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名臣崔浩,集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家于一身,“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
崔浩生得貌美如妇人,官至司徒,位列三公。先后侍奉过三朝皇帝,即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位皇帝对他都是极为器重,参与军国大政,多谋而善断,居功至伟。
如此功勋卓著的一代名臣,却因为说了一些实话,得罪了鲜卑权贵,最终惨遭夷灭九族。不仅清河崔氏遭了秧,崔浩的姻亲——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等名门望族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
崔浩究竟说了哪些话?触犯了谁的利益?他在编修魏国国史《国记》的时候,秉笔直言,把鲜卑皇族那些见不得人的丑事酣畅淋漓地写了出来。
鲜卑贵族大为光火,乘机施压发难,揭发他“暴扬国恶”,太武帝拓跋焘龙颜大怒,下旨将崔浩夷灭九族。崔浩为了青史留名,一个人的嘴痛快了,却牵连无数族亲、姻亲跟着吃了瓜落。
崔浩被灭族的同时,他的属下给跟着倒霉,“其秘书郎吏。以下尽死”。太武帝亲自审问崔浩,崔浩则“惶惑不能对”。公元450年,太武帝下令诛杀崔浩,押往城南执行死刑的时候,“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数十个卫士往崔浩头上、身上撒尿,千古以来,士大夫受刑遭此奇耻大辱者,闻所未闻,这段历史史称“国史之狱”。
崔浩之死,仅仅是因为秉笔直言吗?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崔浩曾经“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这种尊崇门阀的行为不符合鲜卑人的利益。
《宋书》透露说:崔浩“有异图……谋泄,浩被诛。”这里说他是因为谋反才被斩杀的,当然还有人认为,崔浩笃信道教,煽动太武帝灭佛而得罪了太子。
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北魏是鲜卑人的天下,崔浩作为一个外族人,确实太过张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