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09年7月的某一天,武臣率领楚军在连下赵地十城后,浩浩荡荡地向范阳(今河北保定附近)进发。就在接近范阳的时候,突然从范阳方向驶来一辆马车,马车径直来到军前,车上的人要求见武臣。
此人正是来自范阳,名叫蒯通。
见到武臣,蒯通说:“虽然将军你已经连下十城,但效率太低,我有办法可以让你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攻城破寨。”
武臣听了这话,虽然有些激动,但还是半信半疑,于是问道:“什么办法?”
蒯通回答说:“范阳令徐公本应整顿人马坚守抵抗,可他胆小怕死,又贪恋财贵,所以他想投降,可又怕您认为他是秦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城池的官吏一样被杀死。因此,范阳城里的年轻人想杀掉他,自己据守城池来。您可以派我去委任徐公依旧为范阳令,这样他就会献城投降,年轻人也不敢杀他们了。然后,您让范阳令坐着豪华马车,奔驰在燕国、赵国的郊野。燕、赵的人们看见他,都会说范阳令率先投降居然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这样,燕、赵其他城池就会纷纷效仿,主动投降。”武臣听从了他的计策,果然不战而降的有三十余座城池。
可以说,武臣平定赵地,蒯通功劳最大。
2
后来武臣被杀,巨鹿之战后,张耳、陈馀分道扬镳,张耳先是跟着项羽,楚汉相争时又投了刘邦,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蒯通应该是跟随张耳投了汉,因为韩信攻打齐国时,他又成了韩信的谋士。
韩信平定燕、赵、代国以后,向东攻打齐国,走到平原津时,听说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王,便准备收兵。
蒯通却说你是奉汉王命令去攻打齐国,虽然汉王又单独派了郦食其去劝降,但也没有下令让你停止进攻啊!何况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齐国70几座城池,而你领兵数万,才拿下赵国50几座城池。你征战这么多年,到头来功劳还赶不上一个儒生。
一番话点醒了韩信,却要了郦食其的老命。
齐王已经决定降汉,就放松了戒备,韩信因此轻而易举拿下了齐国,齐王认为是郦食其骗了他,直接把郦食其扔锅里煮了。
可以说,韩信夺取齐国,蒯通功劳最大。
占领齐国后,蒯通又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方案。他认为当时楚汉争霸的关键在韩信,韩信帮谁谁就赢,倒不如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成鼎足之势。可惜韩信这次没有听蒯通的,不然,或许《三国演义》讲述的就是秦末三国的故事了。
韩信觉得刘邦对他恩深情重,所以他不忍心背叛。蒯通就举了张耳、陈余的例子告诉他感情在利益面前,没卵用。接着又说了许多很有哲理的话,有听说的,也又自己总结的。
比如:“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
大概意思就是,你韩信功劳太大,能力太强,去哪儿打工,老板都怕镇不住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开公司。
可惜韩信没那个魄力,又觉得自己这么大功劳,刘邦怎么也不可能对不起自己,于是选择了继续搬砖,蒯通也因此离开了他。
没想到刘邦最后还是整死了韩信,而且把韩信的功劳全部记在了曹参身上。
韩信临死前想起了蒯通,不由得念叨了一句:“悔不该当初听蒯通的话啊!”
于是,刘邦让人架起一口油锅,把蒯通找来,当着油锅的面问他:“给韩信出主意让他谋反,你胆子不小啊!”
蒯通的回答很逗,他面不改色反问刘邦,“你见过谁家的狗咬主人的?”刘邦哈哈大笑,命人放了蒯通。
3
等到曹参做齐国国相的时候,知道蒯通有才华,就请他做了自己的门客。
当初齐王田荣反叛项羽时,胁迫齐国士人为他所用,其中有两个人,一个是东郭先生、一个是梁石君,这两人本来就不愿意做官,等到田荣战败,他们认为屈从于田荣这件事很耻辱,于是便逃入深山,隐居起来。
有人对蒯通说:“您在曹相国面前,说一不二,何不把东郭先生、梁石君这两个贤人推荐给曹相国(曹参)呢?”
蒯通说:“好的。”然后他先讲了一个段子。
说他家小区有一个女人与小区里的另一个老太太关系很好。有一天晚上,女人家里丢了块肉,她婆婆认为是她偷吃了,就把她赶出家门。女人走的时候,去她要好的老太太那里辞行,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她。老太太说:“你别走太快,我现在就去让你家里人把你追回来。”女人走后,老太太立即抱了一束麻到丢肉的那家去借火。她说:“昨晚,有一群狗为争一块肉,相互咬得你死我活,我来借火烧水给死狗煺毛。”女人的婆婆听了这话,急忙去追赶儿媳妇。
段子讲完,他说我这就去向曹相国‘借火’。见到曹参后,他先给曹参出了一道选择题:两个女人都死了丈夫,一个丈夫刚死三天就改嫁,另一个却宁愿深居简出,闭门守寡,您如果想娶媳妇,会选择哪个?
曹参回答:“我娶那个不愿出嫁的。”
蒯通说:“那么,咱招聘员工也该找用情专一的。齐国的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品学兼优,却隐居于山林之中,不愿意出来做官。希望您能够把他们请出来任用。”于是,曹参接受了蒯通的建议。
4
蒯通是汉初有名的纵横家,虽然不如张仪苏秦名气大,但他写了一本《隽永》,论述战国时说士权变之术。《史记》关于蒯通的言辞,均来源于该书。可惜的是,该书在西汉末年就已经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