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教材上楷模:借光匡衡、让梨孔融、悯农李绅,光环背后是人性黯淡

教材上楷模:借光匡衡、让梨孔融、悯农李绅,光环背后是人性黯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崔阿敏 访问量:2838 更新时间:2024/1/6 22:11:00

课本楷模——"孔融让梨"

中国有句老话:“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原以为这句话该出现在寻常百姓家,却不曾想,那些书本上的楷模人物也同样适用。

中国无数风流人物如浪潮一般来了又去,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叱诧风云,一时间风光无限。但等归于尘土、归于雨露之后,去掉那些所谓的光环,遗留下的,只是些发臭的过往。

也许课本上真正的楷模,是作品而非其创作者。

匡衡:“凿壁偷光”却忘却初心

凿壁偷光这个故事,算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这是小学时期必学的一个典故。

讲的是有一个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名叫匡衡的人,为了读书识字在夜里也孜孜不倦,但由于没有蜡烛,所以在墙角凿了一个孔,借助邻居家的灯火来学习。

不得不说,单看这个故事,大家都觉得这个叫匡衡的人一定是一个努力上进、爱好读书的好人。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匡衡凿壁偷光

儿时的匡衡确实是算得上楷模了,但当他终于功成名就之后,一切都

失去了原本的模样。

刚长大时候的匡衡,家徒四壁,生活艰难。他白天在别人家干活儿赚取钱财,晚上勤奋读书。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并且志向远大。

后来,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一户大户人家的主人面前,主人心生感慨,被匡衡的毅力所打动,于是给予了匡衡帮助,打算资助匡衡学习。

过了几年,匡衡对《诗经》的研究越发深刻,准备通过考试获取官职。可由于汉朝的考试规定,使得匡衡仕途并不顺利,直到第九次考试通过,也不过是得了一个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匡衡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等到汉元帝即位之后,匡衡连续迁到给事中的职位。此时正值长安一带灾害频发,匡衡向汉元帝上书,表明了《诗经》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建议汉元帝缩减宫中用度,亲贤臣远小人的同时教化百姓勤俭节约。

匡衡的建议深受汉元帝赏识,采纳之后又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最后还代为丞相,封乐安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确实也为朝廷做出许多贡献。

但也许,小时候越缺什么,那样东西就越成了心中的一个执念。

官位越来越大的匡衡,心中对金钱权力的渴望也越发膨胀起来。在日益安逸的生活中,匡衡早已不满足眼前所拥有的财富,他开始用手中的权力压制百姓,与贪官结党营私。

匡衡一步步从磊落爱书的少年,长成一个大贪官。

最后的结局,也不过是遭人弹劾、贬为庶民。

返回家乡的匡衡,曾经的财富都烟消云散。不知道当他回归故里,看着儿时读书的那个破烂房屋,心中是否有过哪怕一丝的后悔。

那个忠于初心的少年,还是

臣服在了金钱的脚下。那个步入迟暮的老人,病死在曾经的简陋床榻上。

匡衡碑石简介

孔融:“让梨”是假,伪君子是真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尊老爱幼。而孔融,就是我们最好的典范。

孔融让梨最早的纪录出现在《世说新语笺疏》,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大意是说,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分梨,却专拿小的吃。有人问他原因,孔融回答说:“因为我最小,所以应该拿最小的吃。”

在这个故事里,孔融只是把梨子分给哥哥们,并没有后来众多版本中,分了哥哥分弟弟,分了弟弟还要分父亲母亲等一大家子。

后来,九岁的孔融开门收留了一路逃亡的大宦官张俭一家,被查出后,官府却觉得孔融年纪太小,于是把责任推给当年孔融让梨的哥哥孔褒,最终孔褒代替孔融被杀,也不过16岁。

“孔融让梨”

这样的版本,其实反而更显真实。

也正是这样的版本,让我在了解到孔融长大后惊世骇俗的行为后,总是不自觉的觉得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当时四岁的小孔融,是真的懂谦让,还是单纯的觉得自己身子板儿太小,吃不下太多,顺水推舟要个小梨?

这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会不会只是个巧合般的误会?

因为只有这样,一切才能说得通。

比如,在一次父亲的丧礼中,他恶趣味的要求当地的群众一起哭丧,并且还杀掉了一个无辜的百姓,原因是因为他哭得不够悲痛,于是用他的血来祭奠。

在建安九年的时候,袁谭率领军队围攻青州城,情况十分危急。孔融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于是强装淡定,还拒绝上城楼监督作战。

可惜他不是诸葛亮,危机并未解除。当敌军攻上来的时候,他悄悄逃离青州城,还抛弃了自己的妻儿,导致他们命丧于青州城。

长大后的孔融,还当上了北海国的国相,“效忠”于曹魏政权。

他自负骄傲,总对自己的上级曹操出言不逊。

上级曹操

说什么“父亲和儿子之间,并没有什么恩情。谈论两者关系的本质,不过是因为当时欲望的作祟罢了。”

“母亲和儿子之间,也并没有什么爱。就好像不过是一件东西暂时寄存在一个瓶子当中,等倒出来之后,两者也就并没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他

抛家弃子,也没什么令人诧异的了。

而对于吃人论,孔融更是

流露出了对生命的冷漠。

他说:“对于管仲秋吃掉的那个陌生人,不过是吃掉了一只能说话的鸟兽般的畜生罢了,就好比是狗吃掉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又吃掉了一只鹦鹉一般的存在。这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在孔融的眼中,生命是一文不值的。不,准确的来说,应该是

普通百姓的生命才是毫无价值的。

于是,我越发地认为孔融让梨并不是出于礼让,而是出于弱者对强者不得已的屈服。因为自己最小,处于下风,所以才“甘心”地“让梨”。

我实在是想不通,一个不懂得孝敬长辈、漠视生命的人,又怎会四岁让梨呢?

孔融眼中:普通百姓生命毫无价值

李绅:写下《悯农》却铺张浪费

想到李绅,一首脍炙人口的《悯农》就不自觉浮现在脑海之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李绅在青年时期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后写成,全诗充斥着数不尽的同情与不忍。因为《悯农二首》,李绅还被誉为悯农诗人。

可惜,仕途渐入佳境,逐渐飞黄腾达的李绅,诗中

再没有了对百姓的悲悯之心。

《悯农》

滥用淫威,作威作福

在尚未发家之前,李绅经常邀请叔叔李元将到家中做客。等李绅发家之后,李元将为了巴结李绅,主动降低自己的辈分,称呼自己为弟弟、侄子,而李绅还不满足甚至面带不悦,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李绅才勉强满意。

生活豪奢,骄奢淫逸

李绅喜欢吃鸡舌,每次吃都无视铺张浪费的行为,非要吃个尽兴,导致一餐里,光是鸡舌都要耗费三百多只活鸡。据说,李绅每一餐都要耗费上百贯的钱财,有时甚至是几千贯。

刘禹锡曾受李绅邀请,参加一个宴会。那些私妓成群、豪奢无比的生活让刘禹锡感慨良多。他看着其中一名貌美女子,忍不住作诗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此成语的出处)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慷慨”的悯农诗人李绅,将这名家妓送给了刘禹锡。

悯农诗人李绅

冤假错案、吴湘枉死

李绅晚年的时候,曾经插手过一桩案情。

当时的李绅,已经是七十四岁高龄,出任淮南节度使。同一时间,有人举报扬州的江都县尉吴湘不仅强抢民女,还做了贪污公款的勾当。

李绅接到举报以后,立即派遣官兵将吴湘追拿归案,并判处死刑的惩罚。

后来这桩案情上报到了朝廷,引起了谏官的怀疑,便重新派遣御史崔元藻进行调查,经过进一步追查,发现吴湘确实有贪污公款的行为,但数额不多,而大家所说的强抢民女事件却并不属实。

冤案错判

综合下来,吴湘有罪,但罪不至死。

就因为李绅的一意孤行,听信小人,导致吴湘惨死。而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李绅对李党老大李德裕的一次讨好。

事实上,这三人的恶劣行为还有很多,资料一查便会出现许多例子,在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

教科书上列举的作品

只是心生许多感慨,那些教科书上为教导学生而列举的作品,实际上本身的主角都没有做到,实在是有些讽刺。

也许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

所以,对于网络上那些暴涨性的碎片资料,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别人说什么信什么,不是单纯,而是愚蠢。刺骨冰冷的话,应该三思。

某些人某些事,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做好自己。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终于知道“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啥了,难怪语文老师不敢说

    历史人物编辑:花开一世倾情一生标签:匡衡

    终于知道“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啥了,难怪语文老师不敢说能点开这篇文章的,相信都是走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高材生了。那么大家小时候肯定都听语文老师讲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叫匡衡,家境很贫寒,晚上想要学习,但因为贫寒家中没有蜡烛,没有办法看书。但是他的邻居,比较有钱一点可以买得起蜡烛,所以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啥,让老师不愿告知背后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匡衡

    前言: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故事。他们中的有些人因为一颗赤子之心而被历史铭记。还有一些人因为心怀天下而被历史所歌颂。另外一批人则是因为他们在困难中积极向上进取,永不言弃。关于他们的故事似乎永远也说不完。在这些过程中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因为包含了这些传统美德,所以

  • 老师绝对不会透露: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这是一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西汉匡衡,出身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才有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学者。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匡衡刻苦成才后的故事。匡衡早期的求学和仕途生涯却没有人想象的那么顺利。他参加了九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变成了什么样子?老师可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匡衡

    从小到大我们听说过很多经典的故事,而且其中一些还是老师经常用来鼓励我们积极学习的,这其中就包括凿壁偷光,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故事,反正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当时我还非常的好奇,故事的主人公是怎么将墙给凿开的,而且我曾经还尝试过这样看书,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这样学习是否舒服,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个

  • 匡衡“凿壁借光”刻苦读书,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匡衡

    匡衡"凿壁借光"刻苦读书,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不会告诉你很多人都应该听过凿壁借光的故事,说的是西汉有一个叫匡衡的小孩非常热爱学习,大晚上想看书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蜡烛,虽说邻居家有烛光,但是他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天天往别人家里跑,于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直接在墙上凿了一个洞,然后他就借着这个小洞漏出来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却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却不敢告诉你!在我们小时候,家长和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大家一定对“凿壁偷光”的故事耳熟能详吧。这个故事讲得是汉朝的匡衡因为小时候家里实在是太穷,点不起煤油灯,导致匡衡在晚上看不成书。当匡衡看到隔壁在晚上常常点灯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办法。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难怪老师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匡衡

    引言中国人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因此也就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而对于一些能够催人奋进、引人向学的名人典故也大都会编纂成书,好古为今用。在数不清的名人典故之中,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汉代刘歆在他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 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你知道他后来的结局吗?难怪书中没有写

    历史人物编辑:明明说历史标签:匡衡

    教科书上写了很多典故,但基本上没有写他们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只因他们长大后变成了坏人,不利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匡衡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匡衡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虽然家境不好,可他十分好学,也很勤奋。小时候,他非常想上学。家里拿不出钱,后来他跟着一个亲戚学认字,这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为

  • 匡衡当初“凿壁偷光”,好不容易当了宰相,最后却被儿子坑惨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匡衡

    相信很多小朋友在小的时候都特别不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大人总是喜欢用一个故事来教育小孩子,这个故事就是讲有一个小朋友因为小的时候家里面特别的穷,根本就点不起油灯,但是他为了学习就把自己家里面的墙壁砸破,这样就能够从隔壁邻居家里面透过一点儿光过来,然后就借着这点儿微弱的光源读书,最后,长大之后成为了非常有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愿告诉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匡衡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的主角名叫匡衡,他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名人,曾经担任过汉元帝时期的丞相。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读不起书,跟着亲戚学习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那时候,书籍和纸张特别昂贵,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才有能力购买。匡衡没有钱买书,但是又想学习,所以他去有钱人家里打工的时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