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景帝为何诛杀恩师晁错

汉景帝为何诛杀恩师晁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青山古史今说 访问量:2547 更新时间:2024/2/13 8:41:07

最初汉景帝并没有打算杀晁错,真正想除掉晁错的人是袁盎。袁盎原来是朝廷派驻吴国的相国,他没少收了吴王的好处,所以不赞同削藩。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袁盎当然要替吴国说话。结果,晁错要说吴国必反,削的越早越好,袁盎则一直说吴国不反,没有削的必要,于是二人便站到了对立面,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后来晁错升为御史大夫,有了查举百官的权力,于是调查袁盎。结果证实,袁盎果然受贿。于是汉景帝将袁盎贬斥为民。而七国之乱的爆发,正好验证了晁错当初的判断,所以他越想越生气,那能就这么便宜了唱对台戏的袁盎。于是出于报复,晁错便奏请汉景帝,动对袁盎的追责,好将他置于死地。

袁盎得知消息后,急忙去向窦婴求助,希望得到面见景帝的机会,当面澄清吴王起兵的缘由。而窦婴在削藩问题上也同晁错持相反立场,所以很乐意给袁盎帮忙。袁盎见到景帝之后便说,吴国起兵完全是被逼无奈,如果陛下能杀掉贼臣晁错,然后派使者去安抚吴王,恢复其封地,赦免参与叛乱诸国,七国之乱很快平息。

景帝犹豫片刻,半信半疑地问袁盎:“真的可以吗?”袁盎斩钉截铁地说:“可以,此计甚妙,足矣定乾坤!”事后,汉景帝便授意丞相陶青等人弹劾晁错罪行。结果晁错及妻儿老小全部被斩于东市。与此同时,汉景帝派袁盎出使吴国。结果袁盎碰了一鼻子灰不说,还差点丢了性命,幸运机智逃脱,总算回到京城。

招抚失败,汉景帝开始调兵遣将,分别派周亚夫、窦婴、郦寄率兵平叛。事实证明,晁错被杀,显然汉景帝是被袁盎忽悠了。那么汉景真得相信晁错的一条命就能换来七国退兵?当然不可能。

其实汉景帝比谁都明白,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地方诸侯同朝廷的矛盾,是刘邦当年种下的花,如今结出的果,并不会因为晁错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晁错的消失而消失。而七国之乱爆发时,汉景帝已经35岁了,他不可能连这点悟性也没有。再说,即便七国起兵的口号是“诛杀晁错”,但他们也没有承诺杀了晁错就退兵。所以,用晁错换和平不过是汉景帝的一厢情愿罢了,或者他的用意原本就不在于此,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七国之乱起因

七国之乱这把火完全是晁错点起来的。晁错喜欢给皇帝上疏,爱出风头,在汉文帝时期就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在贾谊去世之后,他开始一枝独秀,愈发亮眼。

贾谊是以给皇帝上策论而闻名遐迩,晁错不甘示弱,主动给汉文帝写疏信。汉文帝看过之后,觉得有道理,于是便给晁错回复。晁错尝到了甜头,奋笔疾书,疏信如雪片一样送达文帝的案头。

总结晁错洋洋洒洒的内容,有两条中心思想,一是边务,即同匈奴及南越诸国的关系;二是内治,也就是地方诸侯王威胁朝廷的隐患。

当时,晁错就主张汉文帝“削藩”,尤其针对吴、楚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但是汉文帝并没有采纳,只是在同周边国家关系处理问题上借鉴了晁错的部分观点。

而当时做为皇太子的景帝对晁错非常赏识,还亲切地称其为“智囊”。汉文帝也觉得晁错有“两把刷子”,于是就让他做了太子太傅,也就是皇太子刘启的专职老师。

刘启继位后,把晁错升为内史。晁错优越感爆棚,退朝后也不走了,而是单独和景帝谈论政务。汉景帝多采纳晁错的意见,对他的宠幸也是非其他大臣能及。

其实晁错除了建议汉景修改一些律令外,其余的内容还是削藩,尤其是锲而不舍地削弱吴国。

为什么要对吴国死缠烂打呢?因为吴国是刘邦在汉初封的齐、楚、吴三个最大的诸侯国之一。汉文帝时期已将齐国一分为六,所以吴国便成了最大的诸侯国。而且吴国还有铸币煮盐的便利,因此最为富强。

吴国有多富呢?凡吴国百姓需要向朝廷服徭役及交纳赋税,吴王统统用钱代为搞定。所以从另一方面讲,吴王是用钱收买人心,以至于吴国百姓心里根本没有“朝廷”这个概念,这也是汉景帝所忌惮的地方。

最初刘濞确有反心。汉文帝时期,刘濞之子被太子刘启用棋盘砸死。所以刘濞一气之下装起病来,从此不入京朝见皇帝。汉文帝出于回应,将历来入京吴使扣押。刘濞出于恐惧,于是便产生造反的念头。

后来,吴使劝说文帝要宽容刘濞,否则如“察看深水之中的鱼是不详之举”。文帝释然,于是归放所有吴使,赐刘濞案几、手杖,并允许其以后不必到京朝见。如此一来,刘濞也渐渐打消了反叛的念头。况且,刘濞年逾立旬,马上都入土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折腾的。

但是景帝继位后,朝廷的一连举动,让刘濞的神经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在晁错的力谏之下,汉景帝“秋后算账”,将楚王刘戊、赵王刘逐一郡之地收归朝廷,而胶西王刘卬也被割走了六个县。下一步正式对吴国动手。所以刘濞趁机煽动起这些诸侯王对朝廷的不满情绪,呼朋引伴,磨刀霍霍。

因此,当朝廷将削去吴国会稽、豫彰二郡文书送达吴国时,刘濞一把撕个稀碎,将朝廷派驻官员全部诉杀,然后发兵广陵,西渡淮河与楚王合兵,围攻梁国。其他诸如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国纷纷响应。当然,他们的总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杀搬弄是非、离间宗室的晁错。

那么,汉景帝为何要杀晁错呢?原因有两点

一、晁错点火不灭火,还把景帝当作灭火器。

纵上所述,其实七国之乱的发生同晁错有很大关系。但是当汉景帝同晁错商量应对措施时,晁错的建议却是一面让汉景帝领兵亲征,他却留守长安;一面将吴国还没占领的僮县、徐县拱手相赠,以求吴国退兵。显然这就是一个馊主意。

首先,吴楚联军来势汹汹,就连梁王刘武都被打的蜷缩在睢阳城不敢露面,汉景帝亲征不就成了自投罗网。即便是带兵出征,晁错应该当仁不让,怎么可能将危险推给汉景帝呢!所以汉景帝表面不说,内心肯定不悦。

其次,献出僮、徐二县就意味着向吴国低头示弱,而且等于晁错承认了削藩的失策。最重要的是,此举更助长了叛军的嚣张气焰,所以汉景帝更加不悦。

总之,晁错之前侃侃而谈,胸有成竹,事后又昏招叠出,还拿汉景帝当灭火器使,因此必然引起汉景帝对他的厌恶。

二、汉景帝需要收买人心

其实汉景帝比晁错还想削藩,但是他不背“容不下宗室骨肉”这个锅。所以当七国叛军都将矛头指向晁错的时候,汉景帝顺势拿晁错来泄愤。

景帝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承认晁错是始作俑者,杀了他证明自己是受了蒙蔽;二是可以抢占道义的高点。因为七国联军口口声声说是因晁错起兵,如今晁错被杀还不退兵便暴露了他们的虚伪本质。

如此一来,汉景帝自然就抢占了道德的制高点,反将叛军推向不义。而民心所向,才是平定叛军的最大推动力。而汉景帝之所以将晁错全家斩于闹市,就是在作秀,为的是引起轰动效应。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晁错的削藩完全错误,这个人比晁错强上百倍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晁错

    说削藩的话,不如先看贾谊。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削藩的。汉书贾谊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

  • 汉灵帝只上了个厕所,蔡邕就被流放了?王莽的儿子制造了狗血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蔡邕

    一、汉灵帝上了个厕所,导致蔡邕流放12年。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饱读诗书,还是曹操昔日的老师之一。他的女人蔡文姬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才女。 1、曹节只偷看了一眼,就摆了蔡邕一道。汉灵帝在位期间,深感天下灾祸不断,因此问了很多人,这些人都不敢瞎说。因此汉灵帝只好把饱读诗书的蔡邕给喊了过来,询问

  • 此人可怜!蔡邕捧他上天,曹操拿他儆猴,袁绍借他笼络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望月寄伤思标签:蔡邕

    古人讲究出身。一个人若出身不好,本事再大,也会被人瞧不起。甚至谁都可以轻谩你,侮辱你。三国枭雄曹操,应该对此深有感触。01曹操,生于宦官世家。有人要问了,宦官不是阉货吗,都被阉掉了,没有了能力,怎么还会有后代?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养子也是子啊,曹操这个“宦官之后”的身份,便像癌症

  • 曲洋为得此曲连掘29座汉代古墓,终于在东汉蔡邕墓中得到它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蔡邕

    《笑傲江湖》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青春回忆,里面有风流不羁的令狐冲,有敢爱敢恨的任盈盈,有半男不女的东方不败。这部剧的情节扣人心弦,打斗酣畅淋漓,记得当年觉得最帅的剑招就是令狐冲的独孤九剑。而整部戏却是由曲洋这个魔教长老引出来的……在片中一开始便是武林正派刘正风要金盆洗手、退隐江湖,而刘正风与魔

  • 三国演义中学问最高的三个人,一个蔡邕、一个是乔玄,另一个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小盛说历史标签:蔡邕

    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风云际会,让合久必分的天下纷争不断。要想成为一方势力,不仅得有猛将,更要有谋士,但是因为环境纷乱,真正研究做学问的人反而不多。在这些人中,最有名的是蔡邕、乔玄和祢衡。蔡邕是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精通音律,并且创了“飞白”笔体,对后世影响颇深。当然,他最有名的是有个号称“才女”的

  • 三国时期大才子,蔡邕倒履相迎,曹丕在他墓前学驴叫

    历史人物编辑:听闻今史标签:蔡邕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时期不仅盛产猛将、谋士,也有许多的大才子,比如老曹家的曹操、曹丕、曹植,人称三曹,都是才子,咱们耳熟能详的《短歌行》就是出自曹操之手、《洛神赋》是曹植所写。其他还有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非常有名气、才气的七位牛人,分别是王璨、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其中孔融大

  • 王允为什么一定要杀蔡邕?老婆一句话点醒了我!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蔡邕

    王允大家可能熟悉一些,“王司徒巧设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说的就是王允,当然历史上其实没有貂蝉,也没有美人计。蔡邕(yong)其实在那个时期比王允更有名,他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三国演义》中说的是董卓被诛杀后,人人都非常高兴,只有这个蔡邕抱着董卓的尸体痛哭,然后王允就以董卓同党的罪名杀了蔡邕。那

  • 三国的权臣蔡邕,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也是个倒霉蛋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蔡邕

    我们在看三国志的时候,了解到的都是一些出了名的人,在这些亮眼的明珠背后,你有没有看到一个既才华横溢又很倒霉的老哥呢?他叫蔡邕。蔡邕的霉运就出在他的才华上。蔡邕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才,而且他的才华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称他一句全才也不为过。这个人在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也可能是因为他的才华太鹤立

  • 身为一代儒宗的蔡邕,为什么要为奸臣董卓而大哭,最后因此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蔡邕

    董卓是汉末权臣,他凶残暴戾,杀人如麻,可以说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奸臣。最后,是王允联合董卓的义子吕布,实施反间计杀死了董卓。董卓这样一位大奸臣死后,作为汉末学问最高的大儒蔡邕,却大声恸哭,这是为什么呢?而掌握了朝廷大权的王允,又为什么一定要置蔡邕于死地?首先要明确的是,董卓死后蔡邕大哭是三国演义的情节

  • 读西游品三国 蔡邕悖论 为暴君殉节是否真的是愚忠

    历史人物编辑:百汇平历史标签:蔡邕

    提起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有个名著宇宙现象。各个名著的批注家往往引用别的名著的论点来引证自己的观点。比如《西游记》的评注家张书绅,他就经常引用《三国》,《西厢》等文学名著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譬如第五十四回,女儿国一节。他就对《三国》中的蔡邕进行了评价,节录原文如下:【曹操三日一宴,五日一大宴,关夫子终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