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啥?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啥?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新领域 访问量:1609 更新时间:2023/12/11 22:02:26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人的一生很长,很多时候都在路上,因此中间会遇到很多不同的环境,影响心境变化的事情也有很多,因此会出现开始时带着雄心壮志的目标,但是在中间经历了事情之后,心境发生了变化,就会忘记最初的目标,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但是做一件事情或者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最应该记得的就是自己的初心,只有记得自己的初心,才会在半路跌倒的时候站起来,也会在有所成就的时候,时刻克己慎行,不会从高处跌落。

《凿壁偷光》的故事很多人都读过,里面的主人公匡衡激励了很多人克服残酷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主人公年少如此刻苦,从社会底层上去,很多人都以为他会一直这样刻苦努力,但是后来的匡衡却变了。那么,你知道他长大后做了啥?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说到古代的刻苦读书故事,有囊萤映雪,就离不开匡衡的凿壁偷光故事。

匡衡的家庭时代都是农民,所以较为贫穷,很多时候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他的读书基本就成为了不可能。但是他从小就十分好学,立志要用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勤学不辍。

然而,白天他还可以抽空看书,在晚上的时候,因为家庭贫穷,没有煤油灯火等照明工具,他自然就无法实现读书的目的。为此,他很是苦恼。

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在晚上看到一丝光亮,那是邻居家的灯光。他正愁自己没法读书呢?现在有光了,他就可以读书了。但是问题又来了,那就是这丝光亮十分微弱,他不能借助用来读书。想来想去,他决定将墙凿一个洞,然后光亮变得强烈起来。

匡衡每天晚上就依靠这丝光亮,刻苦的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之后,终于在朝廷上捞的一官半职做做。

因为年幼时学习环境十分艰苦,虽然在仕途的起步中也没有太大的成就,但匡衡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十分珍惜自己的羽与来之不易的做官机会。而且,他即便是做了官,也还是努力研习儒学。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匡衡就是那个一直准备并等待机会的人。他在做官期间,因为研习儒学,所以在儒学方面的造诣颇高,而那时的皇帝汉元帝又十分崇尚儒学,所以匡衡的机会就来了。

由于在和汉元帝研讨经学的过程中,匡衡学识丰富,每每都能说出独到的见解,因此十分得皇帝的赏识。皇帝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志同道合的人,于是一高兴之下,就擢升匡衡为博士,并且提拔他为“给事中”。

从这时起,匡衡的青云之路开始了,他也明白了讨皇帝心思和爱好的重要性。于是,他凭借着敏捷的思维与丰富的学识,一路升到了御史大夫的位置。但是开始时候的他,还没有被权力场的欲望蒙蔽双眼,他深知自己是从底层走上来的,不能忘却自己的本心,所以总是提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好建议。

然而,人总是会变的,即便是匡衡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有的人再如变化,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只会随着阅历的增多,思维以及与人交际发生变化,学会了更得体的处事。但是匡衡却恰恰变成了另一个反面,那就是他的本心发生了变化。

据相关资料记载,匡衡后来当到丞相的位置,但是随着官位的增高,他的权力欲望更大,恨不得代替皇帝专权。当时朝中的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并且不懂民生,怂恿皇帝加重赋税,使得民不聊生。

众人都恨石显,但由于他深得皇帝的心,所以大家都不敢说,而匡衡当时因为陈汤将军打了胜仗,可能回来之后会因为是有功之臣,光芒一时之间会掩盖过自己这个丞相,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与权力极大的石显勾结在一起,陷害陈汤这样的忠臣。

石显、匡衡都是自己的宠臣,汉元帝自然想依照他们的意思,不给陈汤赏赐。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皇帝也架不住忠臣的直谏,最后给了不大不小的官职和赏赐。匡衡和石显这一招陷害算是成功了,但是却为自己以后的凄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匡衡和石显这么咄咄逼人,朝臣自然有看不惯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当时权力大,皇帝信任,所以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但是这个皇帝过了,还有另外的皇帝。很快,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

继位的汉成帝自然要培植自己的心腹,而匡衡这样的人原本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在皇帝还没有培养出信任感来的时候,就东窗事发了。曾经他和石显陷害别人的事情被揭发出来了,石显当时因为被匡衡一招甩锅,就被当场革职。

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匡衡陷害别人的事情最终被揭发出来,他也被革职贬为庶民。曾经,他是庶民,一路努力进入朝廷,后又投机倒把,成为宠臣,但是最后他又被贬为最初的身份,可谓是回到最初的起点,但是他的心却怎么也回不去了,最后在民间郁郁而终。

匡衡原本从底层出去的,他年少这般刻苦努力,长大后也应该一直为官公正、清廉,为民生所考虑,因为他是从最基层的民众上去的,最是了解民生疾苦,然而他或许是走了太远,就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在官场上,他结党营私,陷害同僚,在民生上,他怂恿皇帝加重赋役,使得人民更加疾苦,完全没有了年少的纯良,这便是环境误人,也是因为他走了很远,就守不住自己的初心,所以最后才落得那般凄凉下场。

因此,在成长的道路上、以及实现人生与理想的道路上,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人心如何变化,我们可以长智,学会如何预防他人的伤害,但是却不可忘记初心,在长了智之后,知道如何避免他人的伤害,但也学会了伤害他人。俗话说的好,“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一旦在路上,随着心智的成熟与阅历的增多,就忘记初心陷害他人,最终也会适得其反,反噬到自己身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教材上楷模:借光匡衡、让梨孔融、悯农李绅,光环背后是人性黯淡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匡衡

    课本楷模——"孔融让梨"中国有句老话:“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原以为这句话该出现在寻常百姓家,却不曾想,那些书本上的楷模人物也同样适用。中国无数风流人物如浪潮一般来了又去,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叱诧风云,一时间风光无限。但等归于尘土、归于雨露之后,去掉那些所谓的光环,遗留下的,只是些发臭的过往

  • 终于知道“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啥了,难怪语文老师不敢说

    历史人物编辑:花开一世倾情一生标签:匡衡

    终于知道“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啥了,难怪语文老师不敢说能点开这篇文章的,相信都是走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高材生了。那么大家小时候肯定都听语文老师讲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叫匡衡,家境很贫寒,晚上想要学习,但因为贫寒家中没有蜡烛,没有办法看书。但是他的邻居,比较有钱一点可以买得起蜡烛,所以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啥,让老师不愿告知背后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匡衡

    前言: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故事。他们中的有些人因为一颗赤子之心而被历史铭记。还有一些人因为心怀天下而被历史所歌颂。另外一批人则是因为他们在困难中积极向上进取,永不言弃。关于他们的故事似乎永远也说不完。在这些过程中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因为包含了这些传统美德,所以

  • 老师绝对不会透露: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这是一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西汉匡衡,出身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才有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学者。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匡衡刻苦成才后的故事。匡衡早期的求学和仕途生涯却没有人想象的那么顺利。他参加了九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变成了什么样子?老师可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匡衡

    从小到大我们听说过很多经典的故事,而且其中一些还是老师经常用来鼓励我们积极学习的,这其中就包括凿壁偷光,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故事,反正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当时我还非常的好奇,故事的主人公是怎么将墙给凿开的,而且我曾经还尝试过这样看书,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这样学习是否舒服,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个

  • 匡衡“凿壁借光”刻苦读书,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匡衡

    匡衡"凿壁借光"刻苦读书,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不会告诉你很多人都应该听过凿壁借光的故事,说的是西汉有一个叫匡衡的小孩非常热爱学习,大晚上想看书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蜡烛,虽说邻居家有烛光,但是他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天天往别人家里跑,于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直接在墙上凿了一个洞,然后他就借着这个小洞漏出来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却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却不敢告诉你!在我们小时候,家长和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大家一定对“凿壁偷光”的故事耳熟能详吧。这个故事讲得是汉朝的匡衡因为小时候家里实在是太穷,点不起煤油灯,导致匡衡在晚上看不成书。当匡衡看到隔壁在晚上常常点灯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办法。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难怪老师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匡衡

    引言中国人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因此也就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而对于一些能够催人奋进、引人向学的名人典故也大都会编纂成书,好古为今用。在数不清的名人典故之中,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汉代刘歆在他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 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你知道他后来的结局吗?难怪书中没有写

    历史人物编辑:明明说历史标签:匡衡

    教科书上写了很多典故,但基本上没有写他们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只因他们长大后变成了坏人,不利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匡衡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匡衡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虽然家境不好,可他十分好学,也很勤奋。小时候,他非常想上学。家里拿不出钱,后来他跟着一个亲戚学认字,这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为

  • 匡衡当初“凿壁偷光”,好不容易当了宰相,最后却被儿子坑惨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匡衡

    相信很多小朋友在小的时候都特别不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大人总是喜欢用一个故事来教育小孩子,这个故事就是讲有一个小朋友因为小的时候家里面特别的穷,根本就点不起油灯,但是他为了学习就把自己家里面的墙壁砸破,这样就能够从隔壁邻居家里面透过一点儿光过来,然后就借着这点儿微弱的光源读书,最后,长大之后成为了非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