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对匡衡的废和用,折射出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及汉帝国衰亡的根源

对匡衡的废和用,折射出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及汉帝国衰亡的根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子曰读历史 访问量:4926 更新时间:2024/1/19 18:14:53

“凿壁偷光”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主人公匡衡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强不息,终于学有所成。两千多年来,他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国人。匡衡学术影响力之大,讲出来让人咋舌。当时有个叫萧望之的丞相,也是个学术大儒,他评价匡衡的学问,已经达到了自成体系的高度,完全可以作为独立门派的开山鼻祖!

匡衡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很多京城的官员,为了追随匡衡学习,不惜辞官!看起来古人追星的疯狂,连现代人都不得不叹服。

凿壁偷光

“匡衡现象”曾经惊动了汉宣帝,他还特地派了当朝的两位学术泰斗,萧望之和梁丘贺专门去考察匡衡。

按照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匡衡理应入京为官,假以时日,三公之位跑不掉。没错,汉元帝即位后,匡衡一步步高升,最后官居丞相,封乐安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不过,汉宣帝在位时,匡衡混得很惨,一直在平原郡做一名基层教育官员,根本不入汉宣帝的法眼!

这就奇了怪了,汉宣帝特地派两大高官去考察他,也得到了超乎寻常的评价,为什么不重用匡衡呢?

很不幸,汉宣帝听完萧望之和梁丘赐的汇报,没有被他俩的吹捧迷惑住,他给匡衡下了两个字的评语:俗儒!直白一点说,就是绣花枕头,外表光鲜,瓤子里全是稻草!

汉宣帝如此“糟蹋”匡衡,连他儿子刘奭都不干。所以,汉元帝(刘奭)即位后,全面否定老爹的“昏聩”,他让匡衡坐上了火箭,飞速提拔一路飙升至帝国一把手丞相。

萧望之

父子两代人,在对待匡衡的使用问题上,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如果我们把汉宣帝和汉元帝两代帝王,对待匡衡的态度,仅仅看作是个体识别的差异,我们将失去一次,深度剖析西汉帝国衰弱原因的机会!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一次皇家家宴说起。

这件事发生在一名叫盖宽饶的司隶校尉冤死后,某一天,汉元帝陪汉宣帝吃饭,席间汉元帝小心翼翼地,就盖宽饶事件说了句: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汉宣帝

意思是说,您太过于讲求刑罚,应该改用儒家的宽仁。汉宣帝听到这话,勃然大怒: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家治国的根本就是“霸道”与“王道”的杂用,西周的“德治”怎么能用?俗儒不合时宜,好古非今,连名与实都搞不清楚,怎么能委以大任?

原来,对匡衡的态度,折射出来的是父子俩不同的人才观,和不同的治国治国理念,绝不是个体认知的差异。

那么,汉宣帝和汉元帝的差异在哪里呢?

首先在治国之道上,汉宣帝主张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汉元帝则主张以“德治”。

汉元帝

“霸道”是指以刑名法律为基础的治国之道,“王道”是指夏商周三代治国之道,包括西周时期的“德治”。“德治”就是由西周周公设计,后来被孔子概括为以“仁”为核心的治国之道。

汉宣帝的理念就是,国家治理必须以“法治”为主干,礼仪道德教化为辅助。汉元帝则主张,儒家的“以德治国”,以“仁”为本!

其次,由“道”的差异,引发帝国核心力量依靠的差异。汉元帝认为,要奉行儒家德治之道,就必须让儒生成为核心力量。汉宣帝则不拘一格,不认为哪一类人有资格,或者有特权成为核心力量,只要不是“俗儒”就行。

什么叫“俗儒”呢?就是知识多见识短,陷进书袋里拔不出来的迂腐读书人。这种人通常纸上谈兵的能力超强,一到实际工作中就抓瞎,只会循规蹈矩,寻章摘句,不懂得灵活运用,死守僵化的理论。

匡衡

汉宣帝甚至认为,大多数的儒生,都逃不脱“俗儒”的圈套,比如匡衡!所以,他宁可提拔倚重宦官。

我们来对宣元两朝政治核心人物,做一次对比。

汉宣帝亲政后十九年里,用过的三公(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有如下几位:魏相、张安世、邴吉、韩增、萧望之、许延寿、黄霸、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史高。

汉元帝在位十六年,前五年三公配置延用父亲原班人马,后十一年用过的有:贡禹、薛广德、王接、韦玄成、郑弘、许嘉、匡衡、李延寿。

汉宣帝的十一位三公,两位外戚,两位儒生出身,剩余的七位都是以法律专业人才。汉元帝时期,两位外戚,其余的都是名儒。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九卿和其它岗位上。明显可以看出,汉宣帝不重“学历”,重技能。汉元帝对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学历”,而且还必须是“高学历”,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郑弘都是当世的名儒,学术大家。

汉元帝

这也难怪,汉宣帝本人就不算好学生,从小就是孤儿,教育问题恐怕不会太好。汉元帝不一样,从小身边就是一堆名儒,他本人也是“三好学生”,对儒学研究得很精通,如果不是做皇帝,当个名儒也是绰绰有余。

我们没必要为汉帝国的中坚力量,都是高知分子而高兴,事实上这种变化并不是福音,而是灾难。原因就是这些高知分子,大多掉入了汉宣帝所说的“俗儒”圈套。

用结果来检验一下宣元两朝的核心圈。

班固这样评价汉宣帝一朝的功绩:

“孝宣之治,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海内兴于礼让。”

汉宣帝

班固认为,汉宣帝之所以被称为中兴之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邴吉、魏相这样的贤相,并且公卿称职。

举几个汉元帝时期三公们的表演。

先说贡禹,贡禹是坚定的复古主义者,他对汉元帝曾经有过一个建议:凡是都要拿古制对照,就能知道对错!他还有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提案:取消货币!说天下人心变坏,都是被货币勾引的,应该回到古代以物易物。他还建议最好取消商业,让所有人都去务农。

再说匡衡,匡衡一辈子就会拿《洪范传》灾异学说事,研究得太透了,无论天上刮风,还是地上掉雨点,甚至哪儿老鼠上树,他都会引经据典,给你说出一大套“上天的指示”,遇到正事反而就抓瞎。

他比贡禹还要更进一步,贡禹无论如何,道德水平无可挑剔,匡衡则什么坏事都做过,勾结太监石显陷害萧望之、周堪等人,打击陷害将军陈汤,偷盗国家土地等等。当初汉宣帝说匡衡是“俗儒”,都已经抬举他了!

匡衡

这就是被汉元帝当做宝贝的一群儒生。难怪在汉宣帝时期达到顶峰后,西汉帝国会迅速走向衰亡。

两代皇帝的用人差异,形成了天囊之别的结果。难怪在那次家宴上,汉宣帝痛斥刘奭:“乱我家者,太子也!”

如果将儒生用人的责任全部推给汉元帝,似乎也有所不公。

汉元帝的智商确实不高,糊涂蛋一个,根本无法辨识什么叫“俗儒”,这是他个人的责任。不过,如果我们将帝国的发展,放到一个普通君王身上,而非汉宣帝这样的罕见明君,恐怕俗儒横流的趋势谁也挡不住。

造成这个现象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汉武帝,一个是新儒学大师董仲舒

早朝

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四百年来从来就是曲高和寡,不被统治阶级接受。直到董仲舒的出现,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和“天人感应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创新改造。这两个思想的提出,改变了儒家思想“德治”的复古主义倾向,让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它为皇权的合法性和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正因为董仲舒的理论,让儒家思想和皇权正式联姻,儒家思想提供君权神授和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汉武帝则用皇权,强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从此儒家思想作为唯一统治思想,占据“执政”的位置,与皇权共治天下,儒生也由此成了帝国唯一的力量。

不幸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被后世儒生过度放大,西汉末年的儒生,集体掉入“谶纬学说”的怪圈不能自拔,一个个都变成了代天言事的“神汉”。相反,作为儒家核心思想的“仁”,个人道德修养的“修齐治平”等等,全部被扔到垃圾堆。

匡衡

这些新儒家“神汉”们,就是俗儒的典型代表,只会从故纸堆里寻找“革命依据”,以显示学问高深,完全不通时变,不解权宜。比如可爱的汉元帝就是典型代表,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问一句,经书里有这样的话吗?还曾经出现过拿《尚书》的理论,作为治理黄河的依据,《尚书》说要治国以德,所以只要修德老天就不会让黄河泛滥了!结果,可恶的黄河竟然不通天道,不懂德行......

说句难听的,西汉末年,俗儒就是洪水猛兽,是他们吞噬了汉帝国,汉武帝和董仲舒撕开了口子后,新儒学剑走偏锋的趋势一发不可收拾,根本不是汉元帝能够抵挡的!即便没有汉元帝,这股洪水猛兽也必然到来,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逃不脱的一次文化灾难!

所以,俗儒当政,不能完全怪罪于汉元帝个人,只是很不巧,历史让他当了排头兵。

俗儒当政的不可遏制,就是西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不是汉元帝个人得失的问题,更不是所谓外戚乱政,那都是表面现象!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那个挖人家墙角偷光的匡衡怎么样了?最后还是被贬为庶人了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匡衡

    匡衡借光的故事,估计大家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了,可能小编的观众里有00后的,为了照顾广大的读者,小编就再赘述下,匡衡小时候家里穷,而他又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呢白天他要下地干活,根本没时间读书,可晚上呢,又没钱买蜡烛,只好在月亮下看,可是也有阴天的时候,他很发愁,有一天他发现从邻居家的墙缝里透出一道光,他

  • 语文老师为何不说匡衡长大后怎样了?早已忘掉初心,最终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匡衡

    小学的课本里有一篇《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许多人在读过这个故事以后,都被匡衡在艰苦环境下,通过凿穿墙壁借助邻居的烛光,刻苦读书的做法所激励。不过,匡衡做的事情远不止凿壁偷光这一件,他做的更疯狂的事儿就是要去给人家免费当佣人。当时有一个藏书家名叫文不识,这个人与他匡衡住在同一个城市,匡衡为了能有机会阅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了啥?为何语文老师从不主动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典故肯定很多人都听过,匡衡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钱所以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洞里的光来学习,经常会被老师们借由这个典故来告诉学生们要努力学习。可你知道匡衡长大之后干了什么吗?这是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说的,因为他后来干出的这些事让人很难想到从小凿壁偷光的他。匡衡的出生年月不详,他的家乡是在兰陵

  • 匡衡小时“凿壁偷光”,长大后怎么样了?语文老师绝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都萦生活标签:匡衡

    从小我们就被老师教育,要勤奋好学。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勤奋好学的典故,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那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怎么样了呢?老师绝对不会告诉你。匡衡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但是他却十分的勤奋好学,甚至愿意给人做佣人来读书。后来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尤其对《诗经》的理解十分

  • 寒门难出贵子:凿壁偷光的匡衡如何变成了贪腐的“胜天半子”祁同伟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匡衡

    只要上过小学的中国必然知道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苦学典范,可以与“头悬梁、锥刺股”并称为“双骄”。由于刻苦学习,匡衡最后做了大官,还成了大汉王朝的宰相。然而出身贫苦的他却没有成为“为民请命”的好官,反而成为一个贪渎、心胸狭窄的恶官。他不仅排挤打败匈奴的英雄陈汤,而且还大肆兼并小民土地,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小港湾的美食标签:匡衡

    小时候大人常常会用古人的事迹来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像是把头发悬在梁上以及往大腿上扎针的孙敬,又或者是自己家没蜡烛就把墙壁凿穿的匡衡。这些古人的故事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匡衡,他的结局却并不怎么好。大人们总是用匡衡小时候的事情作为榜样激励大家,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提及过匡衡长大后的事迹。那

  • 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长大后到底干了啥?为何语文老师闭口不谈?

    历史人物编辑:坊间的历史标签:匡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时候有很多历史文化,一直被后人流传到现在,比如古时候的孟母三迁,岳飞精忠报国,匡衡凿壁偷光,这些历史文化之所以流传至今,都是因为能给人们以教育和警醒的作用。今天,小编就要跟大家讲述的是上文所提到的“凿壁偷光”,不过今天要讲的不单单是凿壁偷光,而是偷光后面所发生的事情,相信大多数人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老师为啥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匡衡

    从古至今,历史的长河为我们流传下来非常多的寒门学子勤学苦读的故事,很多故事都被收录在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之中,像孙敬和苏秦的悬梁刺股,孙康和车胤的囊萤照雪等等。他们的精神和品质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凿壁偷光”,就是被收录的一个关于匡衡勤奋好学的故事。小时候的匡衡勤奋又聪明,常常是老师劝我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三件事,毁了他的光辉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匡衡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杜甫引言提到匡衡,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凿壁偷光”,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匡衡这个孩子勤学好读,未来一定是个可造之材。后来的匡衡确实成了《诗经》大家,但是抛开学术成就,来看看他为人和为官,确实差得不行,他长大后做了这三件大事,毁了他小时所有的光辉形象。一、迫害陈汤整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为啥老师不愿说?走上了歪路

    历史人物编辑:亮亮老唐标签:匡衡

    作为我们学生时代耳熟能详的人物,匡衡的凿壁偷光,可以说是和司马光砸缸一个重量级的故事了。我们也经常感叹于匡衡的勤奋,匡衡的故事也曾经激励了一代人。但是,匡衡后来怎么样了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去说。可能我们大家都认为,以匡衡的勤奋努力,以后过得一定不会差。但其实真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匡衡之后的发展,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