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寿认为诸葛亮不会打仗,事实真是如此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

陈寿认为诸葛亮不会打仗,事实真是如此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皓月 访问量:185 更新时间:2024/1/18 18:47:55

引言:

在世人心中,诸葛亮几乎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在评价诸葛亮时,大家都会使用“料事如神”、“运筹帷幄”等成语来形容他。的确,诸葛亮的智慧配得上世人给他的称谓。但是我们应该辩证看待诸葛亮这个人物,在某些方面,他的确非常出色,比如他所想出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这些计策最后都奏效了。

但诸葛亮并不是完美的,他自身存在着一些缺点。然而,当诸葛亮的形象愈加完美时,部分人便会持有不同的观点。一旦出现了批判的声音,那这将会愈演愈烈。有些人甚至将诸葛亮批评得一无是处,比如在军事方面,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也就是说他根本不会打仗。

陈寿不懂军事,但他却敢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现在就以

“五丈原之战”

为例子,来向大家分析一下诸葛亮究竟会不会打仗。

在魏国面前,蜀国和吴国完全不值一提,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魏国都略胜一筹。然而,在面对蜀国的北伐征程时,魏国却只采取防御,而不选择进攻。

曹操相比,曹叡的胆量似乎更小。当年,曹操也经常使用防御手段,但他更喜欢在防守中搞偷袭,可曹叡却恰恰相反。

对于蜀国来说,魏国是个强有力的对手,即便是各方面都略胜于蜀国一筹,但曹叡却采用的是完全防御的战略。要知道,只有当胜算为0时,大家才会采取这种防御手段。

在面对诸葛亮时,曹叡竟如此害怕,所以诸葛亮怎么可能不懂打仗呢?

诸葛亮在进行第四次北伐时,正值魏国战败的时期。为了抵御诸葛亮的进攻,群臣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认为,待第二年小麦成熟之后,诸葛亮或许会对陇右进行出兵。

然而,司马懿却认为出兵地点不是陇右,而是陇东。为了补给军粮,诸葛亮肯定会在麦谷三熟后再次出兵。作为雄韬伟略的军师,司马懿的判断必然更加准确。

然而,司马懿还是没有猜出诸葛亮的最后一步。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为了扩张疆土,而他要完成的第一步便是断陇。

既然蜀国没法一次性占据关中地区,那就只能采取阶段政策

。诸葛亮只能先将陇右给拿下,之后再借机拿下关中。因此,诸葛亮必定会先对陇右发起进攻。

经过前三次的北伐之后,诸葛亮知道敌方已经察觉到了自己的意图,所以诸葛亮这次必须击败魏国的主力军,否则,自己将会输得一败涂地。在战略部署上,诸葛亮也改变了以往的打法,他不再突然进攻。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决策是奏效的。

在上邽区域,司马懿被打败之后,便不肯再出城迎战。司马懿躲在城内,不肯出面,纵然蜀军一直在外叫嚣,他也不肯与诸葛亮对战。恰在这时,李严出了事情,所以诸葛亮也只能退兵。

经过长期的训练,蜀军的战斗力大幅度提升,甚至远超魏军。但诸葛亮的北伐之战最终还是失败了,大部分人说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缺粮,但其实并不是,

他缺的是兵。

对于蜀国来讲,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蜀国却失去了荆州。蜀国的兵力本就很少,而荆州是个人口众多的区域,如果蜀国能够紧握住荆州的话,那蜀军数量必会大幅上升。

失去了荆州后,诸葛亮则没有多少可调动的兵力。如果诸葛亮保住了这头,那他则顾不住那头。诸葛亮的作战指挥能力虽高,但没有兵力的加持,他也会里回填。

那么,诸葛亮想出了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他利用了《孙子兵法》中的“

攻敌必救”

策略。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选择出褒斜道,也就是出兵陇东。而这一次,诸葛亮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魏国的关中兵队。只有消灭了这个兵队,蜀国才能够夺取空间。

这时的诸葛亮有三个选择,

一是直逼长安

,逼迫魏国决斗。

二是声东击西

,表面上,蜀军向关中出兵,但实则是为了垄断陇右。

三则是切断陇古道

,逼迫司马懿离开兵营。

这一次,诸葛亮仍是选择出褒斜道,看似是为了夺取陇右,但实则却是为了逼迫魏军与蜀军决战。蜀军的数量虽少,但战斗力却不输魏军。如果双方爆发战争的话,诸葛亮自然是不怕的。

在上文提到,司马懿在推测诸葛亮的出兵地点时,犯了一个错误。其他魏将都认为诸葛亮还是会选择断陇,可司马懿却仍坚持己见,他仍坚持在渭水、武功水等地布阵。

虽然司马懿在作战方面出现了失误,但诸葛亮很是很难解决现有的问题。前文说过,蜀军的兵力不足,再加上道路过于遥远,所以诸葛亮必须得好好规划作战计划。

为何司马懿会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呢?实际上还是被诸葛亮给打怕了

。蜀军的兵力虽然不多,但诸葛亮却是一个好军师。司马懿手中握有强大的军队,但他却仍不敢与蜀军直接对战,可见他有多畏惧诸葛亮的实力。

后来,为了安抚军心,司马懿干脆将权力都丢给了曹叡,他表示,有关决战的任何指示,都必须要前去请示曹叡。曹叡虽然不懂军事,但他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曹叡曾经派辛毗到军营里视察,此人对军事也是一窍不通,但还是严令不许与诸葛亮交战。

其实,李世民曾评价过司马懿的军事能力,

他认为此人的军事才能很高,但在五丈原之战中,却表现得很差。

虽然李世民没有直接评价过诸葛亮,但从他的话语中可以得知

他是赞赏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跟司马懿相比,诸葛亮的胆子更大,他不害怕正面迎战,可司马懿却很犹豫,不敢直接与诸葛亮对战。既然司马懿都如此惧怕诸葛亮,那诸葛亮又怎么能够被说成不会打仗呢?

标签: 陈寿

更多文章

  • 此人文武兼备忠勇两全,是蜀汉中流砥柱,为何陈寿写史要贬他?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陈寿

    在蜀汉历史上,姜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诸葛亮死后北伐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也是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但在《三国志》一书,陈寿却对姜维采取了明显贬多于褒的态度,虽然肯定他文武两方面均略有才能,很有志向要建功立业,但又存在滥用武力轻忽部众、谋划决断不够周全的的致命缺陷。这样的论断对于姜维这位号称忠勇双全

  • “帝魏“与“帝蜀“谁是正统?陈寿笔下的〈诸葛亮传〉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陈寿

    后世文学系统的"三国学"往往聚焦在曹、刘之争,史学系统争议陈寿的"三国正统观"之处,不外乎亦纠结在"帝魏"、"帝蜀"的问题。刘知几在《史通·内篇·探赜》驳斥隋朝(581-619)李德林(531-591)指出《三国志》"帝蜀"的说法:隋内史李德林着论,称陈寿蜀人,其撰《国志》,党蜀而抑魏。刊之国史,以

  • 罗贯中笔下的吕布天下无敌,陈寿看过之后安静的笑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亦标签:陈寿

    我们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这个书中有很多厉害的人物,比如刘关张三人以及吕布,赵云等人,他们都是十分厉害的大将军。这些人在战争中立功无数十分受人爱戴和喜欢,而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他们的功力究竟有多强。首先来说说吕布这个人。吕布小时候四处流浪,后来年少时便跟随董卓,作为董卓的部下而一直效

  • 裴松之《三国志注》:对陈寿《三国志》起到了拾遗补缺之功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陈寿

    裴松之注三国志一、裴松之《三国志注》的材料取舍原则及客观条件裴松之,字世期,今山西省闻喜人,刘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三国志》裴注完成于宋文帝元嘉六年,据同年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称:“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之于略,时有所脱漏

  • 三国的炮灰将领陈式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爸?他其实是蜀汉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陈寿

    三国的炮灰将领陈式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爸?他其实是蜀汉名将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陈式,是三国时代蜀国阵营的一员武将,也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刻画得非常“低能”的角色。在小说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中,陈式在老将黄忠麾下效力,担任“牙将”一职。

  • 陈寿因为“私怨”,在《三国志》中贬低诸葛亮父子?不存在的!

    历史人物编辑:老泰迪讲历史标签:陈寿

    陈寿的《三国志》叙事精炼,取材严谨,史实准确,历来被视为一部良史。《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一起被称为“前四史”。有人指出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诸葛瞻父子有所贬低,因为陈寿和诸葛亮父子有“私怨”。贬低一说的来源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评价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

  • 为何《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黄忠、赵云强挚壮猛?

    历史人物编辑:映惆搞笑标签:陈寿

    先说灌婴,据《史记》记载,他是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原为商贩。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参加刘邦军,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击楚军侧后,绝其粮道;继又跟随韩信攻占齐地,复深入楚地,迭

  • 《大染坊》陈寿亭的为人处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奔跑在街上标签:陈寿

    世间只有两种学问,一种很可爱但不解决问题,一种不入流但是“所向披靡”,陈寿亭一辈子没读过书,但是智慧一直伴随着自己。就像六祖慧能也没读过书,但是未必做得不了衣钵,最不了弘扬佛法的人,可以说,红尘嚣嚣,人情练达,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能力,而且人脉和圈子都是凝结在这个上面的,情面、场面、人面。最难

  • 通过陈寿《三国志》,聊聊他是否对魏蜀吴三国区别对待

    历史人物编辑:房产新料标签:陈寿

    说到三国这个荡气回肠的年代,总有很多的英雄事迹,大家最感兴趣的无外乎各种阴谋阳谋,各种武将对决,魏蜀吴三国争霸一直是很受后世感兴趣的话题,而《三国志》作为描述三国争霸的史料,是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比较特殊的存在,其实就是说它的记载太粗糙,不详细,不符合《史记》和《汉书》这

  •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初行旅游标签:陈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一段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也是宰相,抚民,显礼,任用官职,服从权力体系,清正廉明;忠厚利者,仇怨有赏,违法怠慢者,亲人有罚,认罪失情者,从轻屠戮;善不报,恶不降;平凡的东西是精致的,物理是基础,诚实与责任,虚伪与轻视;最后,在国家领域内,人们怀着盐和恐惧热爱它,那些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