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文史记 访问量:1412 更新时间:2023/12/14 14:13:34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请求对各诸侯进行削藩,并且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听到晁错这份激动人心的话,汉景帝犹如打鸡血一般的睡不着急,第二天他就命令公卿和皇族们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情,但因为汉景帝宠信晁错,所以朝堂上除窦婴外,其他人都不敢公开表示反对,由此这篇决议得以顺利通过。

于是,汉景帝便正是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消息传出后,晁错的父亲极力劝说晁错不要这样愤青,趁未酿成大祸,赶紧劝汉景帝收回成命,但晁错却表示不听,他父亲一声叹息,遂服毒自尽。

等到汉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便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由此,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拉开序幕。

汉景帝在闻知消息后,边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他自己则留守京城。汉景帝想到自己御驾亲征,感觉实在有些心虚,于是他又召见袁盎。因为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所以景帝就问计于袁盎。

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的目的只是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所以只要斩杀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

在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以安各诸侯。在大家的联合逼迫下,汉景帝最终准奏,于是晁错被腰斩。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景帝诛杀晁错,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虽然,汉景帝很清楚,即便诛杀晁错,吴楚等七国也不会就此罢兵。但问题是,如果不杀晁错,七国之乱肯定很难平息。

因为,现在起来造反作乱的,只有吴楚这七个诸侯国。他们起来造反,是因为他们是第一轮被削藩的对象,他们的利益直接受到损害。至于其他诸侯国,他们暂时没有起来造反,绝不是因为他们觉悟高,而是他们的利益暂时还没有受到损害,所以他们想先看一看。

这个时候,如果汉景帝依旧信任晁错,就意味他仍然要坚定地执行削藩政策。换句话说,等到他把七国之乱平定后,接下来就要对其他诸侯国进行削藩。在这种背景下,其他诸侯国将很容易被造反派给拉拢,也加入到造反的队伍中,这样七国之乱可能就会演变成十几国之乱。

如果最后是这种结果,汉景帝的中央政府,肯定会撑不住。所以面对七国之乱,汉景帝就必须立马表明态度,总而言之,削藩政策是错误的,是我被小人给蒙蔽。再总而言之,我将全面取消削藩政策,为表明我的态度,我现在就将晁错这个罪魁祸首杀死,所以大家也不用再担心削藩的事情。

有了汉景帝这样一种表态,其他的诸侯国,肯定不会再轻易参与到造反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七国之乱的规模就很难再扩大,因为没有新的力量加入他们。而仅靠吴楚之地,显然缺乏挑战中央政府的实力,所以仅仅三个月,七国之乱就被平息。

事实上,袁盎也好,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也好,还要其他大臣,他们之所以极力劝谏汉景帝诛杀晁错,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因为,七国之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诸侯国都借此叛乱,那原六国故地就会立马分崩离析,到时汉中央政府就成为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秦国。

客观来说,晁错的削藩手段,确实太急功近利,其政治手段一点都不成熟。

因为,削藩最难的事,就是如何让拥兵大佬无法实现联合。所以,这种事你秘密、再秘密,都怕打草惊蛇。结果晁错上来就是喊着口号去干这种事,生怕各地诸侯王不明白他们的意思,这不是不成熟是什么?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些诸侯已经被汉文帝不留痕迹的削过一次藩,比如文帝执政时,西汉最大的诸侯国齐国被和平肢解成六个国家,淮南国被一分为三,其他诸侯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割。此时汉景帝的七国,与文帝之前的七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否则汉景帝能否过这个坎,还是个未知数。

从这层意义上说,虽然晁错执行的其实是汉景帝内心里的想法,但他作为这件事的直接负责人,却错误估计形势,造成这种结果,自身肯定也难逃其咎,所以被杀也算是罪有应得。讲真的,晁错如果泉下有知,真应该向贾谊好好学习下究竟该如何削藩。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七国之乱,晁错到底该不该负责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为官,是当时有名的忠臣。他为了维护汉朝的江山社稷,在汉景帝时期提出了“削藩之策”,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被以反贼之名腰斩。真是让人感慨不已!晁错是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的老师,汉文帝驾崩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时期

  • 晁错该不该杀?汉景帝:知道杀他叛军依然会反,但还是不得不杀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晁错

    晁错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记得初中课本上就有他的介绍,“诛晁错,清君侧”是七国之乱时反叛的诸侯王的口号。可是汉景帝妥协了,腰斩了晁错,还归还了剥夺诸侯国的领土,结果这些叛军依然造反,这么说来杀晁错是错了吧,因为不杀是反,杀了还是继续反。其实不然,咱们知道汉景帝曾经当了23年太子,对朝廷之事了如指掌,

  • 如何评价晁错的“削藩”建议,司马迁讲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晁错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刘邦亲自率兵镇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刘濞跟随平叛。刘濞的父亲是刘仲,刘邦的二哥,所以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邦在沛县封

  • 汉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昏聩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七国之乱的爆发,他被汉景帝刘启腰斩。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晁错之死究竟有没有价值?在汉文帝时,晁错就担任了太常掌故一职,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等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量,汉文帝将晁错和贾谊当作重点培养,希望留

  • 学史明智:看懂苏轼的晁错论后,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历史人物编辑:亮哥打工标签:晁错

    《晁错论》是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除了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里面透露出的事业哲理也非常实用。首先介绍一下晁错的故事。晁错是西汉初年人,历任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名臣。在晁错等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西汉著名的“文景之治”。晁错晁错小时候接受法家思想的教育,长大以后又学习了儒学,知识渊博胸怀锦绣,被汉文帝赏识,

  • 西汉第一大冤案中,最冤的不是晁错,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晁错

    文/三 少都说,晁错之死,是西汉第一大冤案。冤案,百度最新的解释是:没有罪而被当做有罪判处或受处罚的案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的老师,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被腰斩于东市。按照冤案的字面意思,就是晁错并没有罪。没有罪却丢了性命,就是说不该死。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死?死得到底冤不冤?图:诛晁错

  • 汉朝丞相申屠嘉为什么被晁错气死?性格决定成败,也决定生死

    历史人物编辑:芒硝石林肯标签:晁错

    申屠嘉是刘邦时期的老臣,汉文帝时期,做到了宰相这个位置,被封为故安侯,可惜,最后结局不太妙,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气死的丞相。汉文帝时期的一天,有个人给申屠嘉提意见:“您这么做官,肯定是大大地不妥啊!”申屠嘉对这个否定自己的看法自然很不爽,他不以为然地说:“那你说应该怎么做官呢?”这个人对申屠嘉说:

  • 如何看待“晁错削藩过急”的说法?如果不削藩,诸侯王还会作乱吗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晁错

    晁错削藩过急???题主所言不对,应该是汉景帝性急。或者是说,汉景帝借晁错的过急而故意的。应该说诸侯国的强大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央政府安全。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力。削藩对于汉景帝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正是由于汉景帝的操之过急。才逼反了诸侯,引发七国之乱。在当时有贾谊和晁错两种削藩的策略。贾谊策略是徐而图

  • 西汉第一冤案,晁错一心为国,却惨遭“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橘子标签:晁错

    纵观历史,冤案很多。单单在西汉,就有韩信冤杀、周亚夫冤杀、诬告刘征谋反、冤杀李陵全家等等,如果说谁是西汉第一冤案呢?西汉,孝之认为应该是晁错被冤杀,却不知为何,在东施被他所学的汉景帝“一刀两断”,让我们继续往下看。汉文帝刘恒和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在汉文帝时期有数十位诸侯王。晁错曾劝汉文帝斩藩,但汉文帝

  • 西汉最大冤案!错杀晁错,客观引起西汉对匈奴的反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晁错

    原著西汉最大的冤案!错杀晁错,客观上造成了西汉对匈奴的反攻。王朝实现了郡县制,能够在汉武帝时期集中全国力量对匈奴发动反攻。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一探究竟!我们知道,巨鹿之战,项羽杀掉了蒙恬驻守北方的30万大军中的20万。要知道这30万大军是用来抵御匈奴南下的劫掠的。中国军队10万大军根本不足以抵挡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