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啥,让老师不愿告知背后故事?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啥,让老师不愿告知背后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丫文史阁 访问量:3281 更新时间:2024/1/16 6:38:16

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的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故事。他们中的有些人因为一颗赤子之心而被历史铭记。还有一些人因为心怀天下而被历史所歌颂。另外一批人则是因为他们在困难中积极向上进取,永不言弃。关于他们的故事似乎永远也说不完。在这些过程中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因为包含了这些传统美德,所以这些故事才能够在历史车轮的冲刷下,还能历久而弥新。

凿壁偷光背后的故事

如果提起中国历史上那些,因为刻苦学习而名留青史的人,匡衡绝对是里面绕不开的一个人。甚至还有一个高度概括了他刻苦的学习经历的成语,那就是凿壁偷光。而大多数中国人早已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达到倒背如流的效果。这也是因为从小到大妈妈都会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而在课堂上他也是老师们用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最好的例子。

在家长和老师的嘴里面,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匡衡一直都是那个为了能够这学习去凿开邻居家墙壁的刻苦的孩子,但是我们却从来不知道长大后的匡衡到底做了什么。在我们的想象里边,一般刻苦学习的孩子,最后的结局一定都不会太差,那像匡衡这样刻苦的连历史都记住他的人相比,结局应该是非常的好吧,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匡衡凿壁偷光的这个事情。

其实出现这个事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匡衡所处古代社会,阶级等级的划分是十分严格的。虽然说中国古代遗址的推崇士农工商,但其实只有进入了士这个阶级才算是真正的脱离了社会的底层。因此像农工商这类阶级的人都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能够通过国家的政治选拔,成为一方地方官,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因为如果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的话,那首先第1件首要的事情就是要买书,其次就是要请老师,但是这些对于勉强能够达到温饱的农民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他们不仅出不起买书的钱,就连晚上都没有办法用油灯,只能靠着白天那点子时间来借着光亮看书,所以才会出现小孩早被偷光的事情。

因为这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如果想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话,就必须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可以说能够做出这个举动的人一定是对学习痴迷到了一定的程度。毕竟小孩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面前除了学习之外还要面对家里面繁重的农活,所以他学习的时间并没有那些富家子弟学习的时间长,而且他自学的能力,肯定是比不上那些有着专业老师辅导的人的。

即使是在他这么努力学习的情况下,一直是在当时的选拔考试里面中了一个丙科而已。按照当时甲乙丙丁的分配,他其实已经次的不能再次了。当时的制度规定,只有说中了甲科的人才能够有资格入朝为官,比贾科稍微次一点的乙科就只能到各个权贵门下做门客。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入朝为官的。而像匡衡这样只是中了丙科的人,就只能做一些打杂的活,根本施展不了什么抱负。

不甘于平凡

不过即使是这样,匡衡也没有灰心丧气。虽然说匡衡已经在选拔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他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此时的匡衡在见过了花花世界的繁华之后,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要往更高的位置上爬。于是匡衡利用自己可以整理文书典籍的机会,拼命地吸取书上的知识,遇到不会的就为身边的人来解答自己的疑惑,在这样的刻苦学习之下,匡衡的学问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时的汉朝,因为董仲舒的八处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对于儒学是非常推崇的,而此时的匡衡由于长时间的积累,对儒学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也慢慢的在学术界打开了自己的名望。因此在朝中也有了一些说话的权利和地位。不过好马还是得有伯乐相看,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在汉宣帝在位的期间,匡衡一直没有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到了汉元帝即位,事情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主要是得益于当时主掌朝政的三位大臣,其中两位都是从入学门派里出来的,而且自身都是儒学造诣很高的大能。而另一位主持朝政的诞辰,本身没有什么特别高的学术上的造诣,但是他发现了匡衡这个被隐藏在沙漠里的珍珠,于是便向当时对儒学及其推崇的汉元帝推荐了匡衡,他也希望能够通过举荐匡衡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政治地位。于是原本一心想学的匡衡就这样被卷入了权力漩涡的中心,成为了为了争夺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的其中一员。

被欲望吞噬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完全抛弃了自己的初心,一心只想要将权力玩弄于股掌,于是他渐渐忘了自己想要为百姓造福的出行,而是将能够扩大自己势力,提高自己权利的事情放在第1位,不管他会不会对百姓造成伤害。匡衡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权利,他渐渐的成为了汉元帝身边的红人。

他不断展露的才能,所以皇帝也是对他非常的信任,最后竟然将他一路提拔到了宰相。当时除了匡衡生得皇帝的信任之外,还有一个宦官,也是非常的得皇帝的宠幸。但是这个得皇帝宠幸的宦官,却没有利用皇帝他的这份信任去为百姓做实事,反而是不断地为自己敛财造,。到了最后整个朝廷几乎都成了这个宦官的一言堂。

两人一拍即合,怂恿汉武帝为自己赏赐更多的封地,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财富。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完全失去了当时为了学习补习凿壁偷光的初心,反而被权力和金钱的欲望吞噬了本性,成为了他们的奴隶。本来在他得到权力的时候,应该为那些像他以前一样问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谋福祉,但是现在的他却成为了欺压这群百姓的一员。

这种情况直到到汉城帝即位的时候才得到改善。于是本来深得皇帝宠幸的宦官很快就沦为了正史之地,每天都有弹劾他的奏折,摆在皇帝案前的那一堆奏折里边,几乎有一半都与他有关。匡衡一看情况不对,也转而加入了谈何大军里面,但是这几关员可不买匡衡的帐,因为他们觉得匡衡本来在很早以前,就有能力向皇帝揭发这个宦官的恶心,但是他可没有这样做,反而是和这个宦官一起狼狈为奸。

于是匡衡非但没有讨着好,反而沾染了一身腥。不仅宦官成为了众人,弹劾的对象就连匡衡也成为了众人攻击的靶子。他们将匡衡之前所有犯下的罪行都用一张纸列了出来,整张纸几乎都要被写满了。匡衡这个时候也意识到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于是他向皇帝请求展现自己辞去官职,成为平民,回到家乡。

一个人在环境的影响下是会变得,但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真正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本身,如果说匡衡能够在是最精明的环境里面,保持自己一颗想要为国家奉献的初心,那么最终的结局一定不会是这样。也不会成为大人们口中闭口不谈的历史。所以说我们在面临多样的环境干扰的时候,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初心,牢记自己原本的使命,才能够在这个环境中真正的取得成功。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老师绝对不会透露: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这是一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西汉匡衡,出身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才有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学者。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匡衡刻苦成才后的故事。匡衡早期的求学和仕途生涯却没有人想象的那么顺利。他参加了九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变成了什么样子?老师可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匡衡

    从小到大我们听说过很多经典的故事,而且其中一些还是老师经常用来鼓励我们积极学习的,这其中就包括凿壁偷光,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故事,反正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当时我还非常的好奇,故事的主人公是怎么将墙给凿开的,而且我曾经还尝试过这样看书,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这样学习是否舒服,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个

  • 匡衡“凿壁借光”刻苦读书,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匡衡

    匡衡"凿壁借光"刻苦读书,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不会告诉你很多人都应该听过凿壁借光的故事,说的是西汉有一个叫匡衡的小孩非常热爱学习,大晚上想看书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蜡烛,虽说邻居家有烛光,但是他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天天往别人家里跑,于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直接在墙上凿了一个洞,然后他就借着这个小洞漏出来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却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历史老师却不敢告诉你!在我们小时候,家长和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大家一定对“凿壁偷光”的故事耳熟能详吧。这个故事讲得是汉朝的匡衡因为小时候家里实在是太穷,点不起煤油灯,导致匡衡在晚上看不成书。当匡衡看到隔壁在晚上常常点灯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办法。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难怪老师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匡衡

    引言中国人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因此也就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而对于一些能够催人奋进、引人向学的名人典故也大都会编纂成书,好古为今用。在数不清的名人典故之中,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汉代刘歆在他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 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你知道他后来的结局吗?难怪书中没有写

    历史人物编辑:明明说历史标签:匡衡

    教科书上写了很多典故,但基本上没有写他们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只因他们长大后变成了坏人,不利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匡衡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匡衡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虽然家境不好,可他十分好学,也很勤奋。小时候,他非常想上学。家里拿不出钱,后来他跟着一个亲戚学认字,这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为

  • 匡衡当初“凿壁偷光”,好不容易当了宰相,最后却被儿子坑惨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匡衡

    相信很多小朋友在小的时候都特别不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大人总是喜欢用一个故事来教育小孩子,这个故事就是讲有一个小朋友因为小的时候家里面特别的穷,根本就点不起油灯,但是他为了学习就把自己家里面的墙壁砸破,这样就能够从隔壁邻居家里面透过一点儿光过来,然后就借着这点儿微弱的光源读书,最后,长大之后成为了非常有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愿告诉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匡衡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的主角名叫匡衡,他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名人,曾经担任过汉元帝时期的丞相。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读不起书,跟着亲戚学习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那时候,书籍和纸张特别昂贵,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才有能力购买。匡衡没有钱买书,但是又想学习,所以他去有钱人家里打工的时候,宁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哪些坏事?难怪老师从来不讲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匡衡

    匡衡,字稚圭,西汉时期的经学家, 年少之时爱好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困无法支付读书所需费用,匡衡不得不靠着给别人帮工赚取学费。因为无钱买蜡烛,晚上的时候便把墙凿开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微弱的烛光来读书,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便由此传开。在众人的心目中,匡衡是一个正面典范,很多家长利用匡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

  • “凿壁偷光”的匡衡,9次复读,官至宰相老了变糊涂,儿子不争气

    历史人物编辑:左传今读标签:匡衡

    一提起艰苦求学,发奋图强,那么必定会想到,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凿壁偷光的匡衡,这三个经典流传的古代故事。小学语文课本也将这类故事收入了其中,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主角的精神,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但我们所知的仅仅只是一个片段,之后的故事不得而知。“凿壁偷光”的小匡衡匡衡,西汉经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