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论》是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除了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里面透露出的事业哲理也非常实用。
首先介绍一下晁错的故事。晁错是西汉初年人,历任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名臣。在晁错等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西汉著名的“文景之治”。
晁错
晁错小时候接受法家思想的教育,长大以后又学习了儒学,知识渊博胸怀锦绣,被汉文帝赏识,并让他当了太子的老师。这个太子,就是之后的汉景帝。
汉景帝登基后非常信任晁错,在他的建议下做了很多对汉朝有利的事情。后来同姓王尾大不掉,成为汉朝最大的隐患。晁错就建议“削藩”。
自汉朝建立以来,所有统治者都想解决藩王独大的问题,可这个工程难度太大,始终都得不到妥善解决。晁错挺身而出,等于向全天下的藩王宣战。
结果可想而知,他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七王之乱
吴王刘濞带领其他几个藩王开始作乱,一开始势力非常大,汉景帝害怕了。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在群臣的建议下,晁错惨被腰斩于市。
虽然在日常朝议中,晁错得罪了很多人,也说错了很多话。但这件事苏轼看到了本质,从而写了一篇名文《晁错论》,里边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意思是说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在天下看起来太平和谐,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候,你要跳出来进行一些改变。
引申到现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天下最不值得做的事情,就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去制止他,这时,不管你花费多大力气,做了多少牺牲,大家却看不到,只看到由于你的上蹿下跳直接导致大家利益受到影响,所以,你越努力,你做的成绩越大,得罪的人越多,越没有人看到你的价值,你的隐患也就越多。
治水的哲学
最终的结果,就是你帮大家清除了一个隐患,可是大家都看不到,结果你为此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最不值得的。
就像那个最经典的治水故事:一个村长上任之后忙着治河治水,辖内风调雨顺,国富民强,但这个村长永远是村长;另一个村长上任之后不管不问,等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后,他身先士卒奋力抗洪,结果得到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