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6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在封建古代史中,皇帝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离不开臣子的相助,尤其是心怀天下的贤臣。这些贤臣可以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是真正希望国家能够长远走下去的一群人,他们或是宋朝的文彦博,或是明朝的张居正,虽处不同朝代,但是都有一颗为皇帝着想的心。
一般来说,这些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应该不同凡响,理应得到皇帝的喜爱才对,但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名臣死于为皇帝着想。
相信很多人对晁错这个名字都有所耳闻,这是汉朝有名的大臣,拥有出色的政治才能,一直为汉朝的美好发展提供各种策略谋划。
就是这样一位贤臣,最终却因为为皇帝着想而死,这样的结局不仅令当时的人震惊,也令后世之人感到唏嘘。
可以说,汉景帝时期,晁错英年早逝成了那个时代的一大悲剧,那么,晁错究竟做了什么,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呢?
第1、藩地割据
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对于国家面临匈奴的虎视眈眈的问题极为重视,主张积极备战,主动迎击。汉文帝乐于采纳他的意见,并且起到了不小的效果。
除此之外,晁错还非常关心百姓土地兼并的问题,一个想要提高军事能力的大国,必须要将农业发展纳入长远计划之中。
因此,他恳请汉文帝能够重视农业的发展。以上建议都被汉文帝一一采纳,除了削夺诸侯王的建议。
晁错以犀利的风格关注着当时国家急需解决的大事,比如藩地割据,同姓诸侯的封地问题。他不断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避免一些历史悲剧的发生,同时达到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效果。这一建议在汉文帝时期未能得到实施,在汉景帝登基后,其非常欣赏晁错的才能和为人,于是采取了晁错的这个提议。
第2、利益交织复杂
但是在汉景帝时期,几乎没有哪位大臣愿意主动去动各个藩王的利益,尽管汉景帝知道这些藩王的存在会成为汉王朝的统治极大的威胁。
但是动一发而牵全身,对这方面的动作稍有不慎,就会损害各方的利益,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然而,汉景帝出于对晁错的信任,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提议,将削藩提上了日程。
毫无疑问,这一举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且不论当时的朝堂是何情景,就拿几个诸侯国来说,得知此举由晁错提出来的时候,诸侯在短时间内便采取了对自己有利的措施,那就是联合起来造反,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七国之乱”。
原因1、性格使然
晁错在年轻时师从张恢,学习的基本都是法家思想,因此,晁错的言行举措多少带有法家严苛固执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其为人处世的风格。
就拿当时发生了七国之乱时,朝堂上几乎没有人为晁错求情,甚至还有与他为敌的群体,认为晁错出这种事是活该。
早在向汉景帝提议削藩之前,晁错的父亲大老远来提醒他,注意一下言行举止,不要太过张扬,树敌太多。
但是法家学说的思想早已浸润到晁错的骨子里,他正直大胆,严厉残忍的性格使其成为朝堂上较为孤僻的一类人。
这种人通常不会跟其他朝臣通过利益关联而结交,当然,别人也会因为晁错的这种性格和处事风格而疏远他。
原因2、政治利益的牺牲者
晁错关于藩地的提议在汉文帝时期没有得到采纳,那是因为汉文帝知道藩地问题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不敢轻举妄动。
而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对藩王颇有看不惯的意味,认为晁错与自己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到自己上位后不断提拔晁错,晁错也因此成为汉景帝身边的红人。
所谓树大招风,晁错的地位受到朝堂中很多人的嫉妒,大家都在盼望有朝一日他的落马。当时七国之乱爆发之际,各个藩王打着击倒晁错的口号,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反抗。
一人一句,汇成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导向,锋利地指向晁错。这个时候,朝堂上的保守势力便站了出来,他们在皇帝面前提议,杀掉晁错,以平息七国的怒火。
这些保守派在朝堂上的势力极为巨大,牵及到他们利益的时候,平时不敢出谋划策的他们都会站出来。
当时,几个位高权重的大臣联名上书,连太后都惊动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杀掉晁错,并且株连三族。
汉景帝当然不舍得晁错去死,失去这样一位为自己为国家着想的大臣是任何一位有志帝王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但是无法,七国之乱让国家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而且当时的舆论环境与太后的施压都让这位年轻的帝王感到疲于应暇,最终,汉景帝忍着巨大的悲痛,让人将毫不知情的晁错送往东市,实行腰斩。
当然,晁错的死亡并没有平息七国之乱,七国诸侯甚至认为此举是汉景帝过于软弱的体现,他们想要一举拿下汉朝,加速进攻各个城市的步伐,但是未成。
晁错的死亡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可以说是政治场中的牺牲环节。历史上对政治危机有着敏锐预见性的朝臣大多都有一个较好的结局,不管怎么说,晁错的死亡是自身和历史的双重因素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