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 少
都说,晁错之死,是西汉第一大冤案。
冤案,百度最新的解释是:没有罪而被当做有罪判处或受处罚的案件。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的老师,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被腰斩于东市。
按照冤案的字面意思,就是晁错并没有罪。没有罪却丢了性命,就是说不该死。
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死?死得到底冤不冤?
图:诛晁错
冤案始末
晁错之死与七国之乱是连在一起的。
七国诸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他们都姓刘,是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这些诸侯国,以西汉政权为中心,在自己的分封地独自为王,经济基本上都是独立的。
分封地,也叫“藩”。
汉高祖刘邦分封出去后,这些诸侯国经过了多年的积累,沉淀,自己的势力逐渐得到了巩固,逐渐强大。
其中,吴王刘濞的势力是最大的。
居安思危,倘若这些诸侯国有什么异心,对西汉的政权就是灭顶之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晁错多次提出了削藩政策。
削减诸侯国的封地,削弱诸侯国的羽翼,做到未雨绸缪。
这个建议,晁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站在大汉王朝兴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高瞻远瞩。
这一点,没有错。
但是,晁错的削藩政策一出,就引起了七个诸侯国强烈的不满。
话说回来,削除他们的利益,谁会满意呢!
他们联合起来,揭竿而起!尤其是他们把怒火全部洒在晁错的身上,打出了“清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
本来,朝中大臣都不赞同晁错的削藩。这个口号一出来,所有人都把焦点对准了晁错。认为是晁错的乱建议,引发了七王之乱。
看来,晁错不死,七王的怒火不会平息!
当大臣袁盅上奏皇帝,诛杀晁错的时候,汉景帝点头。
于是,几个人直接跑到晁错的家里,说皇帝找你有事,拉着晁错就往外走。晁错还以外皇帝要找他开会呢。
结果,晁错直接被拉到了东市,被腰斩。
被杀的时候,晁错身穿朝服。
晁错死的冤不冤?
冤!
第一:晁错是直接被杀的,没有经过一审二审,没有任何申诉的机会,甚至没有任何自己辩护的机会。
如此草率,在古代的刑法里也是不合常理的。
第二:晁错死了,七国并没有因此撤兵,反而认为皇帝是软柿子,吴王刘濞自称东帝。
晁错的那句话一语成谶: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晁错没有错,也没有罪。可是,晁错已经死了!
图:平定七国之乱
朝中大臣为啥都反对晁错?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在位只8年就驾崩了。很多当初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大臣,慢慢地成为了朝中的中流砥柱。
功臣们大都文化不高,且自成一派,就像一个小团体一样。
而晁错是文人出身,有文化有学识。先后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很受汉文帝汉景帝的赏识,特别是受汉景帝刘启的宠信。
晁错的思想也很前卫,当初他还深居在太子府做老师时,就时不时指点江山。
后来,他做了御史大夫后,今天在朝中提这样一个建议,明天在朝中搞那样一个变法,搞得大臣们精疲力尽。
偏偏汉景帝还听他的,大臣们个个有苦难言。
唉,这样一个为国深谋远虑,奋不顾身的大臣,在朝中的人际关系却十分糟糕。这是晁错人生的不幸。
《史记》描述晁错的个性是: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来说说丞相申屠嘉,他本是汉朝开国功臣,是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的五朝老臣。
在抓到晁错的一个小辫子的时候,申屠嘉向汉景帝弹劾晁错,结果汉景帝帮忙打圆场,没有治晁错的罪。
回家之后的申屠嘉,气愤地吐血而死。
这个事件说明:大臣们不仅不喜欢晁错,还恨之入骨,想各种办法置他于死地。
更为重要的一点:西汉的大臣都主张无为而治,以静制动。他们认为晁错的削藩,根本就是没事找事。
所以,朝中的大臣不仅不喜欢晁错这个人,也不认同晁错削藩的政策。
七王要“诛晁错,清君侧”
清君侧,指的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小人是谁呢?晁错。
为什么他们要把晁错说成是小人呢?
因为晁错要削减他们的封地,削减他们的利益,这不就是割肉吗?割肉肯定疼!疼的话就要反抗!
谁会那么傻里吧唧地,站在原地等着你把他的肉肉,都削光?
那么,吴王刘濞到底有没有谋反呢?
其实,《汉书》上只有邓公对汉景帝说的话:“吴王为反数十年矣!”
其他的史书上,还真没有找到吴王刘濞谋反的证据,历史上也并没有七王要造反的真实证据。
所以,不管吴王刘濞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他的心肯定是愤怒的。你说我谋反,我就给你做实了,谋反给你看看。
事实证明,七国中最强的吴王刘濞根本没有谋反的势力,他的队伍不过是些乌合之众。
否则,如果吴王刘濞真的准备了数十年,怎么可能被汉景帝轻易就打趴了?七国之乱,仅仅只打了3个月呢!
君不见,明朝建文帝时期,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朱棣胜。而靖难之役打了整整3年!在这之前,燕王朱棣确实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所以,吴王刘濞也许真的没有这个贼心,或者贼胆。
但他们恨晁错,杀晁错的心是真实的。
图:吴王刘濞
袁盎上奏杀晁错
袁盅是西汉重臣,个性刚直,有才干有胆识,汉文帝很欣赏他。但是,因为袁盅敢于直谏,又惹怒了皇帝,便将袁盅派到吴国做相。
到吴国做相,这是个很难的差事。
明里看,袁盅是去帮助吴王刘濞的。暗地里,袁盅就是派去监督吴王刘濞的人。
刘濞也不是个傻子,他怎么不知道这个监工的意义呢。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为了怕给自己穿小鞋,吴王刘濞肯定会有意无意地小小地贿赂下袁盅,这个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官场简直是太普通了。
然而,晁错和袁盅就是个死对头。
当晁错被汉景帝提拔为御史大夫,他马上就派人调查袁盅。最后,上奏汉景帝,一纸诏书将袁盅降为了平民。
晁错和袁盅的仇又深了。
吴楚七国叛乱开始,晁错知道后,立刻认定是袁盅收了吴王刘濞的恩惠,知道其谋反而不向皇帝汇报。
于是,晁错打算乘机清算袁盅,这简直就是要置袁盅于死地呀!
晁错和袁盅的仇更深了。
袁盅收到消息后,惊恐万分,深怕自己的小命不保。他连夜求见窦婴,请求单独面见汉景帝。
袁盎对皇帝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了晁错并想要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消除叛乱了。对于此刻六神无主的皇帝来说,听了袁盎的话,好像豁然开朗了。
晁错公报私仇想杀袁盎,结果被袁盅弹劾。
对于袁盅而言,杀了晁错是当时最紧急的大事,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人际关系上,口才极佳的袁盅绝对比晁错高几个等级。
遇上袁盅,是晁错的死劫。
图:袁盅
汉景帝批准杀无赦
晁错,因为有学问,被指定为太子刘启的老师。
刘启登基后,晁错才从太子府走到朝堂之上。晁错的确有学问,他的各种思想和理论都是通过汉景帝来实施的。
如果说,晁错是个政治家。那么,汉景帝就是晁错唯一的政治盟友。
因为,朝中的大臣都不和他合不来,甚至几个大臣都想直接杀了他。
晁错的父亲,也因为晁错固执地削藩,多次劝谏他不听,服毒自尽。自尽,多半是对人生绝望。
晁错父亲的自杀,他更大的愿望是想通过自己的自杀,让自己的儿子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政治领域的天真,及时回头。
的确,晁错是个政治家,准确地说是个天真的政治家。
都说,叫花子都有3个朋友。
晁错,有几个?
搞政治,不是做学问搞研究,需要一根筋坚持到底。
真正的政治,是千变万化的。
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还需要有政治智慧,有盟友,懂得适时迂回曲折。
让人无限遗憾的是,晁错把自己唯一的一个,算得上政治盟友的汉景帝也弄丢了!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就问晁错:你建议削藩削藩,这下他们真的造反了,怎么办?
晁错回答说:我建议陛下您御驾亲征,带兵去剿灭叛贼,我留在京城给您守大本营。
天啦,这是什么神回答?
你要皇帝上前线去英勇杀敌,流血牺牲,你像个缩头乌龟躲在家里享福?你是不是想等皇帝老子阵亡了,你在皇宫里干点什么事?
毫无疑问,汉景帝听了这句话,心里面有多怒,多气,多失望!
这好啦,晁错唯一的一个盟友,都被自己给弄没了!
所以,当袁盅深夜来上奏,痛斥晁错的罪行,汉景帝略一沉思,就提笔一个字:“可”。
这一个字,断了晁错的所有生之路。
图:汉景帝
孤勇者吗
晁错死的冤不冤?
冤你个大头鬼!
你把自己玩成了孤家寡人,你成了人人心中的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巴不得晁错快点死。
恰逢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乱,一个最好诛杀晁错的理由,他们如何能错过呢?
就算晁错有幸活了下来,以他的个性,他又能活多久呢?
晁错案中,谁冤呢?
他的家人。
是的,这起腰斩,死的不止晁错一人,还有他的一大家人!
他因公忘私,因国忘家的情怀,真的如此伟大吗?
非也。
一个人,连自己的小家都照顾不了,如何照顾好大家?
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保护不了,如何保护得了天下的百姓?
明明只要后退一步,明明只要拐个弯,明明只要等一个好时机,就可以有更好的办法,却偏偏要一路条走到黑!!!
还搭上了全家人的性命!
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可以置全家人的性命,于不顾吗?
回过头来看看历史,削藩的思想到底对不对呢?
肯定对!
就算吴王刘濞现在没有这个贼心谋反,你能保证刘濞的儿子不谋反吗?
东汉末年,曹操没有反,曹操的儿子曹丕不是反了吗?他还直接废黜了东汉的皇帝!
苏轼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削藩,需要三个条件,即“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削藩的思想有了,削藩的时机,削藩的行动,削藩的不良后果?这需要一个卓越的军事指挥家配合才能有效地削藩。
要不然,当初晁错向汉文帝多次建议的时候,汉文帝早就实施了。
晁错,仅仅只是一个天真的政治家,如何能独自一人完成削藩的重任?
除了,死。
图:图书晁错削藩
三少说:
历史没有真相,只有事实。
晁错之死,到底冤不冤?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
说明:本文为三少原创,任何人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