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七国之乱,晁错到底该不该负责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七国之乱,晁错到底该不该负责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邝志龙 访问量:2914 更新时间:2024/1/24 6:20:43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为官,是当时有名的忠臣。他为了维护汉朝的江山社稷,在汉景帝时期提出了“削藩之策”,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被以反贼之名腰斩。真是让人感慨不已!

晁错是汉文帝时期太子刘的老师,汉文帝驾崩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就对他这位老师晁错言听计从,当上皇上后立马决定重用他。

晁错也马上心领神会,他立马给汉景帝出主意,即削藩。其实这削藩是继承了汉文帝时期的政策,按照汉文帝的做法,是削诸侯各国的土地分给他们的子孙后代,这样做,诸侯当然无话可说。然而,晁错不同,他要求将诸侯的一大部分土地收归中央管辖。诸侯岂能同意?

汉景帝打了个嘀咕,对晁错说:“万一诸侯反了,怎么办?”

可是晁错却管不了那么多,按他的说法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说,不削藩,诸侯会反;削藩,还是会反。现在尽早削藩,祸害小;否则,等诸侯强大了后,就晚了。

于是,汉文帝同意了晁错的建议。就下令削去了赵国的常山郡、楚国的东海郡、胶西国六县、吴国会稽郡和豫章郡。

没想到,令一下,七国立反。打出的旗号则是:清君侧,诛杀小人晁错。

这七国分别是吴王刘濞(bì)、楚王赵戊、菑(zī)南王刘贤、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áng)、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史称“七国之乱”,也称“吴楚之乱”。

得到消息后,,朝野震惊,一片谴责晁错的声音不绝于耳。可是晁错哪里会想得到自己做错了,他一心想着的是为大汉江山考虑。利用御史大夫便利的他,立即弹劾了几乎所有的人。此外,他做了一件错事,竟然打算要杀袁盎。

袁盎得到消息后,立马求见了汉景帝。

汉景帝:“如今七国造反,依你看,应该怎么办?”

袁盎:“七国造反,皆因晁错而起,诛杀晁错,战乱马上就会平息”。

汉景帝沉默一会儿,说:“朕也不能因为爱惜晁错,就不顾黎民百姓的安危,就听你的吧!”

十天后晁错被腰斩。

然而,七国并没有停止造反。吴王刘濞打出的旗号只是个幌子,诛杀晁错是假,篡汉谋反是真。

汉景帝于是命名梁王刘武和太尉周亚夫去平反,结果短短三个月,七国兵败。

此后,汉朝的诸侯王势力基本被清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袁盎到底应不应该为“七国之乱”负责?第二,要是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应该。因为确实是晁错“削藩之策”一实行,七国立即造反,他负有直接责任。

晁错本意虽然是为了大汉江山考虑,削藩之策也没错,错就错在他太心急了,也太不把诸侯国放在眼里。他应该慢慢地削藩,就像汉文帝时期那样,岂能一下子就把诸侯国的大部分土地收回中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会。原因很简单,七国造反打下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杀小人晁错”。可是汉景帝把晁错处死后,七国仍然造反。所以说,没有晁错,七国照样会造反,只是像晁错说的那样,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事实上,汉高祖刘邦很早就预料到了吴王刘濞会造反。当时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后,立马后悔了,将他召来,看了后摸着他的背说:“50年后,东南作乱的人,不会是你吧?刘濞呀刘濞,你小子以后可别造反啊!”

刘濞立马跪下哭着说:“臣不敢。”

这可真是一语成谶,刘邦果然有先见之明。

“七国之乱”最终是被平定了,汉朝也安然无恙。只不过一介忠臣晁错,为国尽忠尽力,最终却被以“小人之名”腰斩,真是让人痛乎哀哉!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晁错该不该杀?汉景帝:知道杀他叛军依然会反,但还是不得不杀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晁错

    晁错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记得初中课本上就有他的介绍,“诛晁错,清君侧”是七国之乱时反叛的诸侯王的口号。可是汉景帝妥协了,腰斩了晁错,还归还了剥夺诸侯国的领土,结果这些叛军依然造反,这么说来杀晁错是错了吧,因为不杀是反,杀了还是继续反。其实不然,咱们知道汉景帝曾经当了23年太子,对朝廷之事了如指掌,

  • 如何评价晁错的“削藩”建议,司马迁讲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晁错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刘邦亲自率兵镇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刘濞跟随平叛。刘濞的父亲是刘仲,刘邦的二哥,所以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邦在沛县封

  • 汉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昏聩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七国之乱的爆发,他被汉景帝刘启腰斩。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晁错之死究竟有没有价值?在汉文帝时,晁错就担任了太常掌故一职,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等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量,汉文帝将晁错和贾谊当作重点培养,希望留

  • 学史明智:看懂苏轼的晁错论后,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历史人物编辑:亮哥打工标签:晁错

    《晁错论》是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除了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里面透露出的事业哲理也非常实用。首先介绍一下晁错的故事。晁错是西汉初年人,历任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名臣。在晁错等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西汉著名的“文景之治”。晁错晁错小时候接受法家思想的教育,长大以后又学习了儒学,知识渊博胸怀锦绣,被汉文帝赏识,

  • 西汉第一大冤案中,最冤的不是晁错,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晁错

    文/三 少都说,晁错之死,是西汉第一大冤案。冤案,百度最新的解释是:没有罪而被当做有罪判处或受处罚的案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的老师,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被腰斩于东市。按照冤案的字面意思,就是晁错并没有罪。没有罪却丢了性命,就是说不该死。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死?死得到底冤不冤?图:诛晁错

  • 汉朝丞相申屠嘉为什么被晁错气死?性格决定成败,也决定生死

    历史人物编辑:芒硝石林肯标签:晁错

    申屠嘉是刘邦时期的老臣,汉文帝时期,做到了宰相这个位置,被封为故安侯,可惜,最后结局不太妙,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气死的丞相。汉文帝时期的一天,有个人给申屠嘉提意见:“您这么做官,肯定是大大地不妥啊!”申屠嘉对这个否定自己的看法自然很不爽,他不以为然地说:“那你说应该怎么做官呢?”这个人对申屠嘉说:

  • 如何看待“晁错削藩过急”的说法?如果不削藩,诸侯王还会作乱吗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晁错

    晁错削藩过急???题主所言不对,应该是汉景帝性急。或者是说,汉景帝借晁错的过急而故意的。应该说诸侯国的强大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央政府安全。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力。削藩对于汉景帝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正是由于汉景帝的操之过急。才逼反了诸侯,引发七国之乱。在当时有贾谊和晁错两种削藩的策略。贾谊策略是徐而图

  • 西汉第一冤案,晁错一心为国,却惨遭“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橘子标签:晁错

    纵观历史,冤案很多。单单在西汉,就有韩信冤杀、周亚夫冤杀、诬告刘征谋反、冤杀李陵全家等等,如果说谁是西汉第一冤案呢?西汉,孝之认为应该是晁错被冤杀,却不知为何,在东施被他所学的汉景帝“一刀两断”,让我们继续往下看。汉文帝刘恒和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在汉文帝时期有数十位诸侯王。晁错曾劝汉文帝斩藩,但汉文帝

  • 西汉最大冤案!错杀晁错,客观引起西汉对匈奴的反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晁错

    原著西汉最大的冤案!错杀晁错,客观上造成了西汉对匈奴的反攻。王朝实现了郡县制,能够在汉武帝时期集中全国力量对匈奴发动反攻。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一探究竟!我们知道,巨鹿之战,项羽杀掉了蒙恬驻守北方的30万大军中的20万。要知道这30万大军是用来抵御匈奴南下的劫掠的。中国军队10万大军根本不足以抵挡匈奴

  • 晁错:一个仅靠三封信,就搞定皇帝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人(今河南禹县),在汉文帝时期担任太常掌故,后来被汉文帝委以重任,担任了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等重要职位。大家看到晁错担当的这些职位是不是很陌生呀。对的,这些都不是朝中大官的官名。而是整天和太子刘启打交道的职位,不过有了太子这棵大树,晁错的高官厚禄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晁错在大富大贵之前,他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