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这是一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西汉匡衡,出身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才有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学者。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匡衡刻苦成才后的故事。
匡衡早期的求学和仕途生涯却没有人想象的那么顺利。他参加了九次科考才中了丙科,被增补为太原郡的一个文史小官。然而匡衡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潜心研究《诗经》。因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极力向皇帝推荐匡衡,皇帝就把他提拔到了郎中,博士等官职。
汉元帝即位之后,匡衡被任用为郎中,面对当时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匡衡总是能从《诗经》当中找出很多有理有据的话来,以此向皇帝上书,说明道理。
他建议在百姓当中推行教化,弘扬礼让,这些话自然也是得到了汉元帝的赏识。有了皇帝的青眼,匡衡当然在一步步往上走,从郎中,到御史大夫,再到一代丞相。
但是,当了丞相的匡衡和之前的匡衡完全就变成了两个人。宦官石显很受汉元帝的宠信,直到后来整个朝政都被石显这个宦官给把持。而匡衡这个时候连个大气都不敢出,唯唯诺诺,石显说一他肯定不敢说二。
直到了汉成帝即位之后,匡衡才开始对石显发起了攻击。不过这也让一些人感到很不满,觉得他现在才弹劾石显,早些时候却唯唯诺诺,同流合污。匡衡见众人不满,连忙认罪,祈求告老还乡。这个时候的匡衡已不再是一个痴痴学者,全然成为一名老道政客,在宦海的沉浮中不由自主,陷入一轮又一轮的权力斗争之中。
匡衡的儿子仗着其父的名声横行霸道惯了,酒后杀人之后被下狱,他弟弟就叫了一群狐朋狗友去劫狱,这件事情自然被告发了。匡衡的势力也一下子衰落了下来。不久之后,他侵占土地的事情被人翻了出来,这也成为匡衡倒台的直接原因。
原来在汉元帝时,匡衡位列百官之首,又被封为乐安侯,食封地三十一万亩。封侯自然有土地,他明明能够得到三十一万亩的土地,结果却利用地图上的误差,给自己多占了四万多亩。后来核查土地的时候,匡衡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威逼之下将这四百顷彻底划入自己的封地范围,对属下的提醒置之不理。
汉成帝时期,因为这件事,匡衡被人告发,查证属实之后,匡衡被贬为庶人。之前在官场上所拥有的一切,都似过眼云烟一般,他落魄回乡,没几年就病死。
不可否认,匡衡儿时的故事是如今我们劝学的励志典型,他能在一贫如洗的环境下,凭借心中信念刻苦学习,实在人生理想。然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后来的出人头地,让他这种精神逐渐褪去。
经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之后,他忘了自己的初心,变得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政客。他为了贪图名利,忘记了曾经《诗经》里的道理,变成一个自私自利,不得善终的贪官。
“天道酬勤”是没有错的,匡衡努力学习的故事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白“保持初心”。不论是贫穷或者富贵都要保持一颗良善的初心,道德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坚守初心才能让我们在通往更高的道路时,保持在正道而不走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