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昏聩

汉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昏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清宫史说 访问量:1017 更新时间:2023/12/18 5:11:28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七国之乱的爆发,他被汉景帝刘腰斩。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晁错之死究竟有没有价值?

在汉文帝时,晁错就担任了太常掌故一职,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等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量,汉文帝将晁错和贾谊当作重点培养,希望留待他二人辅佐新帝。

不过,贾谊却在英年早逝,只剩下晁错成了太子刘启身边最信赖的帝师,两人建立了亲密的师徒关系。

文帝刘恒过世后,太子刘启登基,就是汉景帝。当时,经过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已经从建国初的战乱和吕后篡权的祸乱中复苏了过来,国家无论从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都已经日渐的稳定,甚至还出现了海内升平的景象。

与此同时,汉初的开国功勋和宗室贵戚们也相继离开了朝堂,大都过世或者退休养老,这些都极大地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按理说,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下,三十岁即位正值盛年的刘启,本应该鼓足干劲去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即便,他不能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成就伟业,但好歹也应该整出点儿动静来,毕竟新官上任还三把火呢。

可是!这位年轻君主竟然老气横秋,一点儿进取心都没有。或许,长期的黄老无为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已经磨灭了他的斗志,甚至显得平庸无能。

景帝的平庸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对于国家存在的许多问题,他并不是完全看不见,而是看见了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关于这点,刘启甚至还不如其父刘恒。

幸亏,汉景帝任命晁错担任了御史大夫,对其宠信有加甚至言听计从。基本上,汉景帝初年的所有国家大政,基本都是由晁错一手制定并负责实施。

在晁错的努力下,景帝终于想做点儿事情,第一件就是削藩。

自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开始大肆分封诸侯王,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也多。当传承到汉景帝时,遍地的诸侯王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晁错在多次劝谏后,终于说动了汉景帝。之后,他公开上疏一篇《削藩策》,其中提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客观的讲,晁错的削藩策非常及时,也非常正确。不过,此策却遭到了长期秉持“无为而治”理念的朝臣们一致反对,尤其以刘氏的宗亲和权贵为主。

公元前154年,诸侯中势力最大的吴王刘濞率先反叛。他联合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共同起兵,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尽管联合造反叛乱,但却不敢公然打出反汉和反帝的旗号。为了师出有名,也为了迷惑百姓,他们宣称是为了清除景帝身边的佞臣才不得不起兵,假惺惺地提出了“清君侧和诛晁错”的口号。

景帝尽管不知所措,但在晁错等主战派的建议下,还是决定打出天子旗号,坚决不妥协。可惜,由于叛军准备充分,朝廷的主力被打得落花流水,完全不是乱军的对手。

面对战场形势的不利,汉景帝开始犹豫徘徊了。尽管他深知所谓的“清君侧”就是幌子,尽管他也深知晁错是忠君爱国的臣子,但还是决心牺牲晁错。

虽然决心诛杀晁错,但汉景帝却不愿背上屠戮忠良的恶名。于是,他怂恿晁错的死敌袁盎开始上疏,据《史记》记载:

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袁盎瞅准了时机,提出借用晁错来换取吴楚七国退兵的主张。此疏,虽然正中汉景帝的下怀,但他没有立即准奏,而是加封了袁盎太常之职。

朝中众臣眼见汉景帝已经有了倾向性的意见,于是,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等人都联名附议,要求景帝严惩晁错,甚至不惜满门抄斩。

汉景帝尽管装得非常不舍,但还是下旨在东市将晁错腰斩。请注意!是“腰斩”而非“斩首”。在汉朝,只有十恶不赦之罪才受此刑罚,而晁错显然不在此列,可见汉景帝有多么的无情和冷酷。

就这样,一代汉朝名臣就这样殒命了。他的死,对于七国之乱的战势没有丝毫的影响,唯一只能证明汉景帝的愚昧和冷漠。据《汉书》记载,校尉邓公在事后上疏言事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世对汉景帝刘启的评价很高,尤其是将“文景之治”吹上了天。可是,文史不假个人却对汉景帝的评价持保留意见,认为他明显被后世高估了。而向来忠于他的名臣晁错,被无情和残忍的腰斩,死得没有一点儿价值。

文史不假:敬请关注,多谢支持!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学史明智:看懂苏轼的晁错论后,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历史人物编辑:亮哥打工标签:晁错

    《晁错论》是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除了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里面透露出的事业哲理也非常实用。首先介绍一下晁错的故事。晁错是西汉初年人,历任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名臣。在晁错等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西汉著名的“文景之治”。晁错晁错小时候接受法家思想的教育,长大以后又学习了儒学,知识渊博胸怀锦绣,被汉文帝赏识,

  • 西汉第一大冤案中,最冤的不是晁错,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晁错

    文/三 少都说,晁错之死,是西汉第一大冤案。冤案,百度最新的解释是:没有罪而被当做有罪判处或受处罚的案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的老师,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被腰斩于东市。按照冤案的字面意思,就是晁错并没有罪。没有罪却丢了性命,就是说不该死。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死?死得到底冤不冤?图:诛晁错

  • 汉朝丞相申屠嘉为什么被晁错气死?性格决定成败,也决定生死

    历史人物编辑:芒硝石林肯标签:晁错

    申屠嘉是刘邦时期的老臣,汉文帝时期,做到了宰相这个位置,被封为故安侯,可惜,最后结局不太妙,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气死的丞相。汉文帝时期的一天,有个人给申屠嘉提意见:“您这么做官,肯定是大大地不妥啊!”申屠嘉对这个否定自己的看法自然很不爽,他不以为然地说:“那你说应该怎么做官呢?”这个人对申屠嘉说:

  • 如何看待“晁错削藩过急”的说法?如果不削藩,诸侯王还会作乱吗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晁错

    晁错削藩过急???题主所言不对,应该是汉景帝性急。或者是说,汉景帝借晁错的过急而故意的。应该说诸侯国的强大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央政府安全。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力。削藩对于汉景帝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正是由于汉景帝的操之过急。才逼反了诸侯,引发七国之乱。在当时有贾谊和晁错两种削藩的策略。贾谊策略是徐而图

  • 西汉第一冤案,晁错一心为国,却惨遭“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橘子标签:晁错

    纵观历史,冤案很多。单单在西汉,就有韩信冤杀、周亚夫冤杀、诬告刘征谋反、冤杀李陵全家等等,如果说谁是西汉第一冤案呢?西汉,孝之认为应该是晁错被冤杀,却不知为何,在东施被他所学的汉景帝“一刀两断”,让我们继续往下看。汉文帝刘恒和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在汉文帝时期有数十位诸侯王。晁错曾劝汉文帝斩藩,但汉文帝

  • 西汉最大冤案!错杀晁错,客观引起西汉对匈奴的反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晁错

    原著西汉最大的冤案!错杀晁错,客观上造成了西汉对匈奴的反攻。王朝实现了郡县制,能够在汉武帝时期集中全国力量对匈奴发动反攻。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一探究竟!我们知道,巨鹿之战,项羽杀掉了蒙恬驻守北方的30万大军中的20万。要知道这30万大军是用来抵御匈奴南下的劫掠的。中国军队10万大军根本不足以抵挡匈奴

  • 晁错:一个仅靠三封信,就搞定皇帝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人(今河南禹县),在汉文帝时期担任太常掌故,后来被汉文帝委以重任,担任了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等重要职位。大家看到晁错担当的这些职位是不是很陌生呀。对的,这些都不是朝中大官的官名。而是整天和太子刘启打交道的职位,不过有了太子这棵大树,晁错的高官厚禄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晁错在大富大贵之前,他也是

  • 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并为他出谋划策,最终下场竟被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程哥历史观V标签:晁错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下这么大,必须要建立藩王制度,因为藩王上可以保卫国家,下可以保护百姓。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皇帝与地方官员之间的统治者。自古以来,能称霸一方的藩王不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就是皇亲国戚,一般都是由皇帝亲封。藩王们的势力割据一方,但拥兵自重,经常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4)

    历史人物编辑:小星爱篮球标签:晁错

    04七王串联谋反(接上回)刘启继位后,处理诸侯国的强硬手段,让刘濞不仅回忆起儿子惨死,而且担忧自己封地被削的后果。他率先找到胶西王刘昂,给出反叛大业成后分天下而治的丰厚条件,很快达成一致,分别联系其他诸侯国。七国之乱兵锋示图吴王看了景帝的旨意后生气地说:刘启竟敢跟老夫玩这等手段,将竹简让吴国内使应高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2)

    历史人物编辑:大大餐饮标签:晁错

    (接上回)02景帝霸上阅军削藩,诸侯王不可能束手待擒,坐以待毙。景帝接连检阅了几处军营,无比灰心丧气:这高祖带出来的军队怎么成这个样子,这么老的将,这么疲塌的兵,看了这样子的队伍,朕先前削藩的决心几乎丧失殆尽了!景帝接着说:这次削藩,动了赵国、楚国、胶西国,没动吴国,天下会耻笑朝廷,柿子竟捡软的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