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学史明智:看懂苏轼的晁错论后,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学史明智:看懂苏轼的晁错论后,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亮哥打工 访问量:3630 更新时间:2024/1/16 21:56:07

晁错论》是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除了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里面透露出的事业哲理也非常实用。

首先介绍一下晁错的故事。晁错是西汉初年人,历任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名臣。在晁错等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西汉著名的“文景之治”。

晁错

晁错小时候接受法家思想的教育,长大以后又学习了儒学,知识渊博胸怀锦绣,被汉文帝赏识,并让他当了太子的老师。这个太子,就是之后的汉景帝。

汉景帝登基后非常信任晁错,在他的建议下做了很多对汉朝有利的事情。后来同姓尾大不掉,成为汉朝最大的隐患。晁错就建议“削藩”。

自汉朝建立以来,所有统治者都想解决藩王独大的问题,可这个工程难度太大,始终都得不到妥善解决。晁错挺身而出,等于向全天下的藩王宣战。

结果可想而知,他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王之

吴王刘濞带领其他几个藩王开始作乱,一开始势力非常大,汉景帝害怕了。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在群臣的建议下,晁错惨被腰斩于市。

虽然在日常朝议中,晁错得罪了很多人,也说错了很多话。但这件事苏轼看到了本质,从而写了一篇名文《晁错论》,里边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意思是说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在天下看起来太平和谐,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候,你要跳出来进行一些改变。

引申到现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天下最不值得做的事情,就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去制止他,这时,不管你花费多大力气,做了多少牺牲,大家却看不到,只看到由于你的上蹿下跳直接导致大家利益受到影响,所以,你越努力,你做的成绩越大,得罪的人越多,越没有人看到你的价值,你的隐患也就越多。

治水的哲学

最终的结果,就是你帮大家清除了一个隐患,可是大家都看不到,结果你为此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最不值得的。

就像那个最经典的治水故事:一个村长上任之后忙着治河治水,辖内风调雨顺,国富民强,但这个村长永远是村长;另一个村长上任之后不管不问,等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后,他身先士卒奋力抗洪,结果得到升迁——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西汉第一大冤案中,最冤的不是晁错,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晁错

    文/三 少都说,晁错之死,是西汉第一大冤案。冤案,百度最新的解释是:没有罪而被当做有罪判处或受处罚的案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的老师,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被腰斩于东市。按照冤案的字面意思,就是晁错并没有罪。没有罪却丢了性命,就是说不该死。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死?死得到底冤不冤?图:诛晁错

  • 汉朝丞相申屠嘉为什么被晁错气死?性格决定成败,也决定生死

    历史人物编辑:芒硝石林肯标签:晁错

    申屠嘉是刘邦时期的老臣,汉文帝时期,做到了宰相这个位置,被封为故安侯,可惜,最后结局不太妙,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气死的丞相。汉文帝时期的一天,有个人给申屠嘉提意见:“您这么做官,肯定是大大地不妥啊!”申屠嘉对这个否定自己的看法自然很不爽,他不以为然地说:“那你说应该怎么做官呢?”这个人对申屠嘉说:

  • 如何看待“晁错削藩过急”的说法?如果不削藩,诸侯王还会作乱吗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晁错

    晁错削藩过急???题主所言不对,应该是汉景帝性急。或者是说,汉景帝借晁错的过急而故意的。应该说诸侯国的强大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央政府安全。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力。削藩对于汉景帝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正是由于汉景帝的操之过急。才逼反了诸侯,引发七国之乱。在当时有贾谊和晁错两种削藩的策略。贾谊策略是徐而图

  • 西汉第一冤案,晁错一心为国,却惨遭“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橘子标签:晁错

    纵观历史,冤案很多。单单在西汉,就有韩信冤杀、周亚夫冤杀、诬告刘征谋反、冤杀李陵全家等等,如果说谁是西汉第一冤案呢?西汉,孝之认为应该是晁错被冤杀,却不知为何,在东施被他所学的汉景帝“一刀两断”,让我们继续往下看。汉文帝刘恒和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在汉文帝时期有数十位诸侯王。晁错曾劝汉文帝斩藩,但汉文帝

  • 西汉最大冤案!错杀晁错,客观引起西汉对匈奴的反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晁错

    原著西汉最大的冤案!错杀晁错,客观上造成了西汉对匈奴的反攻。王朝实现了郡县制,能够在汉武帝时期集中全国力量对匈奴发动反攻。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一探究竟!我们知道,巨鹿之战,项羽杀掉了蒙恬驻守北方的30万大军中的20万。要知道这30万大军是用来抵御匈奴南下的劫掠的。中国军队10万大军根本不足以抵挡匈奴

  • 晁错:一个仅靠三封信,就搞定皇帝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人(今河南禹县),在汉文帝时期担任太常掌故,后来被汉文帝委以重任,担任了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等重要职位。大家看到晁错担当的这些职位是不是很陌生呀。对的,这些都不是朝中大官的官名。而是整天和太子刘启打交道的职位,不过有了太子这棵大树,晁错的高官厚禄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晁错在大富大贵之前,他也是

  • 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并为他出谋划策,最终下场竟被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程哥历史观V标签:晁错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下这么大,必须要建立藩王制度,因为藩王上可以保卫国家,下可以保护百姓。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皇帝与地方官员之间的统治者。自古以来,能称霸一方的藩王不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就是皇亲国戚,一般都是由皇帝亲封。藩王们的势力割据一方,但拥兵自重,经常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4)

    历史人物编辑:小星爱篮球标签:晁错

    04七王串联谋反(接上回)刘启继位后,处理诸侯国的强硬手段,让刘濞不仅回忆起儿子惨死,而且担忧自己封地被削的后果。他率先找到胶西王刘昂,给出反叛大业成后分天下而治的丰厚条件,很快达成一致,分别联系其他诸侯国。七国之乱兵锋示图吴王看了景帝的旨意后生气地说:刘启竟敢跟老夫玩这等手段,将竹简让吴国内使应高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2)

    历史人物编辑:大大餐饮标签:晁错

    (接上回)02景帝霸上阅军削藩,诸侯王不可能束手待擒,坐以待毙。景帝接连检阅了几处军营,无比灰心丧气:这高祖带出来的军队怎么成这个样子,这么老的将,这么疲塌的兵,看了这样子的队伍,朕先前削藩的决心几乎丧失殆尽了!景帝接着说:这次削藩,动了赵国、楚国、胶西国,没动吴国,天下会耻笑朝廷,柿子竟捡软的捏!

  • 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退兵,汉景帝为何还将其骗杀?

    历史人物编辑:品历读史标签:晁错

    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因为汉景帝采取了晁错的削藩政策,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爆发。当然古代讲究的是师出有名,这七王虽然造反,但也是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意思是皇帝被身边小人蒙蔽,他们要清除这个小人。不久后,汉景帝做出决定,那便是诛杀晁错,可能汉景帝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