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白初见贺知章,送上第一首诗并非《蜀道难》,而是这首“歪诗”

李白初见贺知章,送上第一首诗并非《蜀道难》,而是这首“歪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孙成说历史 访问量:551 更新时间:2023/12/20 15:43:57

很多人私下问小珏,“诗仙”这个称号到底是什么时候花落李白头上的?其实,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但绝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这个称呼是贺知章首先叫出来的。当八十多岁的贺知章接受李白的拜访时,见到《蜀道难》后,不顾自己的身份,《本事诗》是这样记载当时场景的: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然而,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中记载,李白初遇贺知章时,献上的第一首诗并非《蜀道难》,而是《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乌栖曲》是乐府旧题,已经被南梁的众多文人写烂了,大多反映的是宫廷靡靡之风。可在李白的手中,酒瓶却装上了新酒。看起来差不多的内容,却包含了深刻的寓意。

诗歌开篇点题,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同时,李白又用这一句,引出了吴王夫差的典故,无疑是大家气派。一个“醉”字,就将西施的娇媚和吴王的荒淫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出来,可谓神来之笔。更为绝妙的是,在李白的构思下,吴宫出现在昏林暮鸦的背景中,本身就给读者感受到吴国朝政幽暗的气氛和国力日薄西山的态势。

在第三句中,诗人写宴会的歌舞,却只是一笔带过,落脚在“欢未毕”。时光匆匆而逝,这是沉浸在莺歌燕舞中的当局者无法感知的,他们遗憾的只是春宵苦短,却不会发现第四句中所说落日已经被西边的山峰吞食了大半。

看上去,李白还是没有直抒胸臆,却是在用极其巧妙的手法,讽刺吴王夫差只是拜倒在石榴裙下,沉浸于享乐之中。太阳被遮挡了一半,这本身就是对朝政越来越昏暗的隐喻。

第五句中的“银箭金壶”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它的漏水过多,还是在表明时间流逝,更在暗示吴国时日无多。第六句没有人称,但从全文来看,指的一定就是吴王,他在这个时候起身,却只看到“秋月坠江波”。

刚刚还是太阳下山,行文至此又是一夜。就在这日夜笙歌中,不问朝政的夫差终于开始有所觉悟。但是,一个“坠”字,其实已经反映了国事衰微,无可奈何。吴国的衰弱,也就在诗人淡淡的笔墨中越来越明显,到了无可救药之时。

所以,最后一句“东方渐高奈乐何”显得格外分明。”“高”是“皜”的假借字,此时东方微白,天已发亮,歌舞不能继续下去,太平的日子马上就将结束,吴王的好日子当然也已到了尽头。

我们知道,李白说的实际上就是吴王夫差打败越国,报了父仇之后,反而不思进取,被西施所迷惑,最终亡国的故事。《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还记载,当贺知章吟诵这首诗时,还夸它“此诗可以哭鬼神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是范传正为李白新墓所写的碑文,根据范传正的时代和地位,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极高。那么,为什么贺知章为什么就说了这句话,没有进一步发表看法呢?

这是因为,李白的这首诗显然还有更深的含义。一般古人用典,都是讽喻当时的朝政,否则就是无病呻吟。李白显然看到了开元盛世下的阴影,看到了唐玄宗由明变暗,发生着和夫差相同的变化。所以,他明写吴国,实写大唐,明写夫差,实写玄宗。

李白年轻气盛,当时又没有官位在身,再加上唐朝包容性很强,不兴文字狱,所以他可以畅所欲言,并不没有人为难他。贺知章却不同,他肯定读懂了李白的意思,所以才发出“哭鬼神”,这不仅是艺术上的欣赏,更是在思想性上的认同。但是,贺知章一生顺遂,也不过问朝政大事,他经历了开元盛世,不愿意看到落幕,所以不愿多言,也不敢多言。

当然,也可能就是他的态度,让李白抛出了更牛的作品《蜀道难》。也就是它,让贺知章再也无法正襟危坐,只能以堂堂文章宿老的身份,成为了李白的粉丝。

很多读者私信问小珏,如何能培养孩子养成阅读唐诗习惯,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小珏也不是教育专家,但我们现在有专家啊。推荐一套书籍,涵盖唐诗宋词元曲,特别有纳兰性德、李清照、李煜仓央嘉措的经典诗集,一共十本书,一次投资拥有多部经典。讲解唯美,通俗易懂,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很合适。不管什么时代,多读点书总是不会错的。而且,平台与商家搞活动,一套10册才149元,每本不到15元,从我这里进入领券还能减10元,链接奉上。

标签: 贺知章

更多文章

  • 贺知章:出身富贵,一生在中央当公务员,打工人羡慕不已的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贺知章

    唐朝的诗坛可谓是群星璀璨,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一线明星,人们对他们的作品自然是如数家珍。但要说起贺知章,很多人脑子就转不过弯了:“这是哪个十八线小明星?”说起来,贺知章也算是诗红人不红的典型代表了,毕竟三岁小孩都会背他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 贺知章请李白喝酒,却发现没带钱,最后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贺知章

    唐天宝元年,贺知章请李白喝酒,畅饮后却没钱付账,他顺手扯下身上的金龟挂饰抵酒钱,却差点因此获罪。当时,42岁的李白还是声名不显的一介布衣,他来到长安寻求出路,住在当时一个叫紫极宫的道观中。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听说了此事,立即赶往紫极宫看望李白,那时贺知章已是一位84岁高龄的老者。身居高官显位,年事已

  • 谁是唐代最狂诗人?不是“诗狂”贺知章,也不是李白,猜到算我输

    历史人物编辑:柒月书生标签:贺知章

    唐朝是一个历史上极其知名的朝代,在那个时代,唐朝的国力达到了世界上的鼎盛,同时诗词艺术百花齐放,诞生了一大批有名的诗人,这些人不仅为唐朝的国力点缀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还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名篇佳作,令人回味无穷。而说起唐朝的诗人,那些风流才子没有三天三夜难以说尽,但是人们总会想到一些特殊的标签,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狂客”贺知章

    历史人物编辑:曲院怜风荷标签:贺知章

    年度良心剧《长安十二时辰》终于更新完了,但精彩的剧情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最后一集长安城危机解除。快结尾处,有一个场景,屋外飘着鹅毛大雪,屋内一个垂垂老者缓缓铺展宣纸,提笔写了两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久,圣人玄宗皇帝带着侍卫到住处找寻他,但人已离去,只看到案几上的两句诗,于是提笔续写

  • 双面间谍封德彝:把李世民玩得团团转,到死都没被发现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封德彝

    大臣封德彝可谓是把首鼠两端,左右逢源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早年间跟随杨素,后来又依附虞世基、宇文化及,这些人后来都完蛋了,但是封德彝却一直得以保全,并在武德二年投到了李渊的麾下。在李渊这里,封德彝深度参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太子之争,根据《旧唐书》记载,在兄弟阋墙期间,封德彝多次给李世民贡献良策,“太宗以

  • 唐初突厥势力猖獗,为何宰相温彦博主张收服,魏征不同意呢?

    历史人物编辑:傅强观标签:温彦博

    初唐边境并不太平,特别是西部突厥势力比较强大,经常犯边,让唐太宗很是恼火。这时就向宰相魏征和温彦博征求意见。这俩人意见并不统一。温彦博对突厥的分析主要有三句话:一是认为“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二是认为“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三是“今陛下仁

  • 再论马嵬坡之变:安保队长陈玄礼只是打手,太子李亨才是幕后黑手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陈玄礼

    李亨作为唐玄宗的太子,在安史之乱中,意识到夺权的机会来了!很多人不解,李亨已经是太子了,也就是帝国的接班人,为啥他还要夺权呢?原因很简单,他的老爹唐玄宗李隆基不是一般人。首先,李隆基寿命很长,身体倍儿棒。我们从他俩的结局就能看得出来,78岁的唐玄宗刚死了半个月,李亨就跟着走了。如果李亨按部就班等待继

  • 马嵬坡之变,杨贵妃和杨国忠之死,是太子阴谋?与陈玄礼合谋?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陈玄礼

    天宝15年6月13日,潼关被安禄山攻破的消息传到长安。进入长安的门户被打破,长安城无险可守。李隆基仓皇逃窜,和慈禧太后逃向西安的过程差不多,没有任何准备。当这支队伍浩浩荡荡抵达咸阳东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跑光了。杨国忠自己的钱买了些胡饼给大家吃,当然仅限于李隆基和身边的这些人。经过一阵子的宣传

  • 陈玄礼发动马嵬坡之变,却能活到善终,唐玄宗有三点理由不动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陈玄礼

    “前因”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彻底爆发,这场军事政变迅速让大唐由盛转衰。河朔三镇除安禄山之外,其余节度使均起兵谋逆。他们嘴里说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杨玉环这对奸臣佞贼。可天下大乱之后,四海诸侯并起,其本质还是想推翻李家王朝。在此危难之际,郭子仪挽狂澜于既倒倒,扶大厦之将倾,用了近9年

  • 陈玄礼为何要在马嵬驿背叛唐玄宗?这场兵变真的那么简单?真相了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陈玄礼

    陈玄礼是唐玄宗的一员爱将,但是在马嵬驿的时候却背叛了唐玄宗,逼迫唐玄宗杀死了杨国忠兄妹,颇有一丝落井下石的意思。不过在我看来落井下石算不上,只能说是一个臣子为了帝国的将来,不惜以胁迫皇帝的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杨国忠对于唐朝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我就不多说了,当唐玄宗一行三千多人狼狈不堪的逃到马嵬驿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