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汉景帝并没有打算杀晁错,真正想除掉晁错的人是袁盎。袁盎原来是朝廷派驻吴国的相国,他没少收了吴王的好处,所以不赞同削藩。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袁盎当然要替吴国说话。结果,晁错要说吴国必反,削的越早越好,袁盎则一直说吴国不反,没有削的必要,于是二人便站到了对立面,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后来晁错升为御史大夫,有了查举百官的权力,于是调查袁盎。结果证实,袁盎果然受贿。于是汉景帝将袁盎贬斥为民。而七国之乱的爆发,正好验证了晁错当初的判断,所以他越想越生气,那能就这么便宜了唱对台戏的袁盎。于是出于报复,晁错便奏请汉景帝,启动对袁盎的追责,好将他置于死地。
袁盎得知消息后,急忙去向窦婴求助,希望得到面见景帝的机会,当面澄清吴王起兵的缘由。而窦婴在削藩问题上也同晁错持相反立场,所以很乐意给袁盎帮忙。袁盎见到景帝之后便说,吴国起兵完全是被逼无奈,如果陛下能杀掉贼臣晁错,然后派使者去安抚吴王,恢复其封地,赦免参与叛乱诸国,七国之乱很快平息。
景帝犹豫片刻,半信半疑地问袁盎:“真的可以吗?”袁盎斩钉截铁地说:“可以,此计甚妙,足矣定乾坤!”事后,汉景帝便授意丞相陶青等人弹劾晁错罪行。结果晁错及妻儿老小全部被斩于东市。与此同时,汉景帝派袁盎出使吴国。结果袁盎碰了一鼻子灰不说,还差点丢了性命,幸运机智逃脱,总算回到京城。
招抚失败,汉景帝开始调兵遣将,分别派周亚夫、窦婴、郦寄率兵平叛。事实证明,晁错被杀,显然汉景帝是被袁盎忽悠了。那么汉景真得相信晁错的一条命就能换来七国退兵?当然不可能。
其实汉景帝比谁都明白,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地方诸侯同朝廷的矛盾,是刘邦当年种下的花,如今结出的果,并不会因为晁错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晁错的消失而消失。而七国之乱爆发时,汉景帝已经35岁了,他不可能连这点悟性也没有。再说,即便七国起兵的口号是“诛杀晁错”,但他们也没有承诺杀了晁错就退兵。所以,用晁错换和平不过是汉景帝的一厢情愿罢了,或者他的用意原本就不在于此,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七国之乱起因
七国之乱这把火完全是晁错点起来的。晁错喜欢给皇帝上疏,爱出风头,在汉文帝时期就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在贾谊去世之后,他开始一枝独秀,愈发亮眼。
贾谊是以给皇帝上策论而闻名遐迩,晁错不甘示弱,主动给汉文帝写疏信。汉文帝看过之后,觉得有道理,于是便给晁错回复。晁错尝到了甜头,奋笔疾书,疏信如雪片一样送达文帝的案头。
总结晁错洋洋洒洒的内容,有两条中心思想,一是边务,即同匈奴及南越诸国的关系;二是内治,也就是地方诸侯王威胁朝廷的隐患。
当时,晁错就主张汉文帝“削藩”,尤其针对吴、楚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但是汉文帝并没有采纳,只是在同周边国家关系处理问题上借鉴了晁错的部分观点。
而当时做为皇太子的景帝对晁错非常赏识,还亲切地称其为“智囊”。汉文帝也觉得晁错有“两把刷子”,于是就让他做了太子太傅,也就是皇太子刘启的专职老师。
刘启继位后,把晁错升为内史。晁错优越感爆棚,退朝后也不走了,而是单独和景帝谈论政务。汉景帝多采纳晁错的意见,对他的宠幸也是非其他大臣能及。
其实晁错除了建议汉景修改一些律令外,其余的内容还是削藩,尤其是锲而不舍地削弱吴国。
为什么要对吴国死缠烂打呢?因为吴国是刘邦在汉初封的齐、楚、吴三个最大的诸侯国之一。汉文帝时期已将齐国一分为六,所以吴国便成了最大的诸侯国。而且吴国还有铸币煮盐的便利,因此最为富强。
吴国有多富呢?凡吴国百姓需要向朝廷服徭役及交纳赋税,吴王统统用钱代为搞定。所以从另一方面讲,吴王是用钱收买人心,以至于吴国百姓心里根本没有“朝廷”这个概念,这也是汉景帝所忌惮的地方。
最初刘濞确有反心。汉文帝时期,刘濞之子被太子刘启用棋盘砸死。所以刘濞一气之下装起病来,从此不入京朝见皇帝。汉文帝出于回应,将历来入京吴使扣押。刘濞出于恐惧,于是便产生造反的念头。
后来,吴使劝说文帝要宽容刘濞,否则如“察看深水之中的鱼是不详之举”。文帝释然,于是归放所有吴使,赐刘濞案几、手杖,并允许其以后不必到京朝见。如此一来,刘濞也渐渐打消了反叛的念头。况且,刘濞年逾立旬,马上都入土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折腾的。
但是景帝继位后,朝廷的一连举动,让刘濞的神经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在晁错的力谏之下,汉景帝“秋后算账”,将楚王刘戊、赵王刘逐一郡之地收归朝廷,而胶西王刘卬也被割走了六个县。下一步正式对吴国动手。所以刘濞趁机煽动起这些诸侯王对朝廷的不满情绪,呼朋引伴,磨刀霍霍。
因此,当朝廷将削去吴国会稽、豫彰二郡文书送达吴国时,刘濞一把撕个稀碎,将朝廷派驻官员全部诉杀,然后发兵广陵,西渡淮河与楚王合兵,围攻梁国。其他诸如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国纷纷响应。当然,他们的总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杀搬弄是非、离间宗室的晁错。
那么,汉景帝为何要杀晁错呢?原因有两点
一、晁错点火不灭火,还把景帝当作灭火器。
纵上所述,其实七国之乱的发生同晁错有很大关系。但是当汉景帝同晁错商量应对措施时,晁错的建议却是一面让汉景帝领兵亲征,他却留守长安;一面将吴国还没占领的僮县、徐县拱手相赠,以求吴国退兵。显然这就是一个馊主意。
首先,吴楚联军来势汹汹,就连梁王刘武都被打的蜷缩在睢阳城不敢露面,汉景帝亲征不就成了自投罗网。即便是带兵出征,晁错应该当仁不让,怎么可能将危险推给汉景帝呢!所以汉景帝表面不说,内心肯定不悦。
其次,献出僮、徐二县就意味着向吴国低头示弱,而且等于晁错承认了削藩的失策。最重要的是,此举更助长了叛军的嚣张气焰,所以汉景帝更加不悦。
总之,晁错之前侃侃而谈,胸有成竹,事后又昏招叠出,还拿汉景帝当灭火器使,因此必然引起汉景帝对他的厌恶。
二、汉景帝需要收买人心
其实汉景帝比晁错还想削藩,但是他不背“容不下宗室骨肉”这个锅。所以当七国叛军都将矛头指向晁错的时候,汉景帝顺势拿晁错来泄愤。
景帝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承认晁错是始作俑者,杀了他证明自己是受了蒙蔽;二是可以抢占道义的高点。因为七国联军口口声声说是因晁错起兵,如今晁错被杀还不退兵便暴露了他们的虚伪本质。
如此一来,汉景帝自然就抢占了道德的制高点,反将叛军推向不义。而民心所向,才是平定叛军的最大推动力。而汉景帝之所以将晁错全家斩于闹市,就是在作秀,为的是引起轰动效应。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