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一定都听说过很多的励志故事,老师家长也会经常用一些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来教育我们,用为父亲温席的黄香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用泯为众人矣的仲永来教育我们不能恃才放旷;用“凿壁借光”的匡衡来教育我们要艰苦奋斗,手不释书。
可是这些用来教育我们的历史人物也不都是一生的楷模,很多原本很优秀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在经过了高光时刻之后也就慢慢沦为普通人,没有多少能够一直高光萦照,就比如当年那个被老师夸赞的匡衡最终也是不得善终。
现在就来说一说这个“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老师为啥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那是因为这位优秀的少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自己梦想中的人物之后便失去了自己的初衷,最终沦为一个负面形象的代表。
“凿壁偷光”的匡衡
为人赞颂的少年
匡衡的少年时期是一个很悲惨的人物,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家里世代务农,再加上官府苛捐杂税,皇帝横征暴敛导致家里温饱都是问题更不用提有盈余,而且天时也非常不利于匡衡的家庭,连年大旱导致收成不足,所以在匡衡的年少时期家里非常贫寒。
可是这个年纪的少年是有非常多的需求需要满足,家里的贫寒却让匡衡局部为难,不过即便如此匡衡对生活还是报有高度的热诚,每天都在积极寻求自己的出路。
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匡衡意识到自己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这样自己能进城做官就能改变自己的现状,就能过上好的生活。
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好好读书
可是家里的生活如此贫寒,吃穿都还是问题更别说是买书来读了,小小年纪的匡衡虽然对读书充满着渴望,但是也只能对学堂望而却步,可是匡衡对读书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后来匡衡想到了去别人家帮工赚钱来买书读。
于是匡衡开始了自己的半工半读之路,每天做活做的大汗淋漓换来了几分钱的收入,慢慢的匡衡存到了能买书的钱,思来想去终于买来了一部《诗经》。
买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籍之后匡衡废寝忘食一心读书,白天读书读的不吃不喝,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可是家里没有照明的工具,所以匡衡非常的煎熬,好不容易有了书有了读书的机会匡衡不想就因为这个原因而舍弃读书的时间。
这时匡衡发现自家的邻居每天晚上都会点灯,这让匡衡非常羡慕,想着要只是自己也能蜡烛照明让自己读书那就太好了。
于是匡衡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凿穿了邻居家的墙壁,这样蜡烛的光亮就通过这个小小的墙洞照了出来,匡衡欣喜若狂急忙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起了书。
匡衡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凿穿了邻居家的墙壁
就这样匡衡白天在自己家读书等到了晚上就跑到邻居家那个墙洞的地方接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直到邻居熄灯就寝才依依不舍的回家睡觉。
自此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就此传开,也成了课本上热爱学习的代表,每一个芊芊学子多多少少都被这个故事教育过,可是关于匡衡的故事大家提及的也就只是他年少时的寒窗苦读,关于他成年之后的故事却鲜少提及。
匡衡:年少时的寒窗苦读
失去初心的匡衡
想要通过好好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少年最终得到了他人的欣赏,因为匡衡每天潜心学习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带着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去向当地的先生请教,久而久之匡衡的毅力感染了教书先生,先生也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弟子一般教导,而且从不收取学费。
可是这位少年并没能得到命运的眷顾,数次考取功名都没能成功,最后一次参加科举的时候也只是考取了丙级,被封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职位——太原郡的太学卒史。
虽然进入了官场但是匡衡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整理书籍,虽然每天无所事事但是匡衡却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坚持每天读书学习。
在任职期间匡衡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所以学术研究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一日大家在讨论《诗经》时匡衡发表了一番探讨,说出的话不但引经据典颇有深意,对《诗经》的简介更是得天独厚。
于是匡衡的名声开始慢慢的手口相传,最终传到了当朝太子的耳朵里。太子决定微服私访试一试这个匡衡,结果匡衡用自己的学识征服了太子被太子提拔成了博士,还经常请匡衡到自己的府上吟诗作赋。
因为匡衡的积累颇深,再加上他的文化造诣确实非常高,太子对他也越来越赏识有加。匡衡在政务上确实也提出了非常多的有用建议,杜绝了当时朝廷的奢靡之风,为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因此更加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加官进爵直至当朝宰相。
一时之间匡衡的风头一封冲天,当真是实现了自己年少的梦想,出人头地。可是权利与财富的加持却蒙蔽了匡衡的眼睛,他变得唯利是图,在朝堂之上开始拉帮结派,对于自己有威胁的人更是不会心慈手软全都先发制人,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
权利与财富的加持蒙蔽了匡衡的眼睛
可是没有包的住的火,匡衡的所作所为早就引得朝中众人的不满,于是朝中大臣联名上书检举了匡衡的失职与罪过,皇上虽然赏识匡衡的才学但是毕竟不是荒淫无道的昏君,他早就知道了这些,于是顺水推舟就将匡衡革职贬为庶民。
从此匡衡又回到了自己年少时的生活,虽然曾经风光过,但是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定,趋向了利益而抛弃了自己的初心最终沦落与此,所以,追梦很难但是追到梦想之后的守护初心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