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由《为徐敬业讨武则天》浅谈骆宾王的“不识时务”

由《为徐敬业讨武则天》浅谈骆宾王的“不识时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洞悉娱乐圈 访问量:112 更新时间:2023/12/29 2:20:34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骆宾王,字观光,初唐四杰之一,传言七岁的时候就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咏鹅》,这份才情哪怕是在天才辈出的唐朝也堪称名列前茅。

但是世人对骆宾王的了解大多也就仅局限于知道他是一名极有名的诗人,其实这样说来骆宾王与李白有几分相似,文章诗篇天下传名且流传万世,但是政治生涯却为人陌生且都是以悲剧结尾。

武曌篡唐,中宗蒙尘

永淳二年,唐高宗李治病重,留下诏书由后来的唐中宗李显灵前继位,皇后武曌代为决定李显所不能决定的军国大事。等到李治驾崩,李显继位之后,尊武曌为皇太后。

按照李治的遗诏,其实应该是大臣裴炎与皇太后武曌一起辅佐李显,但是裴炎想做霍光,武曌想做吕后,两人各有心思,一起蚕食李显的势力,慢慢地架空李显。

李显此人,不好说到底昏庸与否。面对裴炎和武曌的架空,李显极力地进行对抗,并且极力地希望能够培养一股忠心于自己的势力。

当时朝廷上的大臣大概一半是武曌的娘家人或者是忠于武曌的臣子,另一半则是与裴家关系颇深、休戚相关的勋贵和世家,剩下的就是些态度不明,并且能力不高的李唐宗室,这都不是李显合适的拉拢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将目光放在了自己老婆的娘家人身上。

嗣圣元年,李显想要擢升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宰相,而韦玄贞此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普州参军,因此遭到了裴炎的强烈反对。裴炎的反对不管是从官场默认的规矩来讲还是从唐朝的律法和官员升任的规定来讲都不能说是错误,而李显面对裴炎的顶撞竟然一下昏了头,说出了他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有不可以,何况宰相职位这种话。

李显说出这句话,立马就让武曌和裴炎抓住了小辫子。等到裴炎将这番话上报给武曌之后,武曌大为恼火,以昏庸无道为名将李显贬为庐陵王,由李旦来做皇帝,成了武曌的傀儡。

而李旦成为傀儡,让武曌成为吕后还远远不够,她要的不仅仅是垂帘听政,而是母仪天下,君临天下!

果不其然,李旦被迅速地架空,只剩下皇帝的尊称,却没有一点皇帝的权力,甚至召见大臣,沟通军队,出面的都是武曌,此时的唐朝除了国号尚未更改,实际上已经被武曌篡位,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变成了异姓之人。

为了消除李唐宗室对帝国的影响力,也是为了使消除自己统治的后患,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门,任用酷吏,威胁朝廷重臣,迫害开国勋贵之后,甚至将屠刀架在了李唐宗室的脖颈之上。

在武曌对李唐宗室和勋贵之后的屠戮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令人费解。当时的朝廷上大概有三类人,一是李唐宗室,二是武曌亲信,三是勋贵士族,从关系上讲李唐宗室应该与李显李旦更为亲近,而勋贵士族也应当与李唐宗室有着不浅的联系。

早在太宗时期,太宗就经常把皇女下嫁给勋贵之子,或者皇子迎娶勋贵之女,况且裴炎本人就算想做霍光,那也应该在当时就支持李显,与李显合力将武曌架空,使之成为一个空有其名的皇太后,把武家人逐出朝廷,自己再以“清君侧”之功稳坐丞相位,慢慢地成为嗣圣年的霍光。

不论从家族关系来讲,还是从个人利益来讲,裴炎前期与武曌形成一种不约而同的联手,共同架空李显都是一招败笔。

敬业叛乱,讨武檄文

武曌对勋贵还有李唐宗室的屠戮引起了大规模的贵族恐惧,在徐敬业被贬至柳州后,他已经发现了武曌这个人的无情和残暴手段,为了权力,连亲生儿子都可以使之死无葬身之地,对待他这般的贵族,只会是更加疾风骤雨的手段。

为谋自保,或者也为了其他目的,以徐敬业为首的被武曌贬谪、陷害的官员和贵族齐聚扬州,准备以匡复庐陵王的口号起事。说是起事,其实际就是谋反,如果单是起事,为何要诛杀无辜的陈敬之等人?

如果单是为庐陵王,为李唐皇朝起事,为何不将这些忠君爱国之辈收入麾下?徐敬业等人密谋行动的实际意义就是谋反、叛乱,匡复庐陵王只不过是他们的噱头和名义而已,毕竟师出无名和师出有名的差别并不只是一字之差。

徐敬业叛乱还涉及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那就是骆宾王。

骆宾王在武曌上位之后,由长安主簿被贬为临海丞,放在今天就相当于是从北京市长秘书一下变成十八线小县城的副市长,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好接受,尤其是像骆宾王这样以做官为追求的儒家书生。

愤怒之下,骆宾王参与了徐敬业的叛乱,并且大手一挥,才气磅礴而出,写下了一篇流传至今的《讨武曌檄》。

《讨武曌檄》通篇洋洋洒洒四百余字,既将武曌骂得体无完肤,又使徐敬业等人的叛乱师出有名,成了“爰举义旗,以清妖孽”,还创造性地让天下人共同来评定此时的世界到底是谁家的天下,到底姓武还是姓李。总之,初唐四杰之一的才气在这一篇檄文中彰显得淋漓至尽,就算是当初写下《讨贼檄文》的陈琳来,也要拍手称赞。

所以当这篇檄文被呈送到武曌跟前的时候,武曌读后竟然没有因此产生对骆宾王的愤怒,只是惋惜如此人才流落田野,宰相失职。由此,骆宾王的才情确实可见一斑。

不识时务,千古叹息

虽说《讨武曌檄》确实才情极佳,让被讨的人都直言宰相失职,人才流落,但是这篇檄文却完完全全地显示出了骆宾王此人情商极低,不识时务。

骆宾王在这篇檄文开头写武曌非法把持朝政,出身卑贱,并不是温和贤良之辈,其实到这里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下一句,问题立马来了。

骆宾王写武曌便写武曌,最愚蠢的一点就是将一些宫闱秘事直白地写出来,说武曌乱了人伦,早先作为太宗的妃子却和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关系暧昧,还说武曌像是狐狸精一般勾引住了太宗和高宗。

在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隐早就已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骆宾王却偏偏要把这件事放到台面上讲,意思就是在说已故的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昏庸无道,宠幸妖妃,有亡国之彰。

更重要的是前面那句,不管内宫乱不论,不管武曌做了什么,都不是你骆宾王一介外臣能够议论的,难道说你之前的长安主簿的官职很大吗,又或者说是你的门路很广泛,别人皇亲贵族都不知道的秘辛就你骆宾王知道?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徐敬业等人,谁不知道这些宫里面的秘辛?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不说不议论罢了,只有骆宾王会愚蠢到把这些事情广而告之,想作为批判武曌的言语,却没有发现自己在批判武曌的同时,也得罪了李显李旦等皇室。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他们成功地推翻了武曌,让中宗或者睿宗恢复了皇权,让徐敬业这些人有了从龙的泼天大功,骆宾王的结局也一定不会好,因为他太不懂收敛,太不懂规矩,宫里的事,你骆宾王就算知道,也必须假装不知道,更别说到处乱讲,使皇家颜面蒙羞了。不单是李唐如此,也不单是武周如此,而是历朝历代都如此。

不管最后胜利的是武周还是徐敬业等“代表”的李唐,骆宾王就因为这么一篇文章,注定结局都不会好。

除此之外,骆宾王的不识时务还出现在他的站位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说是匡复庐陵王,其实就是一场大唐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斗,以武曌和武家人为代表的新贵族想要彻底把握大唐的权力,于是开始迫害以李显和徐敬业为首的大唐旧贵族,旧贵族们不甘心伸长脖子等着被杀,于是就借李显的名义反叛武曌,反抗新贵族对旧贵族的屠杀。

总之这就是一场贵族之间的纷争,哪边赢了哪边继续当贵族,哪边输了哪边灭九族,与骆宾王这样的普通官员、普通读书人关系不大,完全没必要参与。

何况武则天上位之后,贬谪的普通官员又不止骆宾王一个,并未见所有被武则天贬谪的普通官员都参加徐敬业的反军,说明骆宾王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只是他自己选择了要参加,要站在徐敬业这一边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武则天虽然已经把控朝纲,但是国号仍然是李,还没有改为武周,所以从大义和伦理纲常来讲,武则天是皇太后,是当今圣上的亲生母亲,武则天所代表的才应该是大唐正统,而徐敬业等人只不过是不成气候的叛乱者。

从实力上讲,徐敬业只具有扬州及其附近,驱赶囚犯和工匠为兵也只能勉强拉起一支十万人的兵马,而武则天控有天下,轻而易举就能交给李孝逸一支三十万人的精兵强将,孰强孰弱,无需多言。

骆宾王的不识时务可见一斑。最终再也不见骆宾王的身影,有人说是死在乱军之中,有人说是被武曌暗中清算,也有人说是归隐山林,但无论如何,这名才情非凡的诗人因为他的不识时务,提前退出了大唐的诗集,他的文采才情,也戛然于《在军登城楼》。

标签: 徐敬业

更多文章

  • 唐朝的名将李勣与徐茂公、李敬猷、徐敬业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徐敬业

    唐朝名将李勣在演义和评书中又叫徐茂公,实际上应该是徐懋功。而且李勣原本姓徐,名字为徐世勣,后来被赐姓李,成了李世勣。李世民继位后,避讳又改成了李勣。李勣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李震有三四个儿子,长子为李敬业,次子为李敬猷。也就是说李敬业和李敬猷都是李勣的孙子,这两个孙子真是坑祖父不浅,在武则天摄政时期起

  • 徐敬业就是大唐刺史,为何叛乱的时候,能够拥兵十万呢?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徐敬业

    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曾经也有人反对,甚至起兵反武。除了老李家的之外,徐敬业叛乱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但要清楚,老李家属于宗室,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而且响应者居多。可是徐敬业不一样,他只是一个刺史,这样的官职在大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他应该没有这样的影响力,组织如此庞大的军队。更何况,在他起兵的时候,

  • 名将李楷固:女婿叫李楷洛,狄仁杰饶他一命,60年后外孙救活大唐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李楷固

    公元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造反,武则天大怒,派出朝廷大军平乱,可没多久,李进忠便病死,手下大将李楷固率军投降武周王朝,可武则天却不乐意了,原因无他,李楷固太猛,跟武周王朝军队作战从未败过,狄仁杰听闻此事,对武则天道:“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必能感恩效节”,因为狄仁杰的一句话,李楷固免于一

  • 李白初见贺知章,送上第一首诗并非《蜀道难》,而是这首“歪诗”

    历史人物编辑:孙成说历史标签:贺知章

    很多人私下问小珏,“诗仙”这个称号到底是什么时候花落李白头上的?其实,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但绝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这个称呼是贺知章首先叫出来的。当八十多岁的贺知章接受李白的拜访时,见到《蜀道难》后,不顾自己的身份,《本事诗》是这样记载当时场景的: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然而,在《唐左拾遗翰林

  • 贺知章:出身富贵,一生在中央当公务员,打工人羡慕不已的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贺知章

    唐朝的诗坛可谓是群星璀璨,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一线明星,人们对他们的作品自然是如数家珍。但要说起贺知章,很多人脑子就转不过弯了:“这是哪个十八线小明星?”说起来,贺知章也算是诗红人不红的典型代表了,毕竟三岁小孩都会背他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 贺知章请李白喝酒,却发现没带钱,最后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贺知章

    唐天宝元年,贺知章请李白喝酒,畅饮后却没钱付账,他顺手扯下身上的金龟挂饰抵酒钱,却差点因此获罪。当时,42岁的李白还是声名不显的一介布衣,他来到长安寻求出路,住在当时一个叫紫极宫的道观中。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听说了此事,立即赶往紫极宫看望李白,那时贺知章已是一位84岁高龄的老者。身居高官显位,年事已

  • 谁是唐代最狂诗人?不是“诗狂”贺知章,也不是李白,猜到算我输

    历史人物编辑:柒月书生标签:贺知章

    唐朝是一个历史上极其知名的朝代,在那个时代,唐朝的国力达到了世界上的鼎盛,同时诗词艺术百花齐放,诞生了一大批有名的诗人,这些人不仅为唐朝的国力点缀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还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名篇佳作,令人回味无穷。而说起唐朝的诗人,那些风流才子没有三天三夜难以说尽,但是人们总会想到一些特殊的标签,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狂客”贺知章

    历史人物编辑:曲院怜风荷标签:贺知章

    年度良心剧《长安十二时辰》终于更新完了,但精彩的剧情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最后一集长安城危机解除。快结尾处,有一个场景,屋外飘着鹅毛大雪,屋内一个垂垂老者缓缓铺展宣纸,提笔写了两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久,圣人玄宗皇帝带着侍卫到住处找寻他,但人已离去,只看到案几上的两句诗,于是提笔续写

  • 双面间谍封德彝:把李世民玩得团团转,到死都没被发现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封德彝

    大臣封德彝可谓是把首鼠两端,左右逢源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早年间跟随杨素,后来又依附虞世基、宇文化及,这些人后来都完蛋了,但是封德彝却一直得以保全,并在武德二年投到了李渊的麾下。在李渊这里,封德彝深度参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太子之争,根据《旧唐书》记载,在兄弟阋墙期间,封德彝多次给李世民贡献良策,“太宗以

  • 唐初突厥势力猖獗,为何宰相温彦博主张收服,魏征不同意呢?

    历史人物编辑:傅强观标签:温彦博

    初唐边境并不太平,特别是西部突厥势力比较强大,经常犯边,让唐太宗很是恼火。这时就向宰相魏征和温彦博征求意见。这俩人意见并不统一。温彦博对突厥的分析主要有三句话:一是认为“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二是认为“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三是“今陛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