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人的一生很长,很多时候都在路上,因此中间会遇到很多不同的环境,影响心境变化的事情也有很多,因此会出现开始时带着雄心壮志的目标,但是在中间经历了事情之后,心境发生了变化,就会忘记最初的目标,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但是做一件事情或者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最应该记得的就是自己的初心,只有记得自己的初心,才会在半路跌倒的时候站起来,也会在有所成就的时候,时刻克己慎行,不会从高处跌落。
《凿壁偷光》的故事很多人都读过,里面的主人公匡衡激励了很多人克服残酷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主人公年少如此刻苦,从社会底层上去,很多人都以为他会一直这样刻苦努力,但是后来的匡衡却变了。那么,你知道他长大后做了啥?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说到古代的刻苦读书故事,有囊萤映雪,就离不开匡衡的凿壁偷光故事。
匡衡的家庭时代都是农民,所以较为贫穷,很多时候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他的读书基本就成为了不可能。但是他从小就十分好学,立志要用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勤学不辍。
然而,白天他还可以抽空看书,在晚上的时候,因为家庭贫穷,没有煤油灯火等照明工具,他自然就无法实现读书的目的。为此,他很是苦恼。
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在晚上看到一丝光亮,那是邻居家的灯光。他正愁自己没法读书呢?现在有光了,他就可以读书了。但是问题又来了,那就是这丝光亮十分微弱,他不能借助用来读书。想来想去,他决定将墙凿一个洞,然后光亮变得强烈起来。
匡衡每天晚上就依靠这丝光亮,刻苦的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之后,终于在朝廷上捞的一官半职做做。
因为年幼时学习环境十分艰苦,虽然在仕途的起步中也没有太大的成就,但匡衡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十分珍惜自己的羽毛与来之不易的做官机会。而且,他即便是做了官,也还是努力研习儒学。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匡衡就是那个一直准备并等待机会的人。他在做官期间,因为研习儒学,所以在儒学方面的造诣颇高,而那时的皇帝汉元帝又十分崇尚儒学,所以匡衡的机会就来了。
由于在和汉元帝研讨经学的过程中,匡衡学识丰富,每每都能说出独到的见解,因此十分得皇帝的赏识。皇帝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志同道合的人,于是一高兴之下,就擢升匡衡为博士,并且提拔他为“给事中”。
从这时起,匡衡的青云之路开始了,他也明白了讨皇帝心思和爱好的重要性。于是,他凭借着敏捷的思维与丰富的学识,一路升到了御史大夫的位置。但是开始时候的他,还没有被权力场的欲望蒙蔽双眼,他深知自己是从底层走上来的,不能忘却自己的本心,所以总是提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好建议。
然而,人总是会变的,即便是匡衡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有的人再如何变化,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只会随着阅历的增多,思维以及与人交际发生变化,学会了更得体的处事。但是匡衡却恰恰变成了另一个反面,那就是他的本心发生了变化。
据相关资料记载,匡衡后来当到丞相的位置,但是随着官位的增高,他的权力欲望更大,恨不得代替皇帝专权。当时朝中的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并且不懂民生,怂恿皇帝加重赋税,使得民不聊生。
众人都恨石显,但由于他深得皇帝的心,所以大家都不敢说,而匡衡当时因为陈汤将军打了胜仗,可能回来之后会因为是有功之臣,光芒一时之间会掩盖过自己这个丞相,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与权力极大的石显勾结在一起,陷害陈汤这样的忠臣。
石显、匡衡都是自己的宠臣,汉元帝自然想依照他们的意思,不给陈汤赏赐。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皇帝也架不住忠臣的直谏,最后给了不大不小的官职和赏赐。匡衡和石显这一招陷害算是成功了,但是却为自己以后的凄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匡衡和石显这么咄咄逼人,朝臣自然有看不惯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当时权力大,皇帝信任,所以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但是这个皇帝过了,还有另外的皇帝。很快,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
继位的汉成帝自然要培植自己的心腹,而匡衡这样的人原本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在皇帝还没有培养出信任感来的时候,就东窗事发了。曾经他和石显陷害别人的事情被揭发出来了,石显当时因为被匡衡一招甩锅,就被当场革职。
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匡衡陷害别人的事情最终被揭发出来,他也被革职贬为庶民。曾经,他是庶民,一路努力进入朝廷,后又投机倒把,成为宠臣,但是最后他又被贬为最初的身份,可谓是回到最初的起点,但是他的心却怎么也回不去了,最后在民间郁郁而终。
匡衡原本从底层出去的,他年少这般刻苦努力,长大后也应该一直为官公正、清廉,为民生所考虑,因为他是从最基层的民众上去的,最是了解民生疾苦,然而他或许是走了太远,就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在官场上,他结党营私,陷害同僚,在民生上,他怂恿皇帝加重赋役,使得人民更加疾苦,完全没有了年少的纯良,这便是环境误人,也是因为他走了很远,就守不住自己的初心,所以最后才落得那般凄凉下场。
因此,在成长的道路上、以及实现人生与理想的道路上,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人心如何变化,我们可以长智,学会如何预防他人的伤害,但是却不可忘记初心,在长了智之后,知道如何避免他人的伤害,但也学会了伤害他人。俗话说的好,“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一旦在路上,随着心智的成熟与阅历的增多,就忘记初心陷害他人,最终也会适得其反,反噬到自己身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