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典故肯定很多人都听过,匡衡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钱所以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洞里的光来学习,经常会被老师们借由这个典故来告诉学生们要努力学习。可你知道匡衡长大之后干了什么吗?这是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说的,因为他后来干出的这些事让人很难想到从小凿壁偷光的他。
匡衡的出生年月不详,他的家乡是在兰陵县匡王村。小时候的他确实十分努力的学习,想尽了办法的读书。他也是一个比较有天赋的,对于诗经很有自己的见解,长大之后匡衡一开始仕途并不是很顺利。他所在的是汉朝,所有的人都要通过考试才能得到官职,匡衡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理解不够深刻,考了九次才考中了丙科。
最终他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前面说过匡衡对诗经很有自己的见解。有儒学之士曾经说听匡衡说诗能够让人眉头都舒展,心情都会变好。于是在许多经学家的推崇之下,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对匡衡十分有好感。他被推崇的原因还是因为汉朝的制度,汉朝自从汉武帝之后就是独尊儒术的,十分看重经学。
刘奭出生在元平元年(前74年),他是汉宣帝的嫡长子,按照古代立嫡长子的制度,他从出生就几乎已经确定是未来的皇帝了。而刘奭早在八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看见父亲重用法家人物总是惩罚下属就感到很担忧,还劝谏父亲要重用儒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匡衡被刘奭看重也是很自然的了。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前48年1月10日),汉宣帝去世刘奭登基为帝。他一上任之后就任用升了匡衡的官,给了他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很巧的是,长安城刚好发生了一些天灾,匡衡的机会来了,他借由诗经来表明上行下效。不过也得亏元帝是个能听劝谏的,匡衡上奏的是劝元帝要节俭,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元帝看了之后很赞赏,开心之下又给匡衡升官了。
之后的时间里元帝经常会听匡衡讲解诗经,并且几次给他升了官。到了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当时的丞相韦玄成病逝了,于是元帝干脆就让匡衡代为丞相,并且给了他乐安候的晋封。这个时候的匡衡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还有一个权臣叫石显的,这个人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经常怂恿皇帝干些剥削百姓的事情。
在汉成帝登基之后,匡衡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弹劾石显。可这也是匡衡做的最后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汉元帝当初封他为乐安候,他的封地本来应该是只有三十一万亩。但是匡衡利用了郡图之误,把自己的封地扩大了四万多亩,这可不是一个小数额。
并且晚年的匡衡在朝中还结党营私,与同僚不和之后被弹劾。皇帝大怒,一直以为的贤臣竟然干出了贪污土地这样的事情,不过念在以前的功劳,皇帝只是把他贬为了庶人,送回了原籍。匡衡再次回到了他曾经偷光的家里,穷困潦倒的生活了几年,没有钱治病就病死了。他的一生到底是违背了初衷吧,最开始的他只是想好好读书,做个好官,但到了最后他却干了贪污的事情。
参考资料:《史记·张丞相列传》、《汉书·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