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一句话:“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诸葛亮连年北伐也没能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
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就认为陈寿这是在批评诸葛亮,说他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高,诸葛亮不善于随机应变的将略等等。进而有人说,陈寿这是在黑诸葛亮,因为陈寿的父亲作为蜀汉官员曾受到诸葛亮的处罚,这些说法其实都不靠谱。
陈寿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他所著《三国志》叙事精炼,取材严谨,史实准确,历来被视为一部良史。《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一起被称为“前四史”。一部《三国志》有如此高的评价,陈寿当然不会是因为私怨,而歪曲史实的那种人。
而且只要通读过《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人就知道,陈寿对诸葛亮是非常推崇的,各种褒奖之词毫不吝惜。陈寿认为,诸葛亮作为相国,治理内政、修订法律,让百姓心悦诚服,是和管仲、萧何一样的人,这么高的评价,你怎么能说陈寿在黑诸葛亮呢?
那么,陈寿为何要最后说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第一,陈寿在自圆其说。纵览《诸葛亮传》,陈寿其实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要知道陈寿是作为西晋的官员撰写的《三国志》。西晋是承接曹魏,所以曹魏、西晋才是正统,像蜀汉、东吴属于偏安一隅的贼寇,诸葛亮严格意义上属于敌对阵营。
既然这样,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你陈寿把他写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国理政如管仲、萧何一般,其实有些违和。而且如果有人问,为何诸葛亮这么牛,那么多次北伐为什么没有成功?陈寿就不好回答了,所以他说了一句“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
第二,陈寿在附和司马懿。最先评价诸葛亮用兵缺乏应变才能的始作俑者,正是司马懿本人。《晋书·宣帝纪》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屯兵五丈原,一再向司马懿挑战。曹魏朝廷关注战况的发展,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就写信询问军情。司马懿在回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破之必矣。”
司马懿是说,诸葛亮志向大而不能预见机会,多谋略而少决断,好用兵而没有权变,攻破他是必然的了。司马懿的评价,明显带有安抚朝廷君臣的政治考虑,因为他必须让朝廷相信他能搞定诸葛亮,所以必须贬低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看见蜀军的营垒,却又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前后评价不一,说明目的不同。
这样一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陈寿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语,特别是缺乏应变才能的负面评语,就更是非做不可了。首先,司马懿是与诸葛亮亲自鏖战了四年之久的当事人,又有二十多年的丰富用兵经验,他的评价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你陈寿能不采纳吸取吗?而且此时司马懿,早已被追尊为高祖宣皇帝,在皇家宗庙居中的神位上庄严供奉了。
所以司马懿的评语,更上升到高祖宣皇帝,开金口发玉言钦定的政治高度,不仅具有权威性,更具有神圣性。在西晋王朝担任国史编纂官的陈寿,对如此高度敏感的文献资料,有胆量不尊重吗?除了将其老老实实写进诸葛亮的传记,他还有第二条路可走吗?
负面的评价正式写进去,人身安全有了保证之后,陈寿也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做出一些弥补。一是把司马懿由衷的正面赞叹“天下奇才也”,放在前面的传记正文中;二是在评价诸葛亮的行政才能时,尽量完美一点;三是把负面评价,弄成语气不完全肯定的揣测性语气(用了欤这个词)。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诸葛亮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有句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在赞扬诸葛亮的谨慎。其实反过来说,诸葛亮的缺点或许就在于太谨慎了,蜀国弱小,不用奇谋几乎不可能北伐成功,但诸葛亮从不冒险,或许这就是他的缺点了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方北辰《一代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