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啥了,难怪语文老师不敢说
能点开这篇文章的,相信都是走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高材生了。那么大家小时候肯定都听语文老师讲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叫匡衡,家境很贫寒,晚上想要学习,但因为贫寒家中没有蜡烛,没有办法看书。但是他的邻居,比较有钱一点可以买得起蜡烛,所以只能匡衡只能凿烂自己家的墙壁,借着邻居家的烛光以此来学习。
然后老师都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们,你看人家条件多艰苦,都要知道好好学习,你们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条件,难道还要这么懒惰,不好好学习吗?应该多多向这个小主人公看齐,要勤奋努力。但是大家只知道他小时候这么努力读书,不知道这个匡衡长大了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其实匡衡长大之后,并没有因为努力读书而当上大官,因为他的成绩并没有多好,汉朝时,要想当官,那也是要考试的,而匡衡考了八次都没考上,直到第九次,才考上了个丙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刚过及格线,所以之后只是在当地做了一个很小的官员。当然了这些语文老师肯定不会告诉你了,不然就会太打击小朋友的积极性了,毕竟我们今天的教育看的就是分数,匡衡努力了也不能考高分,所以索性就不告诉你他长大后的事了。虽然后期他凭借自己的本事当上了宰相,但人品不怎么好,因贪污、侵吞他人财物被贬官,然后在郁闷中死去。
匡衡对诗经很有见解,所以因为他翻译的诗经很好,受到了皇帝的宠幸,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所以提拔了他的官位。而且,再后来皇帝认为他做官做得不错,所以又把他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就这样他一步一步的最后做到了宰相。
然而匡衡这个人,他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么好,当上了宰相之后,他就开始大肆贪污,不仅贪污金银珠宝,还吞并别人的土地。一次,皇帝看他有功于朝廷,于是就封了他一大片土地,但是他却拿这错误的地图,乘机把没有被封的都划到自己的范围内。因为他是宰相大人,所以别人也只敢怒不敢言。
但是纸还是包不住火,朝廷内对他有意见的人向皇帝弹劾他,皇帝派人调查后,很快就知道匡衡真实的面目,大为恼火,所以把他贬为了庶民,无处可去的匡衡,自然只能回到老家,做了大官的他明明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负才能,他身居高位,却早已忘了自己年少时艰苦奋斗的初心,明明早就位高权重了,却依然不知足。
他去私吞别人的财产时,丝毫没有想过自己年少时期过的都是什么样的艰苦生活,也就是说,年少的艰难非但没有让他懂得清贫的真正含义,反而让他这个人变得贪婪无比。
其实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通病,明朝时期有个大官儿就曾经对出身寒门的书生做过批判,说他们在读书之前家里一贫如洗,也依然咬牙坚持想要考取功名,最后终于实现了做官的理想,但是,他们却一改之前谦和的作风,变得贪婪无比,喜欢到处敛财,完全不记得自己以前过清苦日子时候的状态,可以说是前后态度有180度大转弯,这就是被压抑久了,等到得了势,反而是一副疯狂的小人嘴脸,而匡衡跟这些人也都差不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贫寒书生出人头地了,反而是肆无忌惮起来的原因。
就这样,原来我们小时候听过的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翁,长大之后竟成了这个样子,原本是作为正面榜样拿给孩子看的,没想到他最后竟然做出如此令人不齿的事情,所以,他成年之后的故事才没有再被老师提起过。因为长大后的匡衡已经成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如何拿得出手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