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削藩的话,不如先看贾谊。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削藩的。
汉书贾谊传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贾谊说的很明确,等旧王死了,旧王子孙各受分封。
汉文帝也很现实的采取了这个策略。
汉书贾谊传
后四岁,齐文王薨,亡子。文帝思贾生之言,乃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
其实汉文帝之前也变相的削过诸侯。
汉书文帝纪
诏曰:“前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太子遂为赵王。遂弟辟强及齐悼惠王子硃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王。”乃立辟强为河间王,章为城阳王,兴居为济北王。
汉文帝和贾谊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削藩方式,汉武帝时的主父偃的推恩其实就和这一样。
汉书主父偃传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诸侯王子人人得封,这种温和的削藩有益无害。
而晁错这个人,急功近利,汉帝国不过天下之半,诸侯另王天下之半。只看得到诸侯王的威胁,却看不到诸侯王集体反叛的威胁。
汉书吴王濞传
三年冬,楚王来朝,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卬以卖爵事有奸,削其六县。
晁错所谓的削藩,与逼反并让诸侯抱团造反无异,所谓的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犹如托词,汉文帝时期怎么不见诸侯王抱团造反呢?无非是晁错想以削藩为自己的晋身之资。既然晁错能看到诸侯王会反,那吴楚反时,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这个又是什么情况呢?可以说晁错根本应对不了吴楚之乱,完全没有准备。所谓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间,天下寒心数月。可以说晁错和汉景帝根本没有预料到诸侯谋反或者说情势这么严峻的事。
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也再没这么激进的削藩。历史也没有假如的,假如晁错能预知到自己的下场,他还敢这么急功近利的削藩么?假如汉景帝能知道自己的皇位差点被篡夺,他还会敢用晁错的削藩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