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晁错的“削藩”建议,司马迁讲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如何评价晁错的“削藩”建议,司马迁讲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趣趣大盘点 访问量:4843 更新时间:2024/1/16 7:10:33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刘邦亲自率兵镇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刘濞跟随平叛。

刘濞的父亲是刘仲,刘邦的二哥,所以刘濞是刘邦的侄子。

“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邦在沛县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三个郡五十三座城。

颁布诏命授予印信,刘邦看了刘濞面相说道,“若状有反相”,意思是你长着反骨。

刘邦虽然心里后悔,但是诏命已经发布,不能出尔反尔。于是,只好拍着侄子的后背说道,“五十年后东南有叛乱,难道会是你吗?天下刘姓皆是一家,希望你千万不要造反,以免身败名裂。”

“濞顿首曰:‘不敢’。”刘濞胆战心惊,叩头发誓说,“不敢,不敢。”

刘濞画像。

然而,刘邦的预言最终还是应验了。

汉景帝三年(即前154年),六十二岁的吴王刘濞披挂上阵,带领吴楚齐赵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号造反了,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面对七国联军进逼,听信了窦婴、袁盎的陈说,派御林军将晁错骗到了东市斩杀,然后再派袁盎出使吴国,意欲和谈让吴楚退兵。

在这背景下,故事主角之一在《袁盎晁错列传》出现了。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讨伐吴楚叛军为将领。

“谒者仆射”是一个官名。“谒者”为接待宾客传达通报的近侍,“谒者”的长官即“谒者仆射”。“校尉”为高级将领之下的中级武官,地位略次于将军。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邓公从前线回长安向汉景帝汇报前线军情。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否?’”,汉景帝便问邓公,“你从前线回来,当吴楚听说晁错已死,叛军是否退兵了?”

晁错画像。

袁盎派往吴国出使,被吴王刘濞扣押了,在以前门客的帮助下得以逃脱,最终逃向了梁国。也就是说当时汉景帝未得到袁盎的信息,所以仍寄希望于与叛军和谈,岂知吴楚根本无意和谈。

司马迁如此描写,汉景帝岂不是很天真?先跟随 继续分析邓公的回答——

“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这意思大致为,吴王谋反已经蓄谋几十年,为削减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杀晁错不过是借口,他们本意并不在于晁错。杀了晁错,我担心天下之士从此闭嘴,不敢再说话了。

景帝不解,继续追问。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尾大不掉,所以建议削藩以尊崇京师,这有利于万世。如今计划刚施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做得不妥。

通过这段对话,司马迁告诉大家邓公很有头脑且有胆量,敢于向汉景帝坦诚自己的观点。直接指出杀了晁错,不仅不靠谱,而且也不厚道。当然,再次证明天真的汉景帝确实有点二。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汉景帝如梦初醒,沉默许久才对邓公说道:“你说的很好,我也觉得非常遗憾!”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于是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

“中尉”,汉诸侯国之武官名,负责维持治安。城阳郡相当于省级,也就是说邓公职务相当于省级公安厅长。邓公一句话换来一个高官,汉景帝斩杀晁错确实堵塞了大臣进言。

至于,“城阳”究竟是莒县还是鄄城,后续会有分析。

汉初分封形势图。

司马迁用邓公来给晁错之死拨乱反正,起初 也这么认为的。然而,在《袁盎晁错列传》结束之前,司马迁仍对邓公继续介绍。

“邓公,成固(今陕西城固)人也,多奇计”,邓公为成固人,善于出谋划策。“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皆言邓公,时邓公免,起家为九卿”,汉武帝建元年间,朝廷公开招纳贤良人才,邓公受推荐,从在家赋闲直接提升为九卿之一。

截至到此, 仍以为邓公绝对是牛人,敢于直言劝谏,而且才干卓越,所以受到汉景帝的提拔。进入汉武帝时代,即使免官赋闲在家也可以再次获擢升。

然而,飞得越高,摔得越惨。

“一年,复谢病免归”,汉武帝提拔之后,邓公在九卿任上干了仅仅一年,又称病免职了。

为何?应该是能力不济!

“破城阳中尉军”,击败了城阳中尉的军队。

这是《吴王濞列传》中的一句话, 印象中“城阳中尉”便是汉景帝提拔邓公的官职。这也就是为何进入汉武帝时代,“时邓公免”的原因吧。

又是谁击败了邓公呢?

七国之乱形势图。

这便又引出了本文的另外一主角——周丘。

“周丘者,下邳(江苏邳县)人,亡命吴”,下邳人周丘逃命跑到了吴国。

“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在刘邦死后,刘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下铸钱,煮海水制盐。“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其他郡国司法官吏要追捕的逃犯,吴王就收容他们而拒不交出。

吴国招揽亡命之徒,这点符合邓公的说法,说明刘濞意欲造反蓄谋已久。“如此者已四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刘濞从受封吴王到造反不过四十二年,蓄谋确实够长远的。

“吴王专并将其兵”,刘濞造反后,将兵力集中统一率领。

这对应了司马迁在前面所提到的吴国大将军田禄伯与年轻将领桓将军,两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是刘濞弃而不用。

田禄伯请求一支奇兵直接进军长安,桓将军则希望吴楚联军不要与朝廷军攻打城池和平原对战,但凡刘濞采用其中任何一计,汉朝历史可能就此改写。

“未渡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还没有渡过淮河之前,几乎所有宾客都获得封赏,要么是将军、校尉,要么是斥候、司马。刘濞拿着官职作为封赏,而根本没有考量能力,更不是准备成就一番事业。

汉景帝画像。

“独周丘不得用”,唯独周丘没有得到重用。“酤酒无行,吴王濞薄之”,因为周丘喜欢喝酒,而且酒后失德,估计是耍酒疯不太招人喜欢,所以吴王刘濞也看不起他。故而“毋任”,没有委任任何职务。

刘邦也喜欢喝酒,且常常赊欠,酒后失德乱性的事情时常发生,不然司马迁不会描述成“好酒及色”。

“周丘上谒”,周丘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未能证明,心理不平衡,所以请求通报进见吴王刘濞。周丘向刘濞提出了要求,希望能够赐予一个符节。

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在如今相当于周丘让吴王开具了一纸证明。

“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间。臣非敢求有所将,原得王一汉节,必有以报王。”从周丘原话来看,谦虚中透露着信心,我因为才能低下不能在军队中任职,我不敢要求率领军队,希望得到大王一个汉朝的符节,一定能够报答大王。

这么便宜的事情,刘濞肯定乐享其成,不就是一纸证明嘛,“王乃予之”。“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周丘拿到授权,立马跑回了下邳。

下邳是周丘的老家!刘邦当年在沛县起义,沛县也是刘邦的老家。

“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下邳当时已经听说吴国造反的事情了,所以据城守卫。“至传舍,召令。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周丘到了驿站客舍,召来下邳县令。县令刚进门,周丘便下令随从人员借用罪名斩杀了。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周丘于是召集了兄弟,以及所交好的有权有势的官吏,明确告诉他们——“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

吴王的大军很快将会杀到,到了下邳,攻打下邳城不过是吃顿饭的工夫。现在先投降,一定能保全家室,有才能的人还可以封侯。言外之意,拒不投降结果相反。

下邳人竟然完全相信了这个“无行”的二流子。

“出乃相告,下邳皆下”,这些人出去后互相转告,下邳投降了。“周丘一夜得三万人”,周丘一夜的工夫得到了三万人。

比较刘邦起义时,攻打了沛县仅仅“收沛子弟二三千人”,周丘攻占下邳非常容易,而且势力更强大。这证明了周丘的个人能力!也证明了汉朝人心向背!

刘邦画像。

“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周丘派人报告给吴王,就率领他的军队向北攻占城邑。“比至城阳,兵十余万,破城阳中尉军”,等打到城阳的时候,兵力已经发展到十多万,打败了城阳中尉邓公的军队。

目前,从周丘攻打方向来看,“城阳”为鄄城的可能大一些。向西北鄄城方向可以与吴王刘濞大军会师,如果向北偏东(莒县)进军则是齐国地盘,岂不是破坏吴楚七国联军?

“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周丘听说吴王战败逃走,自己估计无法和吴王共同成就事业,就率领军队返回下邳。“未至,疽发病死”,还没到达,就后背毒疮发作而死。

一个亡命之徒,靠一支汉节,就可以攻克下邳,拉上宗族兄弟以及关系交好的“豪吏”,能够就组建三万人的队伍。这三万人竟然横扫千军,从下邳一路向北打到城阳,队伍壮大到十万人,并击败了城阳中尉。

周丘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认为对于汉朝来说,周丘攻占下邳等于秦末大乱的翻版。说明汉文帝统治时期,汉朝政权仍然没有完全巩固,进一步说明汉景帝的“削藩”政策过于冒险,过于激进。

所以,面对七国联军的进攻,汉景帝骗斩晁错纯属无奈之举。而晁错“削藩”建议虽然符合历史大趋势,但是准备不充分,操之过急最终逼迫七国叛乱。再对比邓公所进谏汉景帝所说,晁错“削藩”建议对错与否还需要再说吗?

这大概就是司马迁所想表达的吧。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汉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昏聩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七国之乱的爆发,他被汉景帝刘启腰斩。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晁错之死究竟有没有价值?在汉文帝时,晁错就担任了太常掌故一职,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等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量,汉文帝将晁错和贾谊当作重点培养,希望留

  • 学史明智:看懂苏轼的晁错论后,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历史人物编辑:亮哥打工标签:晁错

    《晁错论》是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除了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里面透露出的事业哲理也非常实用。首先介绍一下晁错的故事。晁错是西汉初年人,历任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名臣。在晁错等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西汉著名的“文景之治”。晁错晁错小时候接受法家思想的教育,长大以后又学习了儒学,知识渊博胸怀锦绣,被汉文帝赏识,

  • 西汉第一大冤案中,最冤的不是晁错,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晁错

    文/三 少都说,晁错之死,是西汉第一大冤案。冤案,百度最新的解释是:没有罪而被当做有罪判处或受处罚的案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的老师,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被腰斩于东市。按照冤案的字面意思,就是晁错并没有罪。没有罪却丢了性命,就是说不该死。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死?死得到底冤不冤?图:诛晁错

  • 汉朝丞相申屠嘉为什么被晁错气死?性格决定成败,也决定生死

    历史人物编辑:芒硝石林肯标签:晁错

    申屠嘉是刘邦时期的老臣,汉文帝时期,做到了宰相这个位置,被封为故安侯,可惜,最后结局不太妙,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气死的丞相。汉文帝时期的一天,有个人给申屠嘉提意见:“您这么做官,肯定是大大地不妥啊!”申屠嘉对这个否定自己的看法自然很不爽,他不以为然地说:“那你说应该怎么做官呢?”这个人对申屠嘉说:

  • 如何看待“晁错削藩过急”的说法?如果不削藩,诸侯王还会作乱吗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晁错

    晁错削藩过急???题主所言不对,应该是汉景帝性急。或者是说,汉景帝借晁错的过急而故意的。应该说诸侯国的强大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央政府安全。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力。削藩对于汉景帝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正是由于汉景帝的操之过急。才逼反了诸侯,引发七国之乱。在当时有贾谊和晁错两种削藩的策略。贾谊策略是徐而图

  • 西汉第一冤案,晁错一心为国,却惨遭“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橘子标签:晁错

    纵观历史,冤案很多。单单在西汉,就有韩信冤杀、周亚夫冤杀、诬告刘征谋反、冤杀李陵全家等等,如果说谁是西汉第一冤案呢?西汉,孝之认为应该是晁错被冤杀,却不知为何,在东施被他所学的汉景帝“一刀两断”,让我们继续往下看。汉文帝刘恒和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在汉文帝时期有数十位诸侯王。晁错曾劝汉文帝斩藩,但汉文帝

  • 西汉最大冤案!错杀晁错,客观引起西汉对匈奴的反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晁错

    原著西汉最大的冤案!错杀晁错,客观上造成了西汉对匈奴的反攻。王朝实现了郡县制,能够在汉武帝时期集中全国力量对匈奴发动反攻。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一探究竟!我们知道,巨鹿之战,项羽杀掉了蒙恬驻守北方的30万大军中的20万。要知道这30万大军是用来抵御匈奴南下的劫掠的。中国军队10万大军根本不足以抵挡匈奴

  • 晁错:一个仅靠三封信,就搞定皇帝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人(今河南禹县),在汉文帝时期担任太常掌故,后来被汉文帝委以重任,担任了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等重要职位。大家看到晁错担当的这些职位是不是很陌生呀。对的,这些都不是朝中大官的官名。而是整天和太子刘启打交道的职位,不过有了太子这棵大树,晁错的高官厚禄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晁错在大富大贵之前,他也是

  • 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并为他出谋划策,最终下场竟被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程哥历史观V标签:晁错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下这么大,必须要建立藩王制度,因为藩王上可以保卫国家,下可以保护百姓。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皇帝与地方官员之间的统治者。自古以来,能称霸一方的藩王不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就是皇亲国戚,一般都是由皇帝亲封。藩王们的势力割据一方,但拥兵自重,经常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4)

    历史人物编辑:小星爱篮球标签:晁错

    04七王串联谋反(接上回)刘启继位后,处理诸侯国的强硬手段,让刘濞不仅回忆起儿子惨死,而且担忧自己封地被削的后果。他率先找到胶西王刘昂,给出反叛大业成后分天下而治的丰厚条件,很快达成一致,分别联系其他诸侯国。七国之乱兵锋示图吴王看了景帝的旨意后生气地说:刘启竟敢跟老夫玩这等手段,将竹简让吴国内使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