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黄忠、赵云强挚壮猛?

为何《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黄忠、赵云强挚壮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映惆搞笑 访问量:1889 更新时间:2024/1/21 18:46:47

先说灌婴,据《史记》记载,他是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原为商贩。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参加刘邦军,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击楚军侧后,绝其粮道;继又跟随韩信攻占齐地,复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今江苏徐州);参加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穷追楚军,攻取江淮数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受封颍阴侯。后以车骑将军相继参加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叛汉的作战。吕后死,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继周勃为相,次年卒。

网络配图

再说滕公,即夏侯婴。夏侯婴为汝阴侯,在《史记》中和灌婴同传,而位列灌婴之前。他在刘邦刚起兵时,就是重要将领。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和刘邦都是平民百姓时就是好朋友,为了救刘邦,不惜舍命吃苦头;二是刘邦举起义旗,他一心一意地跟随,直到刘邦坐了天下;三是打仗英勇,无论是抗击秦朝,对抗项羽,还是平息异姓王叛乱,都战功赫赫;四是慧眼识英雄,从刀口下救出韩信,说服刘邦放过季布,为大汉留住了建功立业的人才;五是在追兵逼近的生死关头,冒死救下了刘邦和吕雉的一儿一女,让后来的高太后感恩戴德;六是在匈奴的重重包围中,处乱不惊,使刘邦脱离险境;七是兢兢业业干好仆从,职务不高,待遇却不低;八是其后代都是盖世英雄。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除了战功卓著、功高位显之外,在一些小的方面其实是很有区别的。灌婴奋勇无敌,曾经数次生擒敌将,更有很多上将被其斩首,这一点是赵云比不上他的,只有黄忠可以匹敌。而若论文的方面,则黄忠却远远不及夏侯婴,只有赵云与其相类。

在《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中,有如下记载,“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就是说,韩信在还是无名小卒时,在夏侯婴手下当差,犯了死罪,而夏侯婴慧眼识珠,不仅饶了韩信,还向刘邦举荐他,然而刘邦看不出韩信的真是本领,只是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任用韩信为治粟都尉,大概是类似于把头颅借给曹操的那个仓官的角色吧。后来,韩信又认识了萧何,萧何屡次进谏,汉王才终于拜韩信为将,开创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这个夏侯婴,识人的本领,看来至少是和萧何在一个档次的,远远高过刘邦。

而在《季布栾布列传》中,则记载了如下故事,更可以看出夏侯婴的性格。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季布[1]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朱家为什么选中夏侯婴来看这件事而最终成功呢?就是因为夏侯应具备三个优势:第一,夏侯婴得到汉王的充分信任,敢于去向刘邦求情。如果换成萧何,只怕会让刘邦有施恩聚众的嫌疑。第二,夏侯婴对事情有非常强的洞察力,能够看透此事对于汉朝天下的重大隐患,会足够的重视此事。第三,夏侯婴具有一定的口才,能够说服刘邦,收回成命,赦免季布。看来,夏侯婴确实是一个文武全才,而绝非粗莽庸碌之辈。

夏侯婴不仅文武全才,而且对刘汉还立有一件奇功,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那就是在刘邦兵败彭城后,逃难之中遇到了刘邦的两个儿子,夏侯婴立刻将两个孩子抱上车,当时驾车的马快要跑不动了,而楚军在后面追的很急,于是刘邦就将两个孩子从车上推了下去,夏侯婴又赶紧将他们抱上来,连续几次这样,到后来两个孩子抱住夏侯婴的脖子,才检回了两条小命,而其中一人就是以后的孝惠文王。这一点,则更是除了赵云以外,任何一个武将所比不上的。

再查阅《史记》,汉初的功臣之中,排位基本为:萧何、张良、韩信、曹参、周勃、陈平——此六人均为单独列传——而后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同传。就是说,夏侯婴和灌婴在武将之中,仅仅次于韩信之流,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武略自不必说,就说文韬,这两个人都官至丞相、太仆,参与国家废立之事,这样的地位、功劳、才能和见识,岂是典韦、许楮之流所能望其项背?怕是文远、子孝之属,还要稍逊三分吧。穷三国一世,能担当“灌、滕之徒”四字的,也是凤毛麟角。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看《三国志》中的《赵云传》,就会发现,其中对赵云的记述非常简略,只有区区150字左右,远不及三国同期的其他名将详尽。那为什么陈寿要将“灌、滕之徒”这么高的荣誉称号加给赵云呢?我认为应该是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他的功绩和官职虽然不如关张马黄四人的,甚至也不如后来的大将魏延,但除了这五人,其他人的功绩却是远远赶不上赵云的。之所以《赵云传》中的记述相当简略,并非赵云没有上乘表现,仅仅是因为陈寿著《三国志》时,对史料的取舍极为严格,所有不能得到证实的史料都弃而不用,所谓宁缺勿滥,所以在《赵云传》中仅仅写进了能够查实的几件事。比如在攻打益州时,表现非常出色的黄忠,陈寿的记述也非常简略:“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而并没有记述黄忠如何陷阵杀敌。而对赵云的记述则是“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则说明赵云是诸葛亮手下的主要将领,并立有战功——益州不是赵云和魏延两个人攻下来的,先后数年,大小数十仗,其他的将军自然都出了大力,大都立有战功,但由于篇幅或其他的原因,陈寿都没有详尽记述,比较而言,对赵云的记述已经算是较多的了,说明在这次战役中,赵云的表现应该是比较突出的。而其他的战役,也是同样如此。

第三,陈寿在著《赵云传》时,虽然采用的史料非常有限,但他知道的赵云事迹其实是非常多的,但由于无法找到官方的资料来佐证,而他又非常严谨,因此只得弃而不用。但他在心里,对这些事迹却是认同的,他对赵云的才华、德行都是极为推崇的,而赵云的功绩之所以不显,是因为和李广一样:“无功缘数奇”,所以才在最后的评语中笼统的将其称为“灌、滕之徒”。

而裴松之所引注的《云别传》,则是对这句话的极好的注解,这就说明,陈寿对赵云的这句评价,也得到了裴松之的认可。

所以,不能仅凭“之徒“这样的字眼就简单断定长山赵子龙的能力。

标签: 陈寿

更多文章

  • 《大染坊》陈寿亭的为人处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奔跑在街上标签:陈寿

    世间只有两种学问,一种很可爱但不解决问题,一种不入流但是“所向披靡”,陈寿亭一辈子没读过书,但是智慧一直伴随着自己。就像六祖慧能也没读过书,但是未必做得不了衣钵,最不了弘扬佛法的人,可以说,红尘嚣嚣,人情练达,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能力,而且人脉和圈子都是凝结在这个上面的,情面、场面、人面。最难

  • 通过陈寿《三国志》,聊聊他是否对魏蜀吴三国区别对待

    历史人物编辑:房产新料标签:陈寿

    说到三国这个荡气回肠的年代,总有很多的英雄事迹,大家最感兴趣的无外乎各种阴谋阳谋,各种武将对决,魏蜀吴三国争霸一直是很受后世感兴趣的话题,而《三国志》作为描述三国争霸的史料,是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比较特殊的存在,其实就是说它的记载太粗糙,不详细,不符合《史记》和《汉书》这

  •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初行旅游标签:陈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一段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也是宰相,抚民,显礼,任用官职,服从权力体系,清正廉明;忠厚利者,仇怨有赏,违法怠慢者,亲人有罚,认罪失情者,从轻屠戮;善不报,恶不降;平凡的东西是精致的,物理是基础,诚实与责任,虚伪与轻视;最后,在国家领域内,人们怀着盐和恐惧热爱它,那些受

  • 陈寿与诸葛亮有恩怨,因此在三国志中贬低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陈寿

    《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它最早在《魏书》、《蜀书》、《吴书》三书中分别流传。北宋时,三书合璧,最终成为《三国志》。然而,在这部史书中,陈寿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治世能力,而他对其军事能力的评价则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非常一般的。客观地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算是中肯的,陈寿

  • 陈寿《三国志》贬低诸葛亮,是为了报杀父之仇?

    历史人物编辑:王嘉兴标签:陈寿

    豫荐你|文【全文1059字,图片5张】陈寿《三国志》贬低诸葛亮,是因为杀父之仇?这个锅诸葛亮不背《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文献,没有之一。有人在看《三国志》时,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晋书陈寿传》中更是直言陈寿和诸葛亮有杀父之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陈寿其人陈寿的师父是谯周,就是那个怂恿刘禅投

  • 浅析《三国志》作者陈寿深沉的故国情怀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陈寿

    读《三国志》,虽说作者陈寿尊奉曹魏为正统,其实,出身于蜀汉的陈寿,在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故国情怀。1·一般主流观点认为,陈寿在晋朝为官,晋承魏祚,所以全书只有魏书有本纪,而蜀书、吴书之刘备、孙权皆冠以列传。然而魏、蜀、吴各自成书,互不统属,地位相同,可谓用心良苦。陈寿亡国羁旅,孤危一身,入朝为官,虽

  • 陈寿在三国志中贬低蜀汉官员?理解错误而已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陈寿

    陈寿对诸葛亮是明捧暗黑,如果一上来就说诸葛亮的不对,所以陈寿写的东西没有人会认为这是最低水平,陈寿显然高级黑,首先赞美你一顿炒作,然后拉活一点,陈寿说,你不能,所以很容易混淆是非,陈寿主要玩这个蜀汉的手段也不是一次两次。例如,刘备的其实不是,如果从资本开始到最后跑的成绩输给了曹操。刘备甚至比曹操,刘

  • 《大柒坊》:陈寿亭的爱情观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的约定标签:陈寿

    《大染坊》应该算是一部商战片。男主陈寿亭从一个差点儿被冻死的小叫花子,成长为当年山东印染界的商业精英,其中在商海中的波澜起伏,斗智斗勇可谓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陈寿亭说到自己的媳妇彩芹,很是自豪:我们那叫自由恋爱。陈寿亭的媳妇儿叫彩芹。当年就是彩芹她爹周掌柜的救了这个叫陈六子的小叫花子,并给他起了个大

  • 众说纷纭的“陈寿仇蜀说“,陈寿有没有抹煞诸葛亮的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陈寿

    司马彪在《九州春秋》诋毁"三顾茅庐",《战略》又型塑诸葛亮成好为权术之人。在《九州春秋》一书中,还有负面叙述孔融与诋毁孙吴君臣关系两点,都反映其解读三国史的立场。后者可见陈寿、司马彪叙述孙权、鲁肃面对曹操南征压迫一事时的君臣互动实况差异,《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会(孙)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

  • 失街亭,陈寿父亲受牵连,陈寿有意在《三国志》中贬损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陈寿

    陈寿所著《三国志》作为“前四史”之一,是公认的水平和价值都比较高的一本文书。在所有的史书中,也只有《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记载是最为详细的。然而一直以来,有人认为陈寿对诸葛家怀有私怨,在文书中故意贬损诸葛亮。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陈寿故意贬低诸葛亮,因为陈家和诸葛家有一段历史渊源:陈寿的父亲当年是马谡的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