江水浩渺,水波不兴。而江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孤篇压盛唐?

    历史人物编辑:阅微文史堂标签:张若虚

    古代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被现代人敬仰传颂,必定有它独特的价值。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唐宋时期的文学。这两个时代出现的文学明星有很多,其中有很多人获得了光荣的称号。他们的作品一直到现代,还是国人在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同样令人瞩目的是富有文学魅力的时代,盛唐成为了后人们纷纷向

  • 打好高中语文基础5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历史人物编辑:地理历史纵横交错标签:张若虚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细读原文铺垫根基: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

  • 《书法问集》1136、你认为是王羲之的草书好,还是怀素的草书好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笔记标签:怀素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味。笔法是指用笔的技法和方法,既包括用笔的效果,也包括用笔的过程。用笔的效果指的是字画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笔墨效果,如笔画的粗细、方圆、饱满、柔媚、潇洒等等,是笔法运用的结果。而用笔的过程则指的是书画家在创作时所使用的笔法技巧和运用的方法,如控制笔画的轻重、快慢、疏密、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