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魏之八座尚书:桓阶、陈群、陈泰、陈娇、徐宣、卫臻、卢毓

曹魏之八座尚书:桓阶、陈群、陈泰、陈娇、徐宣、卫臻、卢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结龙 访问量:993 更新时间:2023/12/18 12:09:19

近来读《三国志·卷二十二》是桓阶、陈群等人的合传,陈寿最后评价道:“魏世事统台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当时有些不解,明明本传中只有七个人,为何称为“八座尚书”,也不明白八座尚书的由来,于是查询了一下史料才搞清楚。

所谓八座尚书的说法,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称六曹尚书及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八座,三国时期曹魏仅有五曹尚书,合尚书令与尚书左、右仆射及五曹尚书为八座,故称为八座尚书,和周朝六卿一样执掌朝政,位高权重。尚书台及各曹,就是后世三省六部制的前身。

尚书令——桓阶

桓阶(?—221年),字伯绪(《孙夫人碑》作伯序),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桓阶先为郡功曹,太守孙坚举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孙坚战死,桓阶冒险求见刘表,索回孙坚尸体。

曹操平定荆州,感念桓阶曾游说长沙太守张羡投曹,任命他当丞相主薄、赵郡太守。曹操封公建国,桓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曹丕继位,桓阶任尚书令、侍中,封高乡亭侯,被曹丕视为寄命之臣。黄初二年(221年),桓阶得病,进爵安乐乡侯,改任太常,同年去世,谥号贞侯。

尚书令——陈群

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

陈群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陈氏,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曹操入主徐州时,被辟为司空西曹掾属,后转任参丞相军事。曹操封魏公时,任魏国的御史中丞,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后,历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曹丕驾崩后,陈群受诏辅政。曹叡即位,任司空、录尚书事,累封颍阴侯。青龙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病逝,谥号“靖”。

尚书左仆射——陈泰

陈泰(200年~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司空陈群之子。陈泰早年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其父陈群死后袭封颍阴侯,历任游击将军、并州、雍州刺史、尚书等职,高平陵政变发生时,陈泰力劝大将军曹爽投降,因此得到掌权的司马氏信任。

此后为了回避朝廷的争斗,陈泰主动请求外调雍州任职,任内成功防御蜀将姜维的多次进攻。甘露元年(256年),陈泰被调回朝中任尚书右仆射,曾随司马昭两度抵抗东吴的进攻,后改任左仆射。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陈泰闻讯后悲痛过度,呕血而死,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司空,赐谥为穆。

尚书令——陈娇

陈矫(?-237年7月11日),字季弼,广陵郡东阳县(治今安徽省天长市西北,今地属江苏省如皋市)人。陈矫本姓刘,因过继与母族而改姓陈。早年避乱江东,后广陵太守陈登请为功曹。曹操辟为丞相掾属,迁任相县令,转任征南长史。又为彭城、乐陵太守,迁任魏郡西部都尉。

曹操西征马超,拜丞相长史,转西曹属、尚书。曹丕称帝,领吏部事,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继位后,进爵东乡侯,后转侍中,加光禄大夫,又拜司徒。景初元年(237年),陈矫去世,谥贞侯。

尚书左仆射——徐宣

徐宣(?—236年),字宝坚,广陵海西(今江苏灌南县东南)人。初避难江东,后还广陵故里。海西民反叛,引兵平定,被曹操任为齐郡太守,入为门下督。曹操西征马超,即以宣留统诸军。曹操去世后,强谏曹丕切不可以故乡谯人替换城守,以免涣散军心。

曹丕继位后,被曹丕委以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迁司隶校尉,转散骑常侍,又迁尚书。曹叡即位后封为津阳亭侯,任左仆射,加侍中光禄大夫。曹叡前往许昌,留徐宣在洛阳总领诸事。曹魏三祖都极信任他,以为讬孤寄命的柱石之臣。死后谥曰贞侯。

尚书右仆射——卫臻

卫臻(生卒年不详),字公振,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曹操部将卫兹(早年资助曹操起兵)的儿子。卫臻早年为陈留郡计吏,得到曹操提拔,迁黄门侍郎、相府户曹掾、散骑常侍,加封关内侯。

曹丕称帝后,晋封安国亭侯,历任侍中、吏部尚书。魏明帝时,迁右仆射,晋封康乡侯。抗击诸葛亮期间,出任征南将军,累迁光禄大夫、司空、司徒、正始年间,晋封长垣县侯。正始年间,进爵长垣侯,加位特进、仪同三司,病逝于家中,获赠太尉,谥号为敬。

尚书仆射——卢毓

卢毓(183年-257年),字子家,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大儒卢植幼子。先后侍奉了从曹操到曹髦五位君主,历任尚书仆射、廷尉等官职,负责人才的评价和举荐,曾向曹叡建议制定考课法。甘露元年,任司空,进爵容城侯。次年逝世,谥号为成。

曹魏一朝,重内轻外,所以位居中枢的尚书台成为权力的核心部门。因此陈寿把桓阶、陈群、陈泰、陈矫、徐宣、卫臻、卢毓这七位,曾担任尚书令、尚书仆射的大臣们合为一传,称赞他们的才能、记述他们的生平事迹。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标签: 陈娇

更多文章

  • 陈娇蕊说得没错,全职妈妈的幸福感,和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

    历史人物编辑:开心的韦标签:陈娇

    陈娇蕊利用尤雅,来阻止萧嫣的工作但是现在的时代观念可不同,新时代独立的女性也值得大家的欣赏和追求,像很多女性兼顾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一样是将自己的女性地位玩转得十分出彩,也丝毫没有影响自己的家庭关系,这样的女性真的是非常的出彩。(2)尤雅的观念和萧嫣的观念相互违和在尤雅的一番发言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

  • 安陵容、芜浣、陈娇蕊,为何恩将仇报?

    历史人物编辑:小豆苗旅行日记标签:陈娇

    文/茹金图/源于网络,侵删还没有从《千古玦尘》中的芜浣的背叛缓过劲,马上又要被《我是真的爱你》中的陈娇蕊气疯了。萧嫣处处照顾陈娇蕊,多次为她出头,不惜与上司争论,还给她做人证,最后,全心全意的付出与帮扶,换来的却是陈娇蕊的暗度陈仓!不管是《甄嬛传》中的安陵容,还是《千古玦尘》中的芜浣、《我是真的爱你

  • 《我是真的爱你》李美娥威胁陈娇蕊,陈娇蕊会“栽”她手里吗?

    历史人物编辑:小刚呢多多标签:陈娇

    在职场上,陈娇蕊打败了“大魔王”萧嫣,叱咤风云,在家里,想要开除一个保姆,还被威胁了。陈娇蕊会不会栽在李美娥的手里?李美娥比萧嫣厉害吗?陈娇蕊,打败了曾经看不起她的对手,萧嫣。萧嫣本来是李总和董事会看准的人,一开始就属意她当上空缺了半年的副总经理职位,可是萧嫣太过心软,把项目让给了陈娇蕊,让李总和董

  • 陈娇蕊为了争夺抚养权,竟然利用严直,还真上当了

    历史人物编辑:肖地秀标签:陈娇

    严直劝莫铭放弃抚养,万万没想到,陈娇蕊为了争夺抚养权,竟然把主意打到了莫铭室友严直身上。不仅严直洗脑知道自己有多难,还通过严直的手给了莫铭两箱过期婴儿食品,试图再次陷害莫铭。还好杜淳饰演的莫铭坚决不肯和解,避免又一次踩进陷阱。严直被陈娇蕊利用,严直还是太年轻了,不了解人心险恶。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不了

  • 劝谏太后归政被下令处死,装死三天以至于“目中生蛆”的杜根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杜根

    在东汉时期,太后、外戚往往是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的、甚至主导性的力量。这是东汉政治文化的特色,不可不品尝。从汉和帝时期的窦太后、窦宪到汉末时期的何太后、何进,太后、外戚如同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窦太后、窦宪的下一代就是邓太后、邓骘。邓太后在史料记载中是一个贤后的形象,但也不是没有污点。小编下面就

  • 扎拉的闺蜜来中国,给米拉庆生,强子仪式感很强,李杜诗为何没来

    历史人物编辑:小燕母婴知识分享标签:杜诗

    强子和扎拉带着两个孩子,从亚美尼亚回到中国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父母在,不远游,小两口守在父母的身边,让父母享受着天伦之乐。强子妈妈每天抱着小孙子雷欧,哄着孙女米拉也不嫌累。米拉能上幼儿园了,强子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就开始收拾房子。因为,亚美尼亚的亲人就要来他们家,给小米拉过三岁生日,洋媳妇扎拉还

  • 陈寅恪诗歌鉴赏:丙申春日偶读杜诗惜成一律

    历史人物编辑:苏小米观影标签:杜诗

    原诗:丙申春日偶读杜诗“唯见林花落”之句戏成一律林花天上落红芳,飘堕人间共断肠。阿母筵开争骂座,太真仙去愿专房。按歌未信宫商换,学舞端怜左右忙。休问大罗云外事,春阴终护旧栽棠。(作于1956年春。)历史背景:1955年陈寅恪开始受到来自中山大学领导龙潜的各类讽刺和打击。1956年《史学论文集》本拟由

  • 杜甫:恰如百川汇海,有容乃大,杜诗中透露一些“清新”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杜诗

    杜甫作为由盛唐入中唐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以天宝末年也就是盛唐向中唐转折的这一时期为界来观照杜甫诗歌,可以发现其前后两个时期的清新风格是有所不同的。一、“清新”在杜诗不同时期中的体现前期包括杜甫放荡齐赵的漫游岁月和旅居长安的十年,这一时期的杜甫诗歌的清新风格更多地倾向于随性而发

  • 只知杜诗苦?怪你不曾了解少年杜甫

    历史人物编辑:永恒成空标签:杜诗

    彩蛋预告~《一起问杜甫》共读营【第一季】免费领,不可错过!!杜甫对我们来说,都非常熟悉。杜甫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诗人。我们中小学时学杜甫诗,《望岳》《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在我们心中是一个特别沉重、忧国忧民的老头形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战火连天,国破

  • 汉武帝十大刀笔吏:张汤、杜周等到底制造了多少冤魂?

    历史人物编辑:劲爆文史标签:杜周

    今天读史读到汉武帝刘彻重用“刀笔吏”一段,不禁合卷沉思,提笔写写感想。先解释一下何为“刀笔吏”。它的原意是指古人在没有发明出纸张之前,一般都是在竹简上书写,一旦发现有错讹之处,就用刀把它削掉重写。因此古代的读书人随身携带的不光有笔,还要有刀,以便随时随地修改,常常刀笔并用,所以人们就把这样的文职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