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贺知章:出身富贵,一生在中央当公务员,打工人羡慕不已的人生

贺知章:出身富贵,一生在中央当公务员,打工人羡慕不已的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朝说文史 访问量:567 更新时间:2024/1/19 23:46:55

唐朝的诗坛可谓是群星璀璨,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一线明星,人们对他们的作品自然是如数家珍。但要说起贺知章,很多人脑子就转不过弯了:“这是哪个十八线小明星?”

说起来,贺知章也算是诗红人不红的典型代表了,毕竟三岁小孩都会背他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跟同朝代的诗人相比,贺知章的这一生,可以说得上是顺风顺水,最起码没有贬来贬去,大起大落。

(一)

公元659年,老贺出生于浙江萧山,虽然不知道他家境怎么样,但据说老贺从小就饱读诗书,吟诗作对可以说是顺手拈来,想来他们家条件应该差不到哪里去。

你说这出身好也就算了,老贺的运气也好得不行。

公元695年,36岁的老贺决定到长安参加公务员考试,一大清早,老贺就拿起行李出发了,他要到钱塘江的码头乘船北上,家里的亲友全都来为他送行。

刚到码头,老贺就听到了云门寺的钟声: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贺知章《早发》

老贺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还没走多远就开始想念家人了。

老贺是幸运的,第一次到京城参加国考,没想到一次性就考上了,要是孟郊有老贺这运气,可能也就不至于一生穷苦了。

考上公务员以后,老贺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相当于现在清华北大里的学院院长。

当上院长以后,老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坚决执行“996工作制”,有一批比他年纪还大的老臣看不惯了,说老贺工作能力不强,所以才每天加班加点,而且还歧视老贺是南方人。

看来地域歧视在古时候就有了。不过老贺也没有直接跟他们吵架,而是作诗回怼:

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贺知章《答朝士》

你们有脸嘲笑我是南方人,你们知道北方人喜欢吃的山珍海味大多是来自南方吗?

在这个位置上做了一段时间后,老贺又先后担任过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职位,事业可谓是节节高升。

但老贺的人生还没有到顶呢,唐玄宗知道老贺有两把刷子,所以就安排他去给太子当老师,还说老贺是一个有才有德的人,这老贺想不受宠都难啊!

人到了一定的位置以后,身边巴结的人也就多了,据说老贺家的门槛都快被人踏破了,但老贺还是保持住了读书人的本性,一个都没理。

(二)

公元742年,李白千里迢迢从老家来到了长安,此时的他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普通人,虽然已经40岁了,但事业还是没有任何起色,就想着来长安找工作。

当时的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了,但还没有退休,眼明心亮着呢!不得不说,这日子过得好的人不仅长寿,而且老当益壮啊!

当时老贺已经走上了信道的道路,经常会去一些道观参观。

有一次在长安城外的紫极宫游玩时,老贺碰见了李白,虽然当时长安城的传媒业还不发达,但老贺也算是文坛中人,老早就听说过李白很会作诗,所以就问李白:“能不能给我看下你写的诗?”

老李就从怀中拿出一卷纸,上面着一首《蜀道难》。

老贺读完以后,惊讶地说道:“你小子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于是就要请李白去下馆子。

老李想着老贺官做得怎么大,我得抓住机会啊,这顿饭我请了。结果一掏腰包,发现半毛钱都没有,口袋比脸还干净。

老贺见状,一边笑一边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准备拿来作酒钱,老李赶忙阻拦:“这可使不得,这是皇帝赏赐给你的东西,怎么能说卖就卖呢。”

贺知章仰面大笑说:“这算得了什么?你都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了。”

这可把老李感动得一塌糊涂。

后来,老贺向皇帝推荐了李白,老李这才有机会出任翰林学士。老李对此非常感恩,他一生中怼天怼地,就连皇帝都不放过,但对老贺却非常敬重,老贺去世时他还伤心了很久。

(三)

老贺大概是85岁时,生了一场大病,本来家人认为已经无力回天了,但没想到老贺后面又醒过来了。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了,就递交了辞职信,想要回家当道士。据传老贺在生病前遇到一位道法高深的道长,道长告诉他想要在修道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到深山老林里修炼,一边工作一边修道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大病之后,老贺下定决心回家修道。

毕竟是在中央工作多年,又是皇帝身边的左膀右臂,皇帝十分舍不得老贺,不仅召集朝廷大员为老贺饯行,还亲自给他写了诗。

这样的待遇,在唐朝诗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毕竟其他的诗人,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此外,当时还在朝廷当公务员的李白知道老贺要告老还乡时,连夜给他写了一首饯别诗《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以此祝愿老贺的晚年生活能够快乐如意。

(四)

告老还乡以后,老贺便带着家人一路乘船南下,回到家乡的时候正好是春天,万物复苏、杨柳刚刚发芽,老贺见此情此景,诗兴大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老贺中年离乡,外出打拼过年,几十年没有回过家乡,虽然容貌已经老了很多,但家乡口音还没有完全忘记。

回到萧山老家,刚进村,老贺就遇到了几个在路边玩耍的小孩,他笑眯眯地问道:“你们认不认识我啊?”小孩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啊?”

老贺心生感慨:“离开家乡太久了,连村里人都已经不认识我了,还问我从哪里来。”

听着村里人说这些年的人事变化,望着家门前的镜湖流水,老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感伤: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老贺当即决定在镜湖边道士庄,重温少年时代的无忧岁月。

春去夏来,镜湖的荷花开得十分茂盛,老贺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湖中摘荷花和芰叶: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贺知章《相和歌辞·采莲曲》

不得不说,老贺住的这地方是典型的湖景房啊,每天抬头就能看到会稽山的云雾和树木,一出门就能看到镜湖上的荷叶,这生态环境,想不长寿都很难啊。

据传回乡后不久,老贺就去世了,但不知道他到底是哪一年去世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当时算是长寿的,活了将近九十年。

结语

贺知章的一生是幸运的,他而立之年步入仕途以后,就一直身居高位,成为皇帝、太子身边的近臣,人生鲜少风浪。但在朝为官时又能保持初心,出淤泥而不染。

此外,贺知章喜好诗书,不仅诗写得好,而且书法也不错,但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作品很少,一来无法一睹他的才学,二来无法了解其生平之事,但从可以考证的史实来看,贺知章的一生是殷实而安稳的,没有壮志未酬,也没有饱受饥苦。

这命格,着实让尔等打工人羡慕不已啊!

标签: 贺知章

更多文章

  • 贺知章请李白喝酒,却发现没带钱,最后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贺知章

    唐天宝元年,贺知章请李白喝酒,畅饮后却没钱付账,他顺手扯下身上的金龟挂饰抵酒钱,却差点因此获罪。当时,42岁的李白还是声名不显的一介布衣,他来到长安寻求出路,住在当时一个叫紫极宫的道观中。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听说了此事,立即赶往紫极宫看望李白,那时贺知章已是一位84岁高龄的老者。身居高官显位,年事已

  • 谁是唐代最狂诗人?不是“诗狂”贺知章,也不是李白,猜到算我输

    历史人物编辑:柒月书生标签:贺知章

    唐朝是一个历史上极其知名的朝代,在那个时代,唐朝的国力达到了世界上的鼎盛,同时诗词艺术百花齐放,诞生了一大批有名的诗人,这些人不仅为唐朝的国力点缀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还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名篇佳作,令人回味无穷。而说起唐朝的诗人,那些风流才子没有三天三夜难以说尽,但是人们总会想到一些特殊的标签,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狂客”贺知章

    历史人物编辑:曲院怜风荷标签:贺知章

    年度良心剧《长安十二时辰》终于更新完了,但精彩的剧情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最后一集长安城危机解除。快结尾处,有一个场景,屋外飘着鹅毛大雪,屋内一个垂垂老者缓缓铺展宣纸,提笔写了两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久,圣人玄宗皇帝带着侍卫到住处找寻他,但人已离去,只看到案几上的两句诗,于是提笔续写

  • 双面间谍封德彝:把李世民玩得团团转,到死都没被发现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封德彝

    大臣封德彝可谓是把首鼠两端,左右逢源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早年间跟随杨素,后来又依附虞世基、宇文化及,这些人后来都完蛋了,但是封德彝却一直得以保全,并在武德二年投到了李渊的麾下。在李渊这里,封德彝深度参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太子之争,根据《旧唐书》记载,在兄弟阋墙期间,封德彝多次给李世民贡献良策,“太宗以

  • 唐初突厥势力猖獗,为何宰相温彦博主张收服,魏征不同意呢?

    历史人物编辑:傅强观标签:温彦博

    初唐边境并不太平,特别是西部突厥势力比较强大,经常犯边,让唐太宗很是恼火。这时就向宰相魏征和温彦博征求意见。这俩人意见并不统一。温彦博对突厥的分析主要有三句话:一是认为“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二是认为“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三是“今陛下仁

  • 再论马嵬坡之变:安保队长陈玄礼只是打手,太子李亨才是幕后黑手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陈玄礼

    李亨作为唐玄宗的太子,在安史之乱中,意识到夺权的机会来了!很多人不解,李亨已经是太子了,也就是帝国的接班人,为啥他还要夺权呢?原因很简单,他的老爹唐玄宗李隆基不是一般人。首先,李隆基寿命很长,身体倍儿棒。我们从他俩的结局就能看得出来,78岁的唐玄宗刚死了半个月,李亨就跟着走了。如果李亨按部就班等待继

  • 马嵬坡之变,杨贵妃和杨国忠之死,是太子阴谋?与陈玄礼合谋?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陈玄礼

    天宝15年6月13日,潼关被安禄山攻破的消息传到长安。进入长安的门户被打破,长安城无险可守。李隆基仓皇逃窜,和慈禧太后逃向西安的过程差不多,没有任何准备。当这支队伍浩浩荡荡抵达咸阳东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跑光了。杨国忠自己的钱买了些胡饼给大家吃,当然仅限于李隆基和身边的这些人。经过一阵子的宣传

  • 陈玄礼发动马嵬坡之变,却能活到善终,唐玄宗有三点理由不动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陈玄礼

    “前因”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彻底爆发,这场军事政变迅速让大唐由盛转衰。河朔三镇除安禄山之外,其余节度使均起兵谋逆。他们嘴里说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杨玉环这对奸臣佞贼。可天下大乱之后,四海诸侯并起,其本质还是想推翻李家王朝。在此危难之际,郭子仪挽狂澜于既倒倒,扶大厦之将倾,用了近9年

  • 陈玄礼为何要在马嵬驿背叛唐玄宗?这场兵变真的那么简单?真相了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陈玄礼

    陈玄礼是唐玄宗的一员爱将,但是在马嵬驿的时候却背叛了唐玄宗,逼迫唐玄宗杀死了杨国忠兄妹,颇有一丝落井下石的意思。不过在我看来落井下石算不上,只能说是一个臣子为了帝国的将来,不惜以胁迫皇帝的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杨国忠对于唐朝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我就不多说了,当唐玄宗一行三千多人狼狈不堪的逃到马嵬驿时,种

  • 杨贵妃做错了什么,让陈玄礼愤恨难平,宁愿兵变都要置她于死地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陈玄礼

    唐朝时期经济和文化都空前繁荣,而开创了这个盛世的除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外,还有一个就是李隆基创下的开元盛世了,李隆基在武则天死后发动了兵变,和太平公主一起处置了之前的太后势力,得权之后的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和文化,最终让唐朝重新走向了富强。杨家有女初长成但是在四海清平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贪图享乐,甚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